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軼佳 朱益民 黃小剛 孫源 姚瑤
摘? 要: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標。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致力于培養(yǎng)氣象學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做氣候分析和預測相關的實驗,提高研究生的動手能力,增強科學技術素養(yǎng);通過數學原理講解和數學建模,夯實理論基礎,提高研究生的數學素養(yǎng);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實驗課中,增強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課堂引入前沿知識,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實踐,氣象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有較大的提高。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實驗課;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G64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2)19-0142-05
Abstract: Cultivating the key competency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The experimental course "Climate Prediction and Modeling" is committed to cultivating the key competencies of 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 in Meteorology. This course can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enhance thei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teracy by doing experiments related to climate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It can consolidate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mprove the mathematical literacy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exploring mathematical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mathematical modeling. It can enhance the social literac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social service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experiment course. It can broaden the academic vis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by introducing the cutting-edge knowledge in class. Through such teaching reform,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Meteorology graduate students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Keywords: key competency; experimental course; graduate student
中國的教育改革歷經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教育的目標以強化基礎知識、培養(yǎng)基本技能為主。到了80年代,教育目標轉變?yōu)榘l(fā)展智力和培養(yǎng)能力。90年代,提出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新目標,強調“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fā)展”。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發(fā)布,正式提出了培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目標,成為當前教育研究和教學實踐關注的重點。
此后,核心素養(yǎng)在廣大中、小學課程中得到了廣泛的實踐和持續(xù)的研究。但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如何構建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課程教學體系還沒有得到重視和研究。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層次的教育,肩負著為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培養(yǎng)大批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使命[1]。因此,需要進一步明確研究生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創(chuàng)新研究生的課程培養(yǎng)體系和課程教學方式,使研究生能夠比本科生具備更高階的學習能力、生活能力、獨立探索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批判思維能力等,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養(yǎng),使其成為更具競爭力的高層次人才。為此,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在氣象學專業(yè)研究生的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程中積極開展了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為導向的教學實踐改革,為提高國防科技大學研究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學校“雙一流”建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一、“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
