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倫強 西南大學漢語言文獻研究所
其形象人的“目”形上畫出眉形(這部分可能即“眉”字繁體,并非“頁”上畫出眉形)、下加“止(趾)”形,最下多一筆,與“象人著履形”的西周金文“履”字,或這里所說雖加上了趾形但仍從代表“履”的“舟”形的金文“履”字,都并不完全相合。釋為“履”恐有問題。(6)陳劍: 《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張光裕、黃德寬主編: 《古文字學論稿》,第138頁。2019年1月聽陳劍先生說,徐寶貴先生釋“履”的意見可信,似已消除了疑慮。
又說:
甲骨文此字與“獿/猱”確很相似,卜辭中讀為“柔日”之“柔”也有一定的道理。竊疑此字是在“獿/猱”所從的“止(足)”下加一指事符號,表示以足踐踏之義,乃“蹂”的初文?!坠俏倪@個我們懷疑是“蹂”之初文的字,亦從“獿/猱”字派生出來,并取“獿/猱”的讀音。“蹂”既從“獿/猱”,則《說文》所謂“獸足蹂地”的本義倒還可用。(11)鄔可晶: 《“夒”及有關諸字綜理》,鄒芙都主編: 《商周金文與先秦史研究論叢》,第36頁。
根據(jù)學者的研究,金文“履”或從“履”之字寫作:(13)這些字的考釋參裘錫圭: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27—32頁;裘錫圭: 《應侯視工簋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142—145頁;陳劍: 《金文字詞零釋(四則)》,張光裕、黃德寬主編: 《古文字學論稿》,第136—138頁。
《》10322《》2831( )《》2832《》14536《》10134《》4299《》4298《》2446《》10176《》5232( )《》356( )《》357( )《》4262.1《》4262.2《》4327《》1108①①。
可能眉形是作為“眉”字省體加注在“履”的表意字上充當音符的?!懊肌薄奥摹倍止彭嵍紝僦?中古時代的等呼亦同)。“眉”是明母字,“履”是來母字,上古明、來二母的關系也比較密切?!砸浴懊肌睘椤奥摹钡穆暸允峭耆侠淼摹?14)裘錫圭: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28頁。
由金文上溯,將甲骨文“A”釋為“履”應該是正確的,字形基本相合。徐寶貴先生論證:
36718上的“阩”與36925上的“阩”相比,所從的“阜”更為簡省,且與人相連的斜筆與“阜”連在一起了。這樣一種形體在36832上的“阩”更是進一步訛變,與人相連的斜筆與阜結合在一起訛變?yōu)椤爸邸毙?,且人腿下加了一圓圈(此圓圈似為訛變的趾形)。這與金文中的“履”本不從“舟”,又存在訛為從“舟”的例子相似。(19)周忠兵: 《釋甲骨文中的“阩”——兼說“升”“祼”之別》,《中國書法》2015年第24期。
關于“履”的本義,《說文》訓為“足所依也”,即指鞋子。學者或以為小篆所從舟即履形,或以為西周金文所從舟本為履形,(20)裘錫圭: 《應侯視工簋補釋》,《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143頁。似皆不可信。前面已經(jīng)論及,小篆之“舟”形應是“”的訛變。董蓮池先生指出,“履的鞋子義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中晚期,流行于秦漢”。(21)董蓮池: 《古漢字形義探索三篇》,《中國文字研究》第6輯,南寧: 廣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2頁。胡波先生也有類似的結論。參胡波: 《先秦兩漢“屨”“履”更替考——基于簡帛和異文材料的重新考察》,第二屆漢語詞匯史青年論壇,閩南師范大學,2019年11月17日。關于“屨”“履”的歷史替換關系,還可參王彤偉: 《“屨、履”詳考》,《勵耘語言學刊》2016年第3期。先秦一般用“屨”指鞋子,如《詩·大雅·大東》“糾糾革屨,可以履霜”,“屨”為名詞,“履”為動詞,二者判然有別?!墩f文》“屨”字段注甚詳,云:“履本訓踐,后以為屨名,古今語異耳。”“履”表示名詞鞋是后起義,由此也可看出西周“履”字中的“舟”不宜視為履形。董先生又依據(jù)甲金文“履”的字形,認為“其本義必當是表在水中行走”,(22)董蓮池: 《古漢字形義探索三篇》,《中國文字研究》第6輯,第12頁。卻也不可信。結合甲金文字形與文獻用例,“履”的本義當為踐。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云:“此字本訓踐,轉注所以踐之具也。”鄔可晶先生雖不贊同甲骨文“履”字的釋讀,但認為“‘止(足)’下加一指事符號,表示以足踐踏之義”,卻是非常合理的。在先秦文獻中有不少“履”用本義的例子,如《易·坤》:“履霜堅冰至?!被輻澥觯骸奥?,踐也?!薄对姟ご笱拧ば腥敗罚骸芭Q蛭疔`履?!标悐J傳疏:“履,亦踐也。”西周銅器銘文中稱踏勘地界的行為為“履”,(23)裘錫圭: 《西周銅器銘文中的“履”》,《裘錫圭學術文集·金文及其他古文字卷》,第27頁。顯然也是從本義引申過來的。
甲骨文“A(履)”所在的卜辭如下:
(1) 辛卯貞: 禱禾于河,弜履惠丙。
