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菁
悼亡詩是用于寄托詩人對于故去的親屬、友人或配偶的哀思的一種詩歌體裁。自西晉潘安作《悼亡詩三首》后,悼亡詩在我國尤指丈夫思念亡妻之作,長于真摯的情感和細膩動人的筆法。由于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中西方的悼亡詩也呈現(xiàn)出眾多迥異之處。
倘若狹義地將悼亡詩視作丈夫為懷念逝去的妻子所作的詩歌,那么悼亡詩其實即愛情詩的分支,同時又包含著死亡的主題。不論是中國的悼亡詩,還是西方的悼亡詩,其實都具有相同的主題,即抒發(fā)詩人對于亡妻的思念之情,并表達自身的哀愁。悼亡題材的古詩在國內(nèi)流傳十分廣泛,諸如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等悼亡詩在中國幾乎能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元稹的《遣悲懷》中“貧賤夫妻百事哀”等名句也是婦孺皆知。然而,在國內(nèi)對于西方悼亡詩的研究卻比較鮮見,并且這少數(shù)研究西方悼亡詩的學(xué)者主要聚焦于彌爾頓的《夢亡妻》,缺乏對于其他悼亡詩的解讀,更加鮮有人將中西悼亡詩進行對比研究。陸游與羅伯特·勃朗寧分別是中英兩國具有卓著成就的詩人,且《沈園二首》與《展望》均是悼亡詩中較為典型且研究成果較少的詩作?;诖?,本文將以陸游的《沈園二首》與勃朗寧的《展望》為例,對比分析中西方悼亡詩在表達方式和風格方面的差異,并解讀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沈園二首》是宋代著名詩人陸游在第一任妻子唐琬故去四十年后所作。唐琬與陸游結(jié)合后本來琴瑟和鳴、幸福和睦,奈何陸游之母因擔心兒子耽于情愛不思進取,且唐琬過門數(shù)年無所出,更加引起了婆母的不滿,于是陸母強令陸游休妻另娶。然而,陸游心中始終牽念發(fā)妻唐琬,二人于沈園重逢后曾作《釵頭鳳》表眷戀相思之情,傳為千古佳話。唐琬辭世四十年后,垂垂老矣的陸游重游故地,觸景生情,不禁憶起與唐琬相逢的情景,故而寫下《沈園二首》憑吊發(fā)妻。而六百多年后,英國著名詩人勃朗寧也在愛妻伊麗莎白·勃朗寧去世后作悼亡詩《展望》以寄托哀思。勃朗寧夫婦的愛情故事也同樣可歌可泣。雖然勃朗寧夫人少時因意外導(dǎo)致下肢癱瘓長達二十四年,但是這種情況卻并沒有阻止勃朗寧向她表達愛意,最終二人私奔并且一起度過了十五年的幸福時光。奈何天妒良緣,病痛在勃朗寧夫人中年時便奪走了她的生命,留下勃朗寧先生一人在世間孤苦寂寞。
雖然《沈園二首》和《展望》都抒發(fā)了詩人對故去的妻子的追思,但是在表達方式和詩作風格上卻具有較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也可以代表中西悼亡詩的普遍差異。故而,下文中將結(jié)合《沈園二首》和《展望》的具體詩句剖析二者間的迥異之處,并從中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社會氛圍和思想觀念方面解讀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
一、二者表達方式的差異及原因
雖然悼亡詩皆是為了表達詩人對于故去的妻子的思念之情,但是中西悼亡詩在表情達意的方式上卻呈現(xiàn)出較大差異??v觀中西的各類詩作,就風格而言大體呈現(xiàn)西方詩歌奔放直白,中國詩歌含蓄迂回的特點,而悼亡詩也不例外。如勃朗寧在《展望》中先是直抒胸臆,表達了對于死神的蔑視和自己豁達的生死觀:
我從來是個戰(zhàn)士,再打一仗吧—
最后的、也是最出色的一仗!