核心素養(yǎng)的英文表達是“Key Competencies”?!癒ey”是指核心的、最重要的、關鍵的,而“Competencies”是指能力。可見,“核心素養(yǎng)”從英文表達來看是指最關鍵和重要的能力。1997年12月國際經濟合作和發(fā)展組織 (OECD)開啟了國際學生評估計劃,并通過此項計劃同步啟動了“素養(yǎng)的界定與遴選:理論與概念基礎(DeSeCo)”項目。通過幾年的研究,OECD在2002年的DeSeCo報告中給出了“素養(yǎng)”定義,即成功地滿足要求或完成任務的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2]。而“核心素養(yǎng)”是指特定的能力,是指能夠使個人有效參與多項競爭或社會領域活動,幫助個人在社會中成功生活的能力。核心素養(yǎng)包括行動能力、交互使用工具(語言、知識、信息和新技術)的能力以及適應社會群體和發(fā)揮作用的能力。在2005年DeSeCo項目發(fā)布的《行動綱要》里進一步延伸了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即為個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促進終身發(fā)展、融入主流社會和充分就業(yè)所必需的知識、技能及態(tài)度的集合[3]。此后,歐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紛紛提出了“核心素養(yǎng)”的解讀和界定,雖然各國家和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有所區(qū)別,但基本涵蓋了以下素養(yǎng):語言素養(yǎng)、數學素養(yǎng)、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和交流、團隊協(xié)作、信息技術素養(yǎng)、自我規(guī)范能力、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和國際視野等[4]。
二、氣象學專業(yè)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
氣象學是大氣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大氣中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過程及其變化規(guī)律的學科?,F(xiàn)代氣象學的發(fā)展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十八世紀的萌芽階段,人們以經驗和感性的認識來解釋天氣現(xiàn)象。伴隨著物理學和化學理論的發(fā)展以及氣壓、溫度、濕度和風等測量儀器的陸續(xù)發(fā)明,氣象學的發(fā)展開始由定性的判斷轉為定量的分析和預報。在近代,計算機技術、雷達、激光和衛(wèi)星等探測新技術的飛速進步,大大促進了氣象學的發(fā)展。特別是近幾年來,信息科學和技術的發(fā)展,海量氣象大數據(包括地面、高空、海洋、輻射、農氣、雷達、衛(wèi)星資料等數據)的廣泛應用,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普及和應用,使得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的準確率越來越高,氣象學的發(fā)展步入到新的時代。
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必然對氣象學專業(yè)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氣象學專業(yè)的研究生是從事氣象學科中大氣物理、大氣探測、大氣化學、氣候學、海氣相互作用等領域研究的高層次人才。而從氣象學發(fā)展史來看,氣象學的發(fā)展得益于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的發(fā)展,因此,氣象學專業(yè)的研究生首先需要具備深厚的科學素養(yǎng),打好科學理論基礎,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支配大氣運動、天氣和地球系統(tǒng)相互作用的物理規(guī)律。
萬物皆數,氣象學也不例外。氣象學是一門理科學科,是以數學為基礎的學科,所有的氣象學理論均可以通過數學去表達。如目前所有的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其動力框架都采用同一套大氣動力學方程組,且其他物理過程,如降水過程、陸面過程、海氣相互作用等都是用數學公式來描述的??梢?,要理解氣象學理論必須要具備扎實的數學素養(yǎng)。
而在信息化時代,氣象大數據迎來了大爆發(fā),海量的氣象大數據中蘊含著大量不為人知的聯(lián)系和奧秘。要能利用好衛(wèi)星、雷達、飛機和船舶等測量的氣象大數據,從中提取有用信息應用于天氣預報和氣候預測,并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高天氣氣候預報的準確率,需要研究生具備學習、掌握和利用這些新技術并應用于氣象的素養(yǎng)。
我國的氣象學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發(fā)展,但與國外仍然有一定差距,這就要求研究生要有國際視野,善于學習國外的先進理論成果和經驗。而且,氣象專業(yè)的研究生畢業(yè)后,大多進入到氣象保障的服務行業(yè)中,而氣象方面的工作大多社會服務性強,公眾關注度高,因此需要氣象學研究生具備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等素養(yǎng)。此外,作為氣象學的研究生,要和其他研究生一樣,具備學習能力、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素養(yǎng)是氣象學研究生和其他專業(yè)研究生的通用核心素養(yǎng)。
三、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目標的實驗課教學實踐——以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為例
