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4月,一場強寒潮突然向華北地區(qū)襲來,這讓廣大農民蒙受了巨大的損失。毛澤東聽聞此事,立即在一張便條上寫道:“氣象部門要把天氣常常告訴老百姓?!泵珴蓶|所寫的“告訴老百姓”,背后有著什么樣的含義呢?
氣象信息被列入國家機密
人民氣象事業(yè)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那時候的氣象信息屬于軍事情報,需要絕對保密。
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氣象事業(yè)進入新的紀元。但當時全國解放戰(zhàn)爭尚未結束,美帝國主義又將戰(zhàn)火燒到鴨綠江邊。考慮到氣象情報與軍事行動休戚相關,氣象信息的傳送再次開啟加密模式,并被列入國家機密。
1953年7月,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結束,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也已經開始執(zhí)行,工農業(yè)越發(fā)需要天氣信息指導生產,氣象信息的解密也由此提上日程。
為了拉開新中國氣象事業(yè)的帷幕,軍委氣象局的第一任局長涂長望做了十分細致的規(guī)劃,他計劃的第一步就是開辦氣象觀測人員訓練班,開展大規(guī)模的氣象臺站建設工作。同時,涂長望還寫信給海外的留學生,號召他們回國效力,共同開拓新中國的氣象預報業(yè)務。在他的號召下,葉篤正、謝義炳、顧震潮、朱和周等一大批氣象人才,沖破重重阻撓,毅然歸國。
為了組織各單位的氣象科學家們共同工作,涂長望與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趙九章協(xié)商決定,將該所的部分精銳人才借調到氣象局,成立聯(lián)合天氣分析預報中心,簡稱“聯(lián)心”。中國現(xiàn)代天氣預報業(yè)務由此起步。
周恩來“祝祖國同胞晚安”
1956年6月1日,在經過了將近6年的準備后,氣象部門終于向大眾發(fā)布天氣預報。在當年7月1日的《人民日報》上,人們也第一次讀到了天氣預報的信息。從此,公眾氣象服務有了廣闊的活動天地。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天氣信息已通過報刊和電波傳播至全國各地,但海峽對岸的臺灣省卻一直處于信息封鎖狀態(tài),直到1972年8月14日,周恩來從天氣公報中得知,一場強臺風將正面襲擊臺灣省。周恩來當即提筆批示,要向臺灣同胞發(fā)布臺風警報:“ 可立即經氣象局系統(tǒng)(或經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告我福建前線,用作向臺灣同胞的宣傳消息,告以預防臺風襲擊和祖國同胞的關心?!痹谡桨l(fā)布臺風警報前,周恩來又親自審定了稿件,他在稿件的最后加了一句:“祝祖國同胞晚安”。正是這樣一條充滿溫暖的臺風警報,拉開了大陸向臺灣海峽發(fā)布天氣預報的序幕。
1973年10月1日,福建省氣象臺克服海峽氣象資料短缺的困難,擔負起每日正式向臺灣海峽地區(qū)發(fā)布天氣預報的任務。自此,臺灣海峽天氣預報成為海峽兩岸漁民安排生產活動的有力助手。
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熱忱
1979年,為了更生動地向百姓傳播氣象信息,中央氣象臺的工作者們開始醞釀新的氣象服務手段——電視天氣預報。1980年7月7日,中國第一期電視《天氣預報》終于與觀眾見面。后來,天氣預報欄目經過不斷改革和升級,發(fā)展成為如今親民而貼心的模樣。距離1956年氣象信息解密已經過去66年,如今,天氣預報更與時俱進,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熱忱。
(摘自共產黨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