不甘心讓死神綁住我雙眼,威脅我:
爬過去—趴倒在地上。
不!什么苦我都能受。
詩人將自己比作一名與帶走愛妻的死神搏斗的戰(zhàn)士,表現(xiàn)出大無畏的精神和不甘受死神擺布的氣魄。詩人在詩歌中明確表達了其寧愿克服種種艱難困苦也絕不會向死神屈服,絕不受死神威脅的決心。而詩歌的最后兩句,更是熱烈直接地表達了與愛妻再次相見,在天堂獲得永久安息的愿望:
你,我靈魂的靈魂呀!我又將把你擁抱,
永遠安息在那天堂。
詩人于這最后兩句中以第二人稱稱呼妻子,仿佛直接與已經(jīng)逝去的妻子對話,直白地表達了對于妻子的思念之情。
與之相反,在《沈園二首》中并沒有直接表達詩人對于亡妻的思念之情的詩句。在第一首詩中,陸游寫道: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fù)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全詩移情于景,借景抒情,明明是詩人自己悲痛欲絕,卻偏要寫“畫角哀”“傷心橋”,以物是反襯人非。最后一句回憶往昔,詩人仿佛又看見故人的倩影飄然而至。及至第二首,詩人又寫道: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詩中寫沈園老柳已不再飛絮,正是詩人自己行將就木的寫照。而即使四十年后的今天自己已經(jīng)快要化作會稽山的一抔黃土,也依舊為發(fā)妻的逝去而泫然淚下,以沈園老柳和會稽山土起興,極寫詩人對亡妻的牽掛和對感情的忠貞。
由此,兩首詩在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已經(jīng)顯而易見。自文藝復(fù)興開始,西方便開始強調(diào)“人”的重要性,充分提倡寬容的世俗文化,尊重人的合理情感、欲望,形成了追求人生幸福、享受人世歡樂的風氣。在文學(xué)方面,體現(xiàn)出直抒胸臆、情感奔放的特點。而經(jīng)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及至勃朗寧寫下《展望》的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由于兩次工業(yè)革命的推動,英國社會正處于經(jīng)濟文化飛速發(fā)展并且領(lǐng)先于世界的時期,與此相應(yīng)的便是人們思想上的極大解放。尤其是在十八世紀末期至十九世紀早期的浪漫主義文學(xué)思潮的引領(lǐng)下,人們越來越傾向于使用熱情奔放的語言大膽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充分地發(fā)揚個性。雖然勃朗寧生活的時期文學(xué)已經(jīng)由現(xiàn)實主義思潮主導(dǎo),但是受到社會風氣和浪漫主義遺風的影響,再加上悼亡詩表達情感的需要,故而在《展望》中讀者看到的還是熱烈奔放和直抒胸臆的筆法,是詩人的直接抒情。在《你已經(jīng)長逝》中,拜倫開篇就用“年輕、美艷”“倩影、芳顏”形容妻子的美麗動人亦是此種直接抒情的例證之一。
而反觀《沈園二首》,采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寫和意象進行鋪陳,并使用象征、擬人等修辭手法將具體的悲傷情緒抽象化。詩人在詩作末尾才描繪故人身影仿若重現(xiàn)和詩人自身的悲愴凄涼,并未直接表達對于亡妻的思念,而是經(jīng)過大量的鋪墊之后才將自己的哀思傳遞給讀者。這種委婉達意的方式與中國古代盛行的儒家思想不無關(guān)系。在儒家綱常倫理思想的影響下,夫妻情感需要屈從于倫理觀念、男女大防,“夫為妻綱”“夫主妻從”的理念根深蒂固,奔放的情愛表達往往為世人所不容,社會風氣較為保守。在宋代,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后,男女間情愛的表達更是受到了極大的束縛。于是,在中國古代的悼亡詩中,通過各種意象來間接抒發(fā)對于亡妻的思念和哀悼變成了更為常見的做法。例如,潘安在《悼亡詩三首》中寫的“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亦是運用“雙棲鳥”“比目魚”等意象極寫自己原本與妻子雙宿雙飛、和睦恩愛,反襯妻子亡故后的孤寂、痛苦之情,而非直截了當?shù)乇磉_其對于亡妻的思念之情。
由此觀之,在表達方式上,西方的悼亡詩直白奔放,而中國的悼亡詩含蓄委婉。中西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風氣的不同是導(dǎo)致中西悼亡詩表達方式差異的主要原因。由于西方社會注重實現(xiàn)人生幸福,并且有著熱情奔放的文學(xué)傳統(tǒng),而中國古代社會受到儒家傳統(tǒng)綱常倫理思想影響較大,社會風氣相對保守,故而中西悼亡詩在表達詩人思想和抒發(fā)情感的方式上差別較大。
二、二者創(chuàng)作風格的差異及原因
除表達方式之外,中西悼亡詩在風格上也有較大差異,而此種差異在《沈園二首》與《展望》的對比中可以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總體而言,《展望》洋溢著哀而不傷、不懼困難的精神,語言豁然而明朗。盡管詩中的“大恐怖”—死亡可以帶走妻子的生命,但是詩人卻以大無畏的姿態(tài)昂首挺立,甚至向死神發(fā)起了挑戰(zhàn):