實驗課是以做實驗為教學方式的課程,對于學生加深理論知識的進一步理解和提高動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而氣候預測建模實驗,是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氣象學專業(yè)研究生的一門選修課,該課程系統(tǒng)介紹各種氣候預測方法的數學原理和物理基礎以及目前最常用的氣候預測建模方法,并提供大量預測實例、氣象數據和參考程序供研究生做氣候預測實驗,是一門應用性強、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該課程是我院大氣科學學科氣候變化與國防安全研究方向的重要內容,對于研究生掌握氣候預測建模方法,研究短期氣候預測技術和氣候變化機理,從事氣候研究和氣候預測保障工作有重要意義。而為了培養(yǎng)氣象學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我們對實驗課做了以下改革實踐。
(一)提高科研實踐能力,增強科學技術素養(yǎng)
研究生和本科生一大不同點在于:研究生開始進行科學研究的系統(tǒng)訓練,需要具備獨立開展科學研究的能力。因此,科學素養(yǎng)是其要打造的最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美國科學促進委員會在“2061計劃”叢書中的《面向全體美國人的科學》中給出的科學素養(yǎng)的定義為: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懂得科學、數學和技術相互依賴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學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學思維的能力;認識到科學、數學和技術是人類共同的事業(yè),認識它們的長處和局限性。同時,還應該運用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處理個人和社會問題[5]??梢姡茖W知識、科學思維、科學精神和應用科學技術的能力是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要素,需要實驗課也要圍繞著培養(yǎng)研究生科學素養(yǎng)這一教育目標和幾大要素來開展教學實施。
因此,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瞄準提高研究生科學素養(yǎng)這一目標,對研究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科研實踐能力,包括編程能力、繪圖能力和撰寫科研論文的能力等進行了針對性的訓練。首先,編程和繪圖軟件是進行氣象學研究必備的工具,實驗課的所有實驗需要通過一些計算機語言編程實現(xiàn),并通過繪圖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氣象上常用的編程和繪圖工具包括Fortran、Matlab、Python、NCL和Grads等,而國防科技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已經設定在本科階段學習Python、Matlab、C等計算機編程語言,但這些本科生在進入研究生階段后,還不具備熟練運用這些計算機編程語言以及繪圖工具進行氣象數據的編程處理和可視化繪圖的能力。為提高研究生的計算編程能力,我們精心設計了六大模塊的氣候分析和預測實驗,要求研究生利用計算機編程去實現(xiàn)實驗目標。但對研究生采用哪種工具語言并不設限,只要擅長使用即可,鼓勵他們提供不拘一格的實驗方法和實驗結果,這是一種適合研究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的方式。通過這些實驗的訓練后,本科階段有較好計算機學習基礎的研究生可以很快上手編程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并對結果進行繪圖可視化分析,為他們從事后面的課題研究和完成畢業(yè)論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另外,這門課的實驗報告要求完全按照科研論文的寫作要求進行撰寫,即研究生提交的實驗報告,必須涵蓋科研論文所必備的幾塊內容:引言、數據和實驗方法、結果分析和小結。其中,如何對圖進行分析表達,圖、表的繪制方式,以及圖題和表題的撰寫方式,老師都會給予細致的指導和要求。對于部分工作量大、難度較高的實驗,要求他們分成3~4人的實驗小組進行實驗,小組成員之間需要深度合作,才能完成課題。且在提交團隊實驗報告時,需要標注團隊每個成員的貢獻,這也是現(xiàn)行國際高檔次SCI期刊的要求。通過這樣的訓練,研究生可以了解科研論文的寫作模式,迅速掌握科研論文寫作技巧,為后面撰寫科研論文和畢業(yè)論文打下基礎。
除了上述科學研究基本能力的訓練培養(yǎng),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學探究精神也是這門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所追求的更高層次的目標。科學探究精神是驅動科技發(fā)展進步的基本動力,對科學真理的不懈追求是許多科學家的目標。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詹妮弗·杜德納說:“好奇心、求知欲和理解力是我生命中最強大的驅動力”。可見,激發(fā)研究生對氣象學的好奇心、熱愛和求知欲,才能讓他們在后面的學習和研究中獲得持久的動力。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程設計了很多與時俱進的實驗,即實驗的設置與最新的氣候狀況相掛鉤,不是一成不變的。如2020年,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遭遇了50年一遇的洪澇災害,超長待機梅雨在梅雨量和梅雨期持續(xù)時間方面都創(chuàng)造了歷史記錄。因此我們在2021學年這門課開展的部分實驗就是分析2020年夏季超長待機梅雨的氣候異常成因和機理,匯報其梅雨強度。研究生在親身經歷這些極端氣候事件和氣候異常后,會獲得很多感性的認識,疊加自己分析的結果,能加深對這一年氣候異常的認識。
實驗課的實驗難度設置由易到難,讓研究生能循序漸進,逐漸上手編程試驗,體驗到做實驗的快樂感和成就感,增強對這門課和本學科研究的興趣。而當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研究生需要通過自己的探究以及和同伴之間的合作去尋求解決的途徑。通常,搜索相關的文獻和參考程序可以幫助他們解決部分理論和技術問題。研究生也可以通過跟老師討論的方式獲取有用的建議,在討論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引導者,而非教導者。老師只給研究生提供一些參考建議,而非直接告訴他們怎么做。師生之間的討論不局限于空間和時間的,微信群、視頻會議等現(xiàn)代技術手段給了師生之間更好的交流環(huán)境。這樣,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研究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
