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劍鋒
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本來是奉漢武帝之命聯(lián)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不料九死一生,這個使命未完成,卻無意間帶回黃瓜的種子,絲綢之路的架子還沒搭好,黃瓜的牽線卻已經(jīng)伸出。御胡之行反而開創(chuàng)了一條貿(mào)易路,也是一條文化路、美食路。
因從西域傳入中原,黃瓜初始又稱為胡瓜,叫做黃瓜,卻與皇帝有著瓜葛。唐人杜寶《大業(yè)雜記》一書中寫道:隋煬帝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九月,自塞北還至東都,改胡床為交床,改胡瓜為白露黃瓜,改茄子為昆侖紫瓜。
另一個記載是,五代十國后趙皇帝石勒是胡人,任何事物忌諱“胡”字。一次御宴,問大臣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或許早就做過功課,神態(tài)平穩(wěn)、不慌不忙利索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聞言,自然君臣皆大歡喜?;实蹚拇嗣皂槼院?,大臣化險為夷平安保命,黃瓜之名,因此詔御天下。
但古代黃瓜價格不菲,因為稀罕,西漢的張騫出使西域,本來是奉漢武帝之命聯(lián)合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不料九死一生,這個使命未完成,卻無意間帶回黃瓜的種子,絲綢之路的架子還沒搭好,黃瓜的牽線卻已經(jīng)伸出。御胡之行反而開創(chuàng)了一條貿(mào)易路,也是一條文化路、美食路。
因從西域傳入中原,黃瓜初始又稱為胡瓜,叫做黃瓜,卻與皇帝有著瓜葛。唐人杜寶《大業(yè)雜記》一書中寫道:隋煬帝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九月,自塞北還至東都,改胡床為交床,改胡瓜為白露黃瓜,改茄子為昆侖紫瓜。
另一個記載是,五代十國后趙皇帝石勒是胡人,任何事物忌諱“胡”字。一次御宴,問大臣樊坦:卿知此物何名。樊坦或許早就做過功課,神態(tài)平穩(wěn)、不慌不忙利索地回答道:紫案佳肴,銀杯綠茶,金樽甘露,玉盤黃瓜。石勒聞言,自然君臣皆大歡喜?;实蹚拇嗣皂槼院?,大臣化險為夷平安保命,黃瓜之名,因此詔御天下。
但古代黃瓜價格不菲,因為稀罕,這種黃瓜雖貴得很但并不好吃,但是有錢人還是先嘗為豪。
雖然如此,黃瓜作為一種美味,被詩詞盛贊青睞有加?!笆持`颼清齒牙,時來微物亦薦達,使我撫髀長咨嗟?!?這是元代劉鶚的《食黃瓜》的感慨;“客醉嘗應爽”(吳偉業(yè)《詠王瓜》)等文字把黃瓜清香脆嫩爽口的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在人們眼中,黃瓜亦蔬亦果,適口性好,老少皆宜。
可見早在古代農(nóng)耕時,華夏農(nóng)業(yè)科技就非常發(fā)達,漢代便能“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自明代始,北京的“洞子貨”黃瓜已經(jīng)名揚天下,價值不菲。
晚清曾任翰林院編修的官員潘炳年,在北京一次宴客,新結(jié)識的一位朋友,點菜惟對黃瓜情有獨鐘,連點三次,有可能不知“蓋燕京冬春王瓜,價絕昂,(一味)值銀五六兩”,讓潘如坐針氈,十分尷尬。疑友人知之,而故以相窘也!”等到散席后,潘炳年結(jié)了賬就揚長而去,回到家中便效仿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寫信與這位新友絕交!此事在京城一時被傳為笑談。
隨著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的提升,洞子貨終究跌下神壇,黃瓜普及于民,漸不值錢,所以有人感慨:“假若讓潘大人二十年后請客,斷不至于以幾根小小黃瓜與朋友反目?!?/p>
于是從古至今派生出各式各樣的吃法。
《造洋飯書》中煮黃瓜:用胡椒、奶油作配料,極似蒙族菜肴。
熗黃瓜條清爽可口,青翠喜人,正如汪曾祺先生贊美:嚼之有聲,諸味均透,仍有瓜香。
夏天,青紅解熱,糖綿了西紅柿,刀拍了黃瓜,拌鹽殺水、入蒜泥、澆上麻醬油,微擱一點醋、糖,下酒很是爽口。那一副夏日應景,青紅白褐,煮成一盆湯的冬瓜海帶,還有就得清新解上桌的新鮮勁兒,咬口刺茸茸的黃瓜,爽脆、甘潤,不畏暑熱聒蟬轟鳴。也有人將黃瓜、咸菜、辣椒切丁合拌,呼為“窮三丁”,搭粥倍兒香。在東北有三蔬相逢,黃瓜和芫荽、青辣椒切碎涼拌,便有一個兇猛的名字——老虎菜,新鮮爽脆、香辣開胃,使人吃得暢快。
稍富貴的吃法,切成丁、片、條、絲后,可配雞、鴨、魚、蝦、肉或各色素料成菜。烤鴨炸雞配以瓜條,木須肉俏以瓜絲,漢堡貼上瓜片,朝鮮菜使得上,炸醬面離不開,雞蛋餅能放,清湯青汆配個蛋花不缺,更接地氣的是街頭涼皮涼面,常見抽空檔,攤主用刨子蹭上條黃瓜,刷溜溜千絲萬縷補充消耗。
難得電視里一放京劇,聽抑揚頓挫出鑼聲就會偷樂,腦海里冒出那句脆生生的歇后語,黃瓜敲鑼——去一半,一錘子買賣。多久沒說了?當然,黃瓜當棒槌,越敲越短。
還有老莫家旮沓巷里的小館還沒到拆的時候,所制酸辣黃瓜條那獨特的味道怎么忽地成歷史了呢?取代的是沒有技術(shù)含量的水果黃瓜蘸醬;三和四美的乳黃瓜很贊,褐玉色還那么溫潤嬌小鮮嫩?
現(xiàn)在,黃瓜作為大眾菜,是配料中的上選,很多時候作裝飾圍邊、雕花,配色、配形頗具畫龍點睛的效果。當然也有炫技的蓑衣黃瓜,又名翡翠羽衣,宛似羽裳滴翠。
這道菜是將黃瓜切成蓑衣狀,用精鹽腌制,略擠去水分,加入芝麻油、蒜茸調(diào)味,擺疊入盤。瓜皮深翠,瓜肉嫩綠,鮮、脆、嫩,清涼爽口,刀紋細膩如片片羽毛,食之生津解渴。
不少型男靚女一年四季常吃黃瓜,認為可排毒,抗衰老、降血糖。
誰曾想到,多年后的今天,華夏大地欣欣發(fā)展,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古今有著輝煌的重復,開始新的一帶一路。黃瓜傳播者也許始料未及,當年那個從金戈鐵馬、大漠風沙胡地輾轉(zhuǎn)流傳的胡瓜,如今常在桃紅柳綠、亭臺軒榭的江南秀雋雅氣。
可以頒發(fā)給黃瓜一個“美食文化交流大使”的榮譽。DF553AEA-77A4-447D-B761-B289F258A0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