陳芷欣、詹燕君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陸續(xù)出臺有關美育的文件,使得學校美育工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音樂教育作為學校美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溫潤學生的心靈,而且對于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與審美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從中小學生的整個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音樂對提高其審美能力是非常有意義的。
概括來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和評鑒能力可以稱為音樂審美能力,也就是人們在聽賞音樂時的感受與評價。音樂審美能力的構(gòu)成包括以下五個方面:音樂的感受能力、感知能力、運動覺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其中,音樂的感受能力就是對音樂的情緒體驗能力,也稱作音樂感或樂感,是音樂審美能力中最基本的因素,對音樂的客觀形象中所包含的情感態(tài)度正是其特征的體現(xiàn);音樂的感知能力是建立在知覺的基礎上,但又比知覺更深一層的心理活動,是感知、聽辨音樂的能力;音樂的運動覺能力是通過身體的舒展運動對音樂的音響進行外化的能力,包括人們在欣賞、演唱等音樂活動中所有的身體運動機能的感覺能力,是對音樂情緒體驗由內(nèi)而外的表現(xiàn);音樂的記憶能力是大腦思維對于音樂作品中的音高、節(jié)奏、旋律等音響進行記憶儲存的能力,對音樂音響的記憶能力是順利進行音樂學習的重要條件;音樂的想象能力對于能否更好地進行音樂學習也是至關重要的,它是涉及音樂思維發(fā)散與作品形象造型的能力,也包括音樂的聽覺思維向其他思維的聯(lián)想能力。①
音樂審美能力是較為特殊的情感狀態(tài),表現(xiàn)為對音樂的敏感性及審美創(chuàng)造的正確認知。從音樂中所能聽到的東西越多,那么他(她)的音樂感覺就越好,情感上的共鳴就越強烈,對于音樂的體驗感也就越好。值得注意的是,音樂審美能力有著時代性和民族性特征,隨著人類歷史不斷地向前發(fā)展,音樂的時代性和民族性也在不斷更新。不同年代的人對音樂有著不同的喜好,對音樂的看法也各不相同,這便是時代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而民族性則表現(xiàn)在,即便同處一個時代,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作曲家所呈現(xiàn)出來的音樂風格會各具特色,不同的人對同一首音樂作品的理解和演繹也會略有差別。因此,在欣賞音樂作品前,應該提前對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風格特點進行了解,以便能夠?qū)ψ髌纷龀龈鼮榭陀^的評價。②
“美育以養(yǎng)成高尚之風,以成國民之道德?!泵烙哪康木褪桥嘤己玫纳鐣赖嘛L氣。中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審美趨向和價值觀念等將對國家的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因此,義務教育階段在教會學生做事之前,應先教會他們?nèi)绾巫鋈?。同理,音樂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音樂審美教育要對學生的人格修養(yǎng)起到熏陶作用。通過音樂教育來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觀念,進而引導他們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這對于提高中小學生基本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意義。③
良好的音樂審美能力對于保持音樂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便可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在音樂活動中能夠一直保持高漲的情緒和濃厚的興趣,但也有一些學生卻很難堅持下去。這兩種學生之間的差別,就在于前者養(yǎng)成了較好的音樂學習習慣,音樂審美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當他們更進一步去學習音樂時,便更能感受到音樂本身的魅力和所帶給人的愉悅體驗,進而自發(fā)地產(chǎn)生進一步學習音樂的渴望。而后者則是在最初接觸音樂時沒有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學習的過程中不能獲得共鳴,體會不到音樂帶來的快樂,所以興趣持續(xù)的時間就非常短暫。由此可見,在接觸音樂的前期,打好基礎是非常有必要的,這個基礎除了指識譜等能力之外,還有對音樂整體的感受與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音樂能力,還要注意其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當學生懂得什么是美,并領略到音樂的魅力時,對音樂的興趣才會更加持久,對音樂的學習才會更加深入。
如果只注重音樂技能技巧的學習,不關注音樂作品本身的含義,那么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音樂是沒有靈魂的,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串串拼湊而成的音符。只有在平時的音樂活動中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進一步提高其審美修養(yǎng),才能使學生在演唱或演奏時更加準確地理解作品,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情感完美地呈現(xiàn)甚至升華,繼而使聽眾與創(chuàng)作者有靈魂上的深層次交流。
