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
在我記憶中,在東北三省,購物證是“三年困難時期”才發(fā)的。那時,對于每一個城鎮(zhèn)家庭,購物證的重要性僅次于戶口本和購糧證。
當年,哈爾濱人家的購物證,不僅買煤、買燒柴時非出示不可,買火柴、燈泡、香皂肥皂、煙酒、紅白糖、豆制品、蔬菜、生熟肉類時也要用到。
購物證的主要作用體現(xiàn)于購買日常用品與副食兩方面。一度連買線(不論縫補線還是毛線)和堿也要用到它,憑它還可買“人造肉”和“普通餅干”。
“人造肉”是最困難的那幾年的產(chǎn)物——將食堂和飯店的淘米水收集起來,利用沉淀后的淀粉制成。淘高粱米的水制作瘦肉,淘大米的水制作肥肉,淘小米和苞米碴子的水制作肉皮。估計得加食物膠、味精什么的。凝固后就成了肥瘦適當?shù)膸と?,紅白黃三色分明,無須再加色素。
“人造肉”也不是可以隨便買的,同樣按人口限量。我為家里買過一次,豆腐塊那么大的一塊,倒也不難吃,像沒有肉皮成分的肉皮凍。“人造肉”是曇花一現(xiàn)的副食,因為四處收集淘米水并非易事,所獲沉淀物也甚少,人工成本卻蠻大的,沒有推廣的意義。
“普通餅干”是相對于蛋糕、長白糕、核桃酥、五仁酥等點心而言的。那類點心還在生產(chǎn),商店柜臺里也有,因不是尋常人家舍得花錢買來吃的,所以形同“奢侈食品”。“普通餅干”卻便宜多了,才四角幾分錢一斤(500克),每斤比蛋糕等點心便宜三角多錢。
“三年困難時期”,看到糧食,孩子們喜不自禁。什么東西一限量,還憑證,就顯得很緊俏。但老百姓也有自己的一筆賬,買一斤“普通餅干”才收三兩糧票,價格又便宜,性價比方面一掂量,覺得買也劃算。偏不買,似乎反倒虧了。
我為家里買過幾次“普通餅干”。每次買到家里,母親分給我和弟弟妹妹幾塊后,重新包好,準備送人。父親是“三線”建筑工人,母親獨自帶著我們幾個孩子度日甚為不易。不論遇到何種困難,不求人就邁不過那道坎去。被母親麻煩的只不過是些街道干部、一般公社辦事員而已,那也得有種感激的表示呀,而“普通餅干”較為拿得出手,別人家的孩子很歡迎。
有次,我們勸母親也吃幾塊。母親從沒吃過,在我們的左勸右勸之下,終于吃了兩片,并說好吃。
估計當時母親餓了,竟又說:“快到中午了不是,干脆,咱們就把餅干當午飯吧?!?/p>
于是母親煮了一鍋苞米面粥,我們?nèi)液戎啵瑢⒁唤锇腼灨沙粤藗€精光。我為家里買過多次餅干,只有那次,沒送給別人家。
火柴、燈泡也要憑購物證買的日子很快就過去了?!袄щy時期”的國家似乎什么都缺,所以收廢品的什么都收,碎玻璃也能論斤賣錢,牙膏皮子一分錢一個,膠鞋底三分錢一個。
后來,購物證變成了副食證,香皂、肥皂改為憑票買了。憑副食證所能買到的,無非煙酒、紅白糖、生熟肉、豆制品而已。再后來,那些東西也發(fā)票了。
為什么既有副食證還要發(fā)副食票呢?
這是出于相當人性化的考慮——如果買什么副食都須帶證,它就很容易丟。一旦丟了,一戶人家一個時期內(nèi)就吃不上副食了,補發(fā)要級級審批,是件相當麻煩的事。也體現(xiàn)一種對于困難家庭的不明說的關(guān)愛,生活特別困難的人家,可以將副食票私下交易成現(xiàn)錢。
但絕不意味著副食證就完全沒意義了。發(fā)一切副食票時,既要看戶口,也要在副食證上留下經(jīng)辦人蓋章的記錄。
秋季供應(yīng)過冬菜,副食證仍用得上。中秋節(jié)買月餅,春節(jié)買特供年貨如花生、紅棗、茶、粉條,沒有副食證是絕對不行的。除了粉條,別種特供年貨供給得極少,具有象征性,意思意思而已。
某幾年,哈爾濱人春節(jié)時能憑證買到明泰魚和蜜棗。明泰魚是朝鮮的,蜜棗是古巴的,我們當年對它們的援助也是慷慨大方。幾年吃不到魚,哈爾濱人對明泰魚大為歡迎。古巴蜜棗很好吃,特甜。
我印象中,購糧證取消后,副食證似乎仍存在了一段時期——買雞蛋需要它。那時我已成為北影人了,一聽說北影家屬區(qū)的商店來了雞蛋,也會二話不說跑回家,帶上副食證匆匆去往商店。那時我已當爸爸了,哪個爸爸不希望兒子在成長期多吃點營養(yǎng)豐富的東西呢?而20世紀80年代初,即使在北京,雞蛋也是按人口供應(yīng)的,且平時買不到。
而今,很多人的食品保健意識提高,膽固醇高的人往往吃雞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黃了。在吃自助餐的場合,桌上常常剩下完整的蛋黃。而完整的蛋黃,差不多等于半個雞蛋。我見到那種情形,不禁替母雞感到貢獻的悲哀,于是心疼。我也是膽固醇高的人,但由于舍不得棄蛋黃,干脆,連雞蛋也不吃了。今日之中國,舉凡一切副食,幾乎沒有不過剩的。與從前一切副食的匱乏相比,令人感慨萬千。
匱乏是從前的問題。
過剩是現(xiàn)在的問題。
解決匱乏問題,中國實際上只用了二十幾年。
不僅吃的,從服裝到家電到汽車,似乎許許多多商品都過剩了。某些商品從行俏到過剩,時期短得可用“迅速”一詞來形容。商品過剩,各行各業(yè)競爭激烈,淘汰無情,反倒成了中國繼續(xù)發(fā)展的困境之一;某些商品的嚴重過剩,則意味著某些行業(yè)的從業(yè)者面臨失業(yè)的危險。
引領(lǐng)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帆風(fēng)順地前進,端的不易啊。
(摘自《從前,購物證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