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明衛(wèi),朱蘭,劉亞萍,楊潮萍
腦梗死是發(fā)病率、殘疾率和致死率均較高[1,2]的腦血管疾病。脂代謝紊亂是導致腦梗死的危險因素之一。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其濃度升高也是腦梗死的危險因 素[3];神 經(jīng) 烯 醇 化 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參與糖酵解途徑的烯醇化酶中的一種,存在于神經(jīng)組織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組織中;超敏C-反應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是重要炎癥指標;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是評價患者血管內(nèi)皮功能是否正常的主要標志物[4]。本研究擬測定腦梗死患者的Hcy、NSE、hs-CRP、vWF的水平,分析其與健康體檢者的指標水平差異,探索上述指標與急性腦梗死發(fā)展及臨床診斷的關系。
選取2018 年2 月至2020 年2 月我科接收的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患者120 例納入腦梗組;選擇同期在本院進行健康體檢者120例納入對照組。腦梗組患者中,男56例,女64例;年齡61~85歲,平均年齡為(70.2±4.9)歲;病程為<24 h,平均病程為(13.22±2.3)h;吸煙31例,飲酒25例。對照組中,男58 例,女62 例;年齡61~87 歲,平均年齡為(71.5±6.8)歲;吸煙25例,飲酒17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吸煙史、飲酒史等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的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診斷標準;發(fā)病時間在24 h 內(nèi);未進行溶栓治療;神經(jīng)功能損傷體征保留時長超過1 h;腦CT未出現(xiàn)早期大面積腦梗死影像學改變;患者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或顱內(nèi)出血;1~3個月內(nèi)頭顱受到外傷;胃腸或泌尿系統(tǒng)在最近4 周有過出血現(xiàn)象;2 周內(nèi)有過大型外科手術;1 個月內(nèi)出現(xiàn)過腦梗死或心肌梗死,陳舊小腔隙梗死而未遺留神經(jīng)功能體征除外;心、肝、腎功能嚴重不全或患有嚴重糖尿病;有活動性出血或外傷(如骨折);服用過抗凝藥,國際標準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1.5;2 d 內(nèi)有過肝素治療;孕、產(chǎn)婦;拒絕配合研究。
1.2.1 亞組分組方法 按改良愛丁堡-斯堪的那維亞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6]將腦梗組患者分為輕、中、重度亞組,0~15分為輕度亞組,16~30分為中度亞組,31~45分為重度亞組。
1.2.2 指標檢測及分析 入組患者在次日晨起空腹狀態(tài)下采集靜脈血4 mL,分離血清,應用日本Hi-tachi 76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Hcy、hs-CRP水平;應用法國STAGO 公司STA-COMPACT 全自動血凝儀檢測vWF、NSE水平。比較2組及腦梗組不同亞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 指標差異;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Hcy、NSE、hs-CRP、vWF指標水平與血栓形成所致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間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1.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及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均數(shù)t檢驗;以Person分析Hcy、NSE、hs-CRP、vWF 指標水平與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間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腦梗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 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比較(±s)
表1 2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5
組別對照組腦梗組例數(shù)120 120 Hcy/(μmol/L)10.25±3.04 20.46±5.05①hs-CRP/(mg/L)2.79±0.64 10.68±1.60①組別對照組腦梗組vWF/(ng/mL)107.22±17.19 258.37±22.26①NSE/(ng/L)11.47±1.59 17.06±1.25①
輕度亞組、中度亞組、重度亞組患者的例數(shù)分別是46 例、40 例、34 例。中度亞組與重度亞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亞組(P<0.05);重度亞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 指標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和中度亞組(P<0.05),見表2。
表2 腦梗組不同亞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比較(±s)
表2 腦梗組不同亞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比較(±s)
注:與輕度亞組比較,①P<0.05;與中度亞組比較,②P<0.05
組別輕度亞組中度亞組重度亞組例數(shù)46 40 34 Hcy/(μmol/L)11.23±2.54 16.72±3.25①21.42±5.05①②hs-CRP/(mg/L)2.97±0.54 7.82±1.32①11.62±1.62①②組別輕度亞組中度亞組重度亞組vWF/(ng/mL)109.23±16.22 177.35±24.43①254.33±22.46①②NSE/(ng/L)12.47±1.39 15.62±1.33①18.02±1.23①②
Person分析結果顯示,Hcy、NSE、hs-CRP、vWF指標水平與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見表3。
表3 Hcy、NSE、hs-CRP、vWF水平與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間的相關性分析
急性腦梗死分為血栓形成和栓塞[7]。血Hcy升高是血栓形成所致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Hcy是促進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的氨基酸,其作用時間和濃度與平滑肌細胞增殖的程度呈正相關[8]。人體內(nèi)含量升高的Hcy 與低密度脂蛋白相結合形成復合物,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形成泡沫細胞,在血管內(nèi)皮周圍聚集形成粥樣硬化斑塊以及血栓,增加急性腦梗死發(fā)生風險[9]。Hcy 氧化會帶來氧化應激反應,表現(xiàn)為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壞死[10,11]。
hs-CRP 是反映炎癥狀態(tài)的靈敏指標,CRP 可促進IL-6、ET-1 等炎癥因子大量分泌,加重炎癥反應,增加炎性反應誘發(fā)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處血栓形成的風險,對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具有重要影響。腦梗死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與其CRP 水平呈正相關,血清CRP 水平越高,腦梗死患者病情越嚴重[12]。
vWF 僅在成熟內(nèi)皮細胞以及巨噬細胞、血小板中存在,在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后產(chǎn)生的,是在血小板黏附、聚集過程中發(fā)揮主要作用的特異性標志物,能反映血管內(nèi)皮功能異常[13],是反映內(nèi)皮細胞功能的良好標記物。當血漿中的vWF 呈現(xiàn)高水平表達,則表示患者發(fā)生血栓形成疾病的風險升高,急性腦梗死的風險相應提升[14]。
NSE作為一種重要的糖酵解途徑關鍵酶,主要儲存在大腦神經(jīng)元和神經(jīng)內(nèi)分泌細胞中。神經(jīng)元損傷時NSE 從胞漿流入血液中,致使血清中的NSE 濃度增加[15,16]。NSE 不會與細胞肌動蛋白以及胞膜結合,臨床上將NSE作為反映神經(jīng)元損傷程度的敏感指標。NSