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立君
亨利·詹姆斯(英籍美裔小說家)在其晚年創(chuàng)作階段,把作品反映的內容和表現的題材從外部社會轉向了內心世界,從外部情節(jié)轉向精神世界,這也反映了20世紀小說的一個主要變化。新的題材、新的形式需要新的敘述技巧與之相適應。因此,他提出了意識中心的有限視角,放棄傳統(tǒng)的全知視角,以聚焦人物的心理和意識活動揭示復雜的人性,展現生活道理。王敏琴學者評價亨利·詹姆斯對視角的創(chuàng)新,說他的小說晦澀難懂、歧義重生,卻又回味無窮。吳建國學者也認同他的作品有艱澀難解、曲高和寡之嫌。詹姆斯發(fā)表于1900年的小說《知識樹》,集中體現了他在寫作技法上的持續(xù)實踐和創(chuàng)新,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他對細節(jié)的精心安排和令人贊嘆的文學功底,但卻因為復雜難懂遭到冷落。在此,筆者借助隱性敘事進程理論,分析該短篇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顯性敘事進程)背后存在的不易察覺的隱性敘事進程,以期對小說困惑難解之處進行較有說服力的解讀,也為學界理解詹姆斯的作品提供一個較為新穎的角度。
申丹學者闡釋:“‘隱性進程是從頭到尾與情節(jié)發(fā)展并列運行的敘事暗流,兩者以各種方式互為補充或者互為顛覆。”長期以來,學界受到聚焦于情節(jié)發(fā)展的闡釋框架的束縛,從而忽略了小說中可能存在的隱性敘事進程,忽視了對小說藝術效果及內涵的完整把握。當代評論家阿博特在談到隱性進程對闡釋藝術的創(chuàng)新時所言:“不是因為意義過于隱蔽,而主要是因為讀者的闡釋框架不允許他們發(fā)現就在眼前的意義?!倍唐≌f《知識樹》中,就存在這樣一明一暗的雙重敘事進程,相互補充或相互顛覆,為讀者呈現了不同的生活哲理及智慧。
該短篇小說講述了一個關于老單身漢彼得的故事。對彼得來說,生活的秘訣就是隱瞞對朋友才藝的質疑和對朋友妻子的愛意。這場隱瞞表面上讓他們的關系穩(wěn)固而又安然無事,實質則是暗流涌動。隨著對隱性敘事進程的洞察,彼得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呈現的忠厚老實的形象也逐漸崩塌,老練和世故的本性也逐漸暴露。為厘清顯性敘事進程和隱性敘事進程的呈現方式,筆者以小說中次要人物蘭斯的動態(tài)為結點,分析小說中人物相處的四個時期,以此揭示顯性敘事進程如何與隱性敘事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揭示復雜的人性。
蘭斯出生前,彼得同馬洛夫妻保持著親密而微妙的關系。這一部分大體上是通過敘述者的介紹性話語來呈現的。其中的一句話精準地概括了彼得對馬洛夫妻的情感:“他鄙視馬洛的雕像,卻愛慕馬洛的妻子,然后又特別喜歡馬洛,因此他對馬洛同樣也很親切?!彼麤]法告訴馬洛夫人—她就是導致他從未結婚的一個美麗緣由;他也同樣沒法告訴馬洛,他的成倍增加的藝術品使自己看著心如刀絞,難以忍受。此外,故事開篇便提到,彼得有自己不便公開的見解,他認為他為人處世的主要成功之處大概就在于,他從不對朋友摩根·馬洛的作品妄加評論。小說以敘述者的口吻交代了主人公彼得不為人知的秘密、所謂的成功之處以及洋洋得意的掌控能力。從顯性進程上看,彼得愿為友誼犧牲個人情感,出于珍惜同摯友夫妻的親密關系,他小心翼翼地守護著兩件不可公布的重要秘密。但在隱性敘事進程中,讀者便聚焦于敘述者對彼得個人的額外介紹。比如,他把守護這個秘密作為人生中的巨大成就,強烈肯定自己在重要關頭的掌控能力,并且堅信自己絕不會留下任何招惹是非的把柄。正如敘述話語中提到的那樣,在人生的航道上,他已數度安然駛過方才提到的那些急流險灘。他最信任的那些朋友,偏偏正是他最有所保留的人。若把彼得堅決隱瞞馬洛大師沒有藝術天分,隱藏對馬洛夫人的愛慕的動機歸于重情重義,卻經不起推敲。如此,彼得的形象變得復雜起來,為人處世的動機和打算也值得懷疑。
第二個時期經歷了從蘭斯出生至倫敦求藝這一過程,其中包含不可忽視的兩段重要對話:彼得和馬洛夫人的對話以及彼得和蘭斯的對話。當馬洛夫人詢問彼得如何看待蘭斯的藝術熱情時,有一段文字細微地描繪了彼得的小動作:“彼得將視線稍微移開了一點兒,習以為常、不置可否地僵持了片刻,然后悶哼了一聲,既像欲言又止,又像無可奈何的樣子。‘你以為他會成為另一位藝術大師嗎?”在情節(jié)發(fā)展中,馬洛妻子和彼得只是漫不經意地探討蘭斯的藝術天分和前途。然而,隱性敘事進程卻呈現出話語之下不易察覺的暗流。彼得內心堅信蘭斯毫無藝術天賦,他把蘭斯的繪畫稱為“亂涂亂畫”,希望沒有繪畫天分的蘭斯最好也沒有繪畫熱情。但面對提問,彼得先后“視線移開”“僵持”“欲言又止”,做出一系列說明正在組織措辭的小動作,然后用反問避開正面回答。語言學研究顯示:“反問句的主要話語功能是表達說話人的 (負面) 事理立場。”馬洛夫人的話讓彼得意外甚至不理解,因此,彼得通過間接的暗示表明自己對蘭斯藝術天分的否定,企圖讓馬洛妻子改變送他學繪畫的想法,按照自己為蘭斯鋪設的原路發(fā)展。
再聚焦于蘭斯和彼得的其他幾處對話:“‘我們彼此這么投緣—我們四個人親如一家,就像我們現在這樣。我們彼此的關系這么牢不可破。行啦,別破壞這種局面吧?!睆谋砻娴膶υ捝蟻砜矗说猛炝籼m斯的動機也許是為教子的前途著想,不想他浪費時間在不可能出成績的事上?;蛘呷缢f,他不想破壞四人之間和諧的、幸福的、親如一家的生活狀態(tài)。但在隱性敘事進程中,為使蘭斯改變主意,彼得先用親情綁架他,還用難以界定的成功的定義來困住他,以此左右他的決斷。蘭斯質疑彼得是否不相信自己會成功,彼得便反問蘭斯認為的成功是什么樣子的。當蘭斯被這個問題困住時,彼得的目的就達到了。因為關于成功的問題內涵太過復雜,涉及的東西也太多,不可能馬上找到答案,而這正是彼得早已料想到的,也是他巴不得看到的結果。再結合之前的對話,彼得多次強調自己因為知道太多才生出諸多煩惱,并且他對蘭斯崇敬父親的成功感到不可思議。因此,在隱性敘事進程中,倘若多加考慮彼得內心真實想法和話語中的內涵意義,他對蘭斯勸阻的動機便從為教子的前途著想轉變?yōu)樽柚固m斯通過外出學習發(fā)現自己一直在保守的秘密—馬洛大師的平庸。
蘭斯回國后,擁有了基本的藝術鑒賞力,便對父親的作品進一步產生懷疑,從而想迫切發(fā)現彼得話語中暗藏的玄機,于是步步逼迫、層層試探。彼得則繼續(xù)發(fā)揮著他保守秘密的天賦,在確定蘭斯“的確知道什么”之前,絕不流露出自己“早知道”的端倪。在單純的蘭斯和盤托出后,彼得又用盡心思讓蘭斯繼續(xù)隱瞞真相。情節(jié)發(fā)展中,彼得給出的理由是:揭開真相等于蘭斯家庭的破碎。馬洛夫人愛面子,得知馬洛大師沒有天分后將不再欣賞他,而是拋棄他,并把他趕出家門。但在隱性敘事進程中,彼得的內心活動暴露了他真正的行為動機。他回想起蘭斯留學安頓下來之后,自己資助蘭斯的50英鎊,其用途就在于等到事態(tài)難以控制之時,使蘭斯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最起碼,50英鎊對于蘭斯來說,承載著父輩摯友的深情厚誼。彼得隱瞞真相的出發(fā)點是維護整個家庭的幸福安寧,這對蘭斯尤為可信。由此,彼得的真實動機變得清晰,即通過情感綁架蘭斯,通過威脅恐嚇蘭斯,從而控制事態(tài)的發(fā)展。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
在故事結尾部分,蘭斯揭露了一個比馬洛大師的平庸更加令人震驚的秘密。蘭斯告知彼得,母親原本便知道父親的平庸,要求自己不要再提及此事,說這件事她自有能力應付。而此時彼得的反應也非常耐人尋味:“彼得沉默了許久……能感覺到他體內有一陣冗長、低沉、被壓抑著的聲音在顫動著。等到他終于開口說話時,他什么都了然于胸了。‘那么,我真的明白她有多在乎了。”加之結尾的描述:“彼得仿佛也如被蘭斯說中了那般,審視著自己枉費的這番苦心。”從情節(jié)發(fā)展上看,彼得的悵然若失源于小看了馬洛夫人對馬洛的真愛與守護,她明知丈夫平庸卻心甘情愿裝作不知情。因此,他為保全摯友家庭和睦所做的籌謀不過多此一舉。但在隱性敘事進程中,彼得實際上把掌控馬洛一家的生活作為樂趣。但是,蘭斯的告知無疑粉碎了他最得意的成就,使他認清自己一直以來的籌謀和掌控不過是一場笑話。
總而言之,本篇小說在顯性敘事進程中,圍繞著馬洛大師周圍的人物要不要揭露真相這一矛盾發(fā)展。但在隱性敘事進程中,彼得作為城府極深的人物,一直暗中阻礙其他人揭穿真相,享受盡在掌握的樂趣,以此滿足自己虛無的成就感。