“情”是美育十分重要的組成因素。美育最顯著的特征便是以情動人、以情化人,此外,音樂審美活動能夠啟迪人的智慧,激發(fā)人心底的探索精神,使人的潛能得到開發(fā),最大限度地拓展人們想象的空間。科學研究表明,音樂審美教育對人腦開發(fā)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人類的大腦有左半球和右半球之分,并且這兩個半球所起到的功能是完全不同的:左半球負責抽象思維,右半球負責形象思維,不論哪個部分沒有發(fā)育好,都會對人腦整體的均衡產(chǎn)生影響。這時音樂審美教育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一方面,音樂具有使人心情愉悅、心靈解放的功效;另一方面,音樂能夠緩解人身體的勞累感,并且對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有推動作用。雨果曾說過,啟發(fā)人類智慧的鑰匙有三把,除了文字和數(shù)學之外,還有一把就是音樂。音樂對開發(fā)人的潛能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音樂審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夠?qū)θ藗兲剿髡胬?、進行科學研究起到引導和促進作用。④
如何使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得到提升、音樂情感體驗更加豐富,這對于教師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zhàn),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注重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豐富且有趣的活動,以此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賞析音樂作品時,應在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后再正式開始教學,這樣有助于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更深刻地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在學生開始接觸音樂時,可以先布置一些簡單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建立起對音樂的好感和興趣,之后再循序漸進地開展教學,當他們對音樂有了進一步學習的渴望時,音樂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實施效果才會更好。此外,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前提是情緒情感體驗,因此,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是開展教學的必要前提。例如,在講授歌曲《愛我中華》時,可先利用多媒體播放愛國主題影片或以師生問答的方式喚起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對課堂學習產(chǎn)生興趣之后,再引入課程的學習。音樂教師在備課時,要對與音樂家相關的資料及音樂作品本身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內(nèi)容有清晰的認識,深入探究音樂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與作品的整體風格特點,并且要發(fā)掘音樂作品的旋律、節(jié)奏、和聲、織體和歌詞等所蘊含的美的因素。在教學之初,可以讓學生首先對音樂作品進行簡要的探究,在這個基礎上再對作品進行整體的聆聽⑤,才會使教學更有效果。
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審美心理和特征出發(fā),對不同年齡、不同情況的學生選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心理發(fā)育還沒有完善,尚處于不成熟的狀態(tài),理解能力還比較差,對于音樂的感受僅局限于聽覺上的感知。鑒于此種情況,在教學時就要注意趣味性和知識性的結(jié)合,盡量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愿意與音樂建立聯(lián)系,能夠感受到聲音帶來的不同體驗,并且能對所聽到的音樂進行簡單的模仿;在欣賞各種情緒、節(jié)奏不同甚至風格不同的音樂時,如進行曲、舞曲等,其身體能隨著音樂自然地做出律動反應。⑥對低年級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最基礎的學習要求,也是教師在教學時必須重視的基礎建設階段。而對于年級更高的學生來說,身心在快速發(fā)育,他們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和基本的感知能力,以及將事物抽象化的能力。這代表著引導他們進行音樂學習會更加容易。因此,這個階段不能僅僅只要求學生學會聆聽音樂,更要注重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在聆聽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除了要能感受音樂的美外,還要知道音樂作品為什么美、美在哪里。這樣才能讓音樂審美上升到更高的層次,使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日漸加深對美的理解和感悟,在無形之中受到健康向上的審美觀、道德觀和世界觀的影響,并通過行為得以外化。教師要在廣泛開展音樂教育活動的基礎上,適當?shù)匾龑W生在原作品基礎上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或根據(jù)熟悉的旋律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音樂或舞蹈的自由編創(chuàng),拓展音樂課堂并學以致用。學生在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音樂作品的同時,更能理解音樂的魅力和帶來的快樂,使身心朝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讓審美教育發(fā)揮積極的作用。⑦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因此聽覺的靈敏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程度。要想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就應該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聽賞活動,選取高質(zhì)量的音樂作品為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打下堅實的基礎。不管是歌唱綜合課還是欣賞課,都需要對一首首作品進行反復聆聽,并且在聆聽前要向?qū)W生提出問題,讓他們在音樂中尋找答案,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之后教師再給予指導。在歌唱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有更好的審美體驗,這一環(huán)節(jié)是萬萬不能缺少的。學生在初學歌曲時,應要求他們通過聆聽對歌曲的旋律、節(jié)奏等基本要素有大致的了解,待學生熟悉這些基本要素后,教師則應該引導學生對歌曲的速度、力度、情感等方面進行細致的處理,對學生演唱的聲音加以指導和點評,使學生能夠?qū)Ω枨莩盐盏酶訙蚀_。在提升學生的歌唱表現(xiàn)力方面,可以采用不同的歌唱形式,這樣不僅能夠點燃學生對歌曲學習的新奇感,更能使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意識得到加強。在歌曲教學的擴展環(huán)節(jié),還可適當開展較為簡單的音樂編創(chuàng)活動,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對中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并不是通過一兩節(jié)課就能獲得成效的,它要求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潛移默化地滲透,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設計的教學內(nèi)容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同時也要注意審美的需要,將聽賞與實踐緊密結(jié)合,從而使音樂的審美教學達到理想的效果。⑧
現(xiàn)如今,中小學生的成長伴隨著各種電子產(chǎn)品,他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查找音樂資料,其音樂生活看似豐富多彩,但實際上未必如此。比如,絕大部分學生只愛聽流行歌曲,而鮮少涉及其他類型的音樂。另外,一些歌曲的內(nèi)容實際上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此外,學生之中還存在不少“追星族”,他們?nèi)ヂ犚魳窌哪康牟皇菫榱艘魳繁旧?,而是為了追星,音樂只是他們追星的跳板而已?/p>
現(xiàn)階段,很多中小學校都沒有建立正規(guī)的合唱團或其他藝術社團,學生除了在課堂上能接受較為正式的音樂學習外,生活中能參與的音樂活動非常有限,即使是已經(jīng)建立了合唱團的中小學校,也只有少數(shù)學生能夠真正參加。⑨學生們喜愛音樂,但對音樂的認識又非常片面,容易受到媒體的誘導。特別是中小學生此時的心理還不夠成熟,很難自主分辨事物的優(yōu)劣,比如娛樂和藝術,二者的界限對于他們來說太模糊,很容易影響其音樂審美趨向。那么問題就出現(xiàn)了:我們應該如何培養(yǎng)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呢?筆者認為,我們應該用大量積極的、健康向上的藝術作品來激發(fā)他們的音樂審美熱情;學校應該加大在音樂藝術方面的投入,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組織一些有益的音樂藝術活動,呼吁學生群體積極地參加。此外,我們也應該以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閃光點的慧眼,發(fā)掘優(yōu)秀音樂人才,以點帶面,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可見,豐富的課余生活有助于充實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在正確思想觀念的引導下,學生的音樂審美趨向也會變得更加積極向上。⑩
音樂是審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對人形成生存發(fā)展必備品格有著重要的作用。中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小學音樂教師要不斷地提升自我的音樂專業(yè)水平,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要在音樂課堂中做足準備,從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fā),循序漸進地進行審美教育;更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不斷優(yōu)化課堂整體結(jié)構(gòu)設計,為他們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好的審美體驗,提高審美能力,最終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注 釋
① 曹理主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年版,第150 頁。
② 楊丹《中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音樂時空》2014 年第21 期。
③ 郭聲健《以美育〈意見〉為行動指南 推進學校音樂教育改革發(fā)展》,《中國音樂教育》2021 年第1 期。
④ 龔妮麗《音樂美學論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年版,第179 ——181 頁。
⑤ 王玲《小學音樂審美心理初探》,《音樂大觀》2014 年第1 期。
⑥ 謝嘉幸、郁文武《音樂教育與教學法(修訂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版,第28——32 頁。
⑦ 劉明星、李晉媛《淺談音樂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人民教育》2020 年第9 期。
⑧ 為色衣過莫《淺談初中音樂教學對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兒童大世界:教學研究》2019 年第12 期。
⑨ 朱晗、王志軍《淺談中小學音樂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黃河之聲》2019 年第3 期。
⑩ 李勐、胡宏莉《流行音樂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及對策》,《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0 年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