(二)夯實理論基礎,提高數學素養(yǎng)
數學素養(yǎng)首先表現(xiàn)為理解數學原理的能力。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講授目前主流的氣候預測統(tǒng)計預測方法和動力預測方法,如經驗正交函數分解、典型相關分析、人工神經網絡和氣候數值模式等方法,而這些方法應用于氣候預測的本質是數學建模,即在理解這些方法的數學原理的基礎上建立數學模型,并通過計算機語言編程實現(xiàn)對未來氣候的預測。氣象學作為一門理科專業(yè),對研究生的數學功底要求很高,因為要理解這些方法的數學原理,需要綜合利用本科階段所學習的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學物理方程等基礎課程知識,并對本課程所涉及到的數學方程進行細致的推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些氣候預測方法的數學原理。同時,也需要教師在這門課的講授環(huán)節(jié)對各種氣候預測方法的數學原理進行深入淺出的闡述,而非枯燥的推導這些晦澀復雜的方程,提高研究生對數學原理方法的興趣和認識。否則,在沒有理解這些方法原理之前就直接讓研究生利用現(xiàn)成的模型程序去建模實驗,很容易使他們在計算編程和預測結果分析等實驗環(huán)節(jié)產生迷惑。
數學素養(yǎng)還包括利用數學去解決實際科學問題的能力,即在理解數學原理的基礎上,利用數學作為工具,去表達、建模、計算和解釋與氣候學有關的科學問題??茖W的本質都是數學。畢達哥拉斯說:“萬物皆數?!敝臄祵W家高斯說:“數學是科學之王?!倍鴼夂蝾A測建模所涉及到的氣候學,完全可以利用數學去表達支配氣候變化和氣候系統(tǒng)內部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這體現(xiàn)了科學與數學的協(xié)同之美。這門實驗課的學習,需要讓研究生加深對數學和氣候預測之間關系的認識,增強他們利用數學去解釋氣候異?,F(xiàn)象、尋找氣候預測因子,并進行氣候預測的能力,理解數學與氣候學之間的聯(lián)系。
數學素養(yǎng)還包括一些數學觀念和價值觀。事實上,數學之美在于它的簡潔,任何復雜的科學最終都可以用簡潔的數學去表達它。氣候學上最重要的概念就是時間尺度,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可以把其他時間尺度的噪音去除掉,留下該時間尺度上的氣候變化信號,并用更為簡潔的數學進行表達。如北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是一個10年以上的長時間尺度的氣候變化特征,是北太平洋海溫主分量分析的第一模態(tài),代表了北太平洋海溫年代際尺度變化的最主要的特征。讓學生利用主分量分析,可以很容易地提取出來這種氣候變化的模態(tài),而這種模態(tài)僅僅表現(xiàn)為熱帶太平洋與北太平洋海溫的反位相,這是海溫變化在長時間尺度上體現(xiàn)出來的主要特征,體現(xiàn)出自然界和諧和簡潔的特征。學生理解了這種用數學表達自然的簡潔性,也能更加深入理解氣候變化規(guī)律,數學素養(yǎng)隨之增強。
(三)融入思政元素,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
培養(yǎng)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這個根本問題。而要在課程教育中解決這個根本問題,需要把課程思政建設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堅持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統(tǒng)一。因此,在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力求將思政元素融入到課堂上,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種好自己的責任田。眾所周知,隨著全球變暖對氣候影響的加劇,極端氣候事件頻發(fā),如2018年雨雪冰凍災害、2019年夏季中國的極端高溫天氣、2020年極端梅汛期降水帶來的洪澇災害等,給人們帶來極大的影響。人們越來越關注氣候變化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的影響。而能否提前準確預測氣候的異常變化,直接影響我國防汛抗旱等工作的決策和部署,對于防災減災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很多氣象學研究生即使在學習本專業(yè)很多年后,仍然缺乏氣象學專業(yè)認同感,不清楚學習本專業(yè)的社會價值和作用,也沒有明確職業(yè)發(fā)展方向,這是需要老師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實驗課的思政教育中,需要努力挖掘與氣候預測建模相關的思政元素,增強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所從事職業(yè)的認同感。在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的改革實踐過程中,我們通過大量的氣候預測保障實例,為研究生講解準確預測未來氣候對社會產生的價值和意義,以及研究生畢業(yè)以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和承擔的社會責任。例如,在講解氣候的動力預測方法這節(jié)課時,我們介紹了中國的氣候動力模式的發(fā)展歷史。氣候模式的發(fā)展不但體現(xiàn)了一個國家的科學水平的發(fā)展,也體現(xiàn)了超算等技術的發(fā)展,是一個國家綜合軟實力的集中體現(xiàn)。我國雖然是利用氣候系統(tǒng)模式開展氣候預測日常業(yè)務的少數國家之一,但所用模式無論從分辨率還是從物理方案等方面都較國際水平仍有差距。因此,我國的科學家在改進和發(fā)展我國的模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敢于啃硬骨頭、挑擔子,使得我們的氣候模式發(fā)展終于躋身前列,參加了多次政府間氣候評估報告的氣候模擬預測工作。而作為氣象專業(yè)的研究生,承擔著追趕國際先進水平、服務國家需求和推進我國氣象事業(yè)發(fā)展這三個目標的重任。通過這樣的思政教育,可以明確研究生的未來的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增強其職業(yè)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