“大恐怖”赫然現(xiàn)身,挺立在前;
然而強者決不后退。
旅途到了盡頭,頂峰已攀登,
比武場的柵欄已放下,
在取得酬償之前,
還有一場硬仗,必須對付,
要去拼殺。
而在詩的結(jié)尾之處,正如上文中已經(jīng)分析過,詩人又表達了在天堂中重新與妻子相擁的心愿??v觀全詩,絲毫不見悲傷頹廢、自哀自憐的心境。相反,詩人對生命進行了哲理性的思考:死亡并不可怕,詩人將會以堅強勇敢的姿態(tài)面對死神,絕不后退。在與死神搏斗之后,將會進入圣潔的天堂,并且詩人有信心在天堂與妻子重聚。既然死亡無法將詩人與他深愛的妻子分開,那么妻子的暫時離去也并非無可挽回的悲劇,故而詩歌格調(diào)慷慨無畏。
而與之相反,在《沈園二首》中則始終洋溢著悲傷、凄楚的氛圍。詩歌開頭第一句就以一個“哀”字奠定了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使讀者讀之傷懷。其后,詩人又寫令人傷心的橋下碧波依舊,而曾經(jīng)相愛的妻子卻已逝去,再也無法相見,頗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般的感慨嘆息。第二首詩描繪妻子去世已逾四十年,甚至連夢中都不得相見。詩人自己也是風燭殘年,正如沈園中的老柳一般年華不再。在詩人即將不久于人世之際,故地重游,不僅再次緬懷故去的妻子,并且也為自己逝去的年華而嘆息,思及此不由潸然淚下。兩首詩中充斥著詩人念而不得的遺憾和積結(jié)難消的哀思,格調(diào)哀婉悲涼,讀來使人扼腕嘆息。
而兩首詩之所以在風格上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與中西的思想觀念不無關(guān)系。在西方,人們相信人死后靈魂升入天堂,所以人生并不止步于死亡,愛情也同樣如此,相愛的兩個人死后可以在天堂團聚,再續(xù)前緣。由于西方人堅信死亡不能分開一對愛侶,所以勃朗寧并不畏懼死亡,并且心中懷揣著與妻子再次相見的希望,故而讀者可以透過詩篇,看到詩人心中高昂的希望和面對死神時的曠達。而此種超脫、豁達的風格在其他西方悼亡詩中也常常得見。例如在彌爾頓的《夢亡妻》中,詩人描繪了在夢中與逝去的妻子相見的情景:“愛、溫柔、善良在她身上閃耀,任何人臉上顯不出這樣的喜悅?!迸c勃朗寧相似,彌爾頓也始終堅信,即使妻子已經(jīng)溘然長逝,但是在信仰的支持下,他們?nèi)钥梢钥缭綍r空、超越生死,“再度在天堂無拘無束地細細瞻視”。
而在中國文化中,道家相信人死如燈滅。即人一旦死亡,便將生前所有的財富、成就、愛恨全部化為烏有,再不復(fù)現(xiàn)。即使擁有眾多信徒的佛教宣揚轉(zhuǎn)世輪回,但轉(zhuǎn)世后的人卻失去了前生的記憶,所遇之人、所見之事皆是全新,因此愛人也未必是前世的愛人了。所以,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死亡會使相愛的兩個人永遠分開,愛情像生命一樣無法跨越死亡的界限。因此,當陸游想到與唐琬生時已無法相守,死后更是難續(xù)前緣,難免悲從中來,因而其筆下的詩作字字滲著愁苦,讀來使人肝腸寸斷。而悲痛、傷感亦是中國古代悼亡詩的典型特征。從元稹《遣悲懷》中的“他生緣會更難期”到納蘭性德《南鄉(xiāng)子》中的“淚咽卻無聲”,字里行間無不滿溢著詩人苦苦思念亡妻而又無可奈何、終不得見的傷懷之情,整體呈現(xiàn)出低沉、消極、愁苦的風格。
總而言之,在風格上,西方悼亡詩多呈現(xiàn)哀而不傷、曠達豁然的風格,而中國古代的悼亡詩則往往會彌漫著憂愁哀傷的氛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不同的思想觀念導(dǎo)致的。在西方人堅信死后夫妻仍能夠團圓而中國人認為今生緣分今生盡的背景下,中西悼亡詩呈現(xiàn)出迥異的風格便也是稀松平常了。
通過對《展望》和《沈園二首》進行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兩首詩雖然同屬于悼亡詩,并且同樣抒發(fā)了對于亡妻的懷念之情,但是在表達方式和詩作風格上卻存在較大的差異。前者直抒胸臆,毫不避諱地直言與妻子重聚的愿望,處處透露著不懼死亡、曠達豁然的精神;而后者則委婉含蓄,由景物寫起,推景及情,表達對妻子思而不得的哀痛以及詩人自己對這份感情的忠貞,字里行間洋溢著悲愴和孤寂。而這種表達方式和詩作風格上的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中西文化傳統(tǒng)、社會環(huán)境以及思想觀念的不同導(dǎo)致的。由于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與社會環(huán)境歷來較為開放、直率,并且受到浪漫主義思潮遺風的影響,而中國古代多受到儒家綱常倫理的束縛,對于情感表達的限制較多,故而中西的詩歌作品呈現(xiàn)出迥異的局面。通過對這兩首詩的解讀,我們也能夠加深對中西同類型的詩歌的特點以及相關(guān)背景知識的了解,從而進一步領(lǐng)略不同文化中詩歌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