(《合集》33283+33322=《醉古》295,歷二)
(2) 辛[卯]貞: 禱[禾]于河,弜履惠[丙]。
(《合集》33284,歷二)
(《合集》35273,歷草)
(1)(2)辭同文,徐寶貴先生說:
“履”字在卜辭中受否定副詞“弜”的修飾、限制,無疑是作動詞用的。揆度其文義,當是“踐”意。
“踐”,《漢語大字典》有“到”的義項?!肚f子·讓王》“非其義者,不受其祿,無道之世,不踐其土”即其例?!肚迨犯濉みx舉志五》“耳未聞鼙鼓,足未履沙場”之“履”字與訓為“到”的“不踐其土”之“踐”意同,也當訓為“到”。甲骨文的“履”字也當訓為“到”。
陳年福先生認為“履”當用其引申義“行”,說:
由其另辭貞卜“叀丙”可知,“弜履”與“叀丙”為選貞?!皡”睘椴啡?,乃貞卜是否在丙日“禾于河”。則辛卯日所卜之“弜履”當釋作“不能實行”,即貞卜在辛卯日能否“禾于河”。其大意當為: 辛卯日貞卜: (今日)將為莊稼之事對河神舉行祭,不能實行嗎?要在丙日舉行嗎?(26)陳年福: 《甲骨文詞義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鄭州大學,2004年,第131頁;又《甲骨文詞義論稿》,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10頁。
我們也曾將“履”理解為“行”,并認為卜辭的大致含義即“向河神祈禱年成,不要(在辛卯)舉行,而在丙日(舉行)”。后來黃天樹先生告訴我,此處的“履”應當表示行走之義。徐寶貴先生根據(jù)否定副詞“弜”判斷“履”用為動詞,將卜辭中的“履”訓為“到”,理解為“到河這個地方”,這應該是很合理的?!奥摹钡谋玖x為踐踏,引申而表示“前往、到”一類意思也是很自然的?!肮糯鷮ι酱ǖ募漓胗袃煞N祭法,即‘就祭’和‘望祭’。‘就祭’是王親自到山川所在地去祭祀山川。”“另一種是在都城的南郊等處設祭壇,遙望遠方的山川(未必看得見)而進行祭祀,叫‘望祭’?!?27)黃天樹: 《說甲骨文中的“陰”和“陽”》,《黃天樹古文字論集》,第214—215頁?!岸\禾于河,弜履惠丙”的意思即向河祈禱年成,不要在丙(申)日前往。
卜辭還有“上甲家”(《合集》13580、13581),一般認為即指上甲之宗廟。此處將“大乙履家”理解為大乙履的宗廟,應該是正確的。此“大乙履”還可與《合集》22301、《英》2271、《屯》4023所記有先妣私名的“妣乙嬄”“妣辛”“妣癸”“妣甲”“妣戊妌”等合觀,可知將“履”看作“大乙”之名是正確的。《論語·堯曰》“予小子履”,《墨子·兼愛下》引作“湯曰: 惟予小子履”?!栋谆⑼ā吩疲骸奥?,湯名也。”《史記·殷本紀》司馬貞索隱云:“湯名履?!辈忿o“大乙履”與典籍記載的成湯名為履相合,此亦證明“A”釋為“履”字不誤。
前面分析了“履”的字形及其本義,“履”的本義是踐踏,其字形在“止”下加一筆表示踐踏之義,“眉”是其聲符。裘錫圭先生曾揭示一條“古代形聲字構造的通例”:
在古文字里,形聲字一般由一個意符(形)和一個音符(聲)組成。凡是形旁包含兩個以上意符,可以當作會意字來看的形聲字,其聲旁絕大多數(shù)是追加的。也就是說,這種形聲字的形旁通常是形聲字的初文。(29)裘錫圭: 《釋殷墟甲骨文里的“遠”“”(邇)及有關諸字》,《裘錫圭學術文集·甲骨文卷》,第170頁。
裘先生還曾指出:
最早的形聲字不是用意符和音符組成,而是通過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產(chǎn)生的。(30)裘錫圭: 《文字學概要(修訂本)》,北京: 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48頁。
根據(jù)這些規(guī)律,可以由形聲的“履”字逆推其可能的表意初文。
甲骨文還有如下一字:
其所在的卜辭為:
(5) 辛丑[卜],貞: 今[日]B1。
(《合集》18982,典賓)
(《合集》11651,典賓)
(《合集》19733正,典賓)
(5)(7)辭的命辭也有可能是“今日夕”,但對于“B”的判斷影響不大。從辭例可以看出,這三個字形應該是一字。后兩形下部均殘,但是細審拓本與照片,仍可見“止”下的殘筆。還可以判斷,B2與B1稍有不同,其下端筆畫未向上挑出呈包圍“止”形之勢。這種筆畫的差別,一般不構成區(qū)別特征,如A4“止”下也寫作曲筆,與A1、A2寫作斜筆不同,類似的再如“”字可作(《合集》21021)、(《合集》20398)。此字常被誤釋為“企”,(32)參李宗焜編著: 《甲骨文字編》,第11頁;劉釗主編: 《新甲骨文編(增訂本)》,第475頁;王蘊智主編: 《甲骨文可釋字形總表》,第175頁?!兑笮婕坠俏木帯穼1單獨收作一個字頭是很正確的,但摹寫作則不準確。參韓江蘇、石福金: 《殷墟甲骨文編》,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第18頁。但其“止”下還有筆畫,與“企”并不相同。
“B”所在的卜辭頗為簡略,也沒有同版的相關卜辭可以參照,其含義難以理解得準確。但是,從受“(勿)”所修飾來看,“B”應該和“A”一樣是個動詞,而且是一種可控的行為。我們認為,“B”與“A”的用法相同,也表示“前往、到”的意思,其辭貞問在今日(或今日夕)要不要前往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