另外,氣候預測建模課程還強調研究生的學術道德培養(yǎng)。學術道德是學術研究中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與規(guī)范。而如今學術失范行為頻發(fā),其中也不乏研究生的身影。論文剽竊、一稿多投、篡改數據、學術造假等學術失范行為已嚴重影響學術環(huán)境,甚至影響國家的學術形象和創(chuàng)新力。因此,要通過這門實驗課增強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教育,在研究生做氣候預測實驗和提交實驗報告的時候,尤其要強調不能為了完成任務而剽竊別人的實驗報告,或者篡改結果數據。一經發(fā)現(xiàn),會嚴重影響平時成績。通過一些反面案例,講解學術不端行為的危害性。通過這些反面事例,強化研究生對學術道德和態(tài)度的認識,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做到嚴于律己,明確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的尺度規(guī)范,切實提高研究生的學術道德水平和學術道德修養(yǎng),養(yǎng)成學術誠信意識。
(四)介紹前沿知識,拓寬學術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就提出:“要培養(yǎng)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zhàn)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chuàng)新團隊?!倍芯可逃鳛槲覈萍既瞬排囵B(yǎng)的高地,更應將國際視野的培養(yǎng)作為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因此,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不僅僅局限在講授課程標準范圍內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不斷將目前氣候預測方面的前沿知識引入到課堂,介紹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氣候預測領域的國內外相關前沿文獻,這無疑是對課程內容最好的補充。如在講解完某種氣候預測方法的原理后,再補充該種方法在氣候預測中的應用實例以及未來的發(fā)展等相關文獻,有利于加深研究生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開闊他們的思路,習得這種方法的具體應用情景和應用方法。事實上,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方法,而通過介紹前沿知識,有利于研究生學習前人的科學研究方法,掌握研究科學問題的一般程序和規(guī)則,增強科學研究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和解釋力,提高撰寫科研論文的質量,為將來從事研究工作和撰寫畢業(yè)論文奠定基礎。
同時,實驗課還會在課堂上介紹一些相關外文文獻供研究生在課后參考自學,這對拓寬研究生的國際視野非常有利。事實上,我國的氣象學發(fā)展水平與一些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如美國、歐洲、日本等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閱讀外文文獻,是了解目前國際氣象學領域發(fā)展水平和前沿知識的捷徑,具備較強的外語能力和檢索文獻的能力可以助力研究生拓寬學術視野,確定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以及后繼科學研究的順利開展。國防科技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已經將研究生發(fā)表高檔次的SCI檢索論文作為評判研究生學術科研能力和攻讀博士學位的標準之一,而本門實驗課也希望通過閱讀外文文獻的訓練,拓寬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助力有潛力的研究生盡快發(fā)表高檔次外文期刊論文。
四、結論
培養(yǎng)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標。氣象學研究生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深厚的科學素養(yǎng)、扎實的數學素養(yǎng)、學習掌握和利用這些新技術并應用于氣象的素養(yǎng)、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等。氣候預測建模實驗課通過一系列的教育實踐改革致力于培養(yǎng)氣象學研究生的核心素養(yǎng),通過做氣候分析和預測相關的實驗,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實踐能力,增強科學技術素養(yǎng);通過數學原理講解和數學建模,夯實其理論基礎,提高研究生的數學素養(yǎng);在課堂上融入思政元素,增強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服務意識;介紹前沿知識,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實踐,氣象學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報告課題組.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fā)展報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Z].2003.
[3]Organiz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Z]. 2005.
[4]鄭思晨,等.STEM+課程的系統(tǒng)解讀——基于本土化實踐的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5]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EB/OL].https://www.aaas.org/resources/science-all-americans.
基金項目:湖南省研究生教學平臺項目“‘氣候變化與國防安全’優(yōu)秀教學團隊培育項目”(湘教通[2019]370號)
作者簡介:胡軼佳(1980-),女,滿族,山東青島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短期氣候預測和氣候變化,國防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