在隱性敘事進程與顯性敘事進程的相互作用下,這個短篇小說極其富有張力,給予了讀者更多空間去思考故事的意義。從情節(jié)發(fā)展上看,故事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展開,即馬洛夫人、蘭斯、彼得是否要揭穿馬洛大師沒有藝術天分的真相。對于這個要還是不要的問題,馬洛夫人出于妻子對丈夫的愛,選擇守護丈夫的雕塑熱情,裝作不知道這一事實;蘭斯通過專業(yè)學習,掌握了欣賞藝術的基本能力,從而質疑父親的作品。但是在母親的懇求和彼得的威脅之下,他被迫保持沉默,繼續(xù)做父親為數不多的觀眾之一;彼得對摯友一家情深意重,因此他選擇數十年如一日地守護這個秘密,并且盡力阻止真相被揭開。從這些選擇看,馬洛大師作為唯一不知真相的當事人,得到了身邊重要人物的守護和包容。雖然他在雕塑界沒有所謂的成就,但妻子在物質(嫁妝)、思想上的鼎力支持,讓他獲得了除藝術家的天賦以外一個普通人所羨慕的一切—富足、純真、幸福。就像彼得反復提到的,同時也印證主題的那句話:無知是一種福氣,有真知灼見未必是福,例如他自己。
但從隱性敘事進程的角度來看,小說的主題又將得到另一種闡釋。瑣碎離題插敘的補充和敘述者對彼得的介紹促使我們質疑:馬洛大師,作為一個渴望在雕塑界聲名遠揚的藝術家,是否甘于生活在無知的福氣中?彼得是否如他所說的那樣無所不知,或者具有極強的操控能力?前者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談到彼得對局勢的操控能力,從幾件事情便能得出結論。小說中描繪:“有一個家族的群雕……它們猶如馬洛一家一樣,塑造出了可憐的布倫奇自己的家庭—至少在親昵程度上有高度的相似性。”首先,彼得非??粗伛R洛一家,甚至他把自己算在馬洛家庭成員之中,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馬洛一家未必這樣認為。馬洛一家三口是由血緣締結的完整的、獨立的團體,彼得不屬于其中,當然也并不起到任何決定作用。盡管馬洛夫人愿意對彼得分享有關蘭斯前途的計劃,但其最終去向并非由他決定。因此,當他想找蘭斯本人談一談時,卻發(fā)現“一切都木已成舟”。即使他苦口婆心地勸說蘭斯也只是白費口舌,蘭斯還是聽從家人的安排。除此之外,他千方百計地隱瞞真相,卻得知馬洛夫人早就知道這些,所以他做的一切并沒有影響這個家庭分毫。再談及彼得對馬洛作品的輕蔑,但他似乎同樣不具備文學方面的天賦。此外,他的婚姻和情感狀況也絕對不能被認為是幸運的。再結合他結尾所說:“我想,我這樣做—我當時心里也不是很清楚—就是想阻止我自己吧?!边@是彼得頓悟的時刻,他終于發(fā)現他所做的一切都是自我欺騙、自我寬慰罷了。他對自己掌控能力的自負、對馬洛的輕蔑、對名氣假裝的不屑一顧都是他自我開導的“靈藥”。不同于表面的呈現,隱性敘事進程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很微妙,很普遍,但不得不承認的生活現實:人有時候要依靠自我欺騙來生存。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尤其是后期作品,在形式和結構上是很復雜的,追求一種微妙艱深的藝術表現形式。正如短篇小說《知識樹》,作為描寫生活智慧與哲理的藝術作品,必然需要讀者的專注、細心和智力的參與。而隱性敘事進程理論,正是讀者開啟詹姆斯作品中智慧之門的鑰匙。由此,小說中的單一情節(jié)框架中被忽略的文本細節(jié)得到合乎邏輯的闡釋,糾纏在一起的敘事線索得到展開,晦暗不明的地方清晰起來,其主題、人物形象和意義都能得到較為準確的闡釋。實際上,亨利·詹姆斯的諸多短篇小說都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只要能洞察到其中的隱性敘事進程,晦澀的文本成分都會變得順理成章,對作家的批評爭議也就不復存在。因此,把隱性進程理論引入對詹姆斯短篇小說的研究之中,學界能充分挖掘其作品極高的文學價值,讀者還能開啟從故事中審視自己人生的觀察之眼。6084100D-29F8-4848-8673-6B2D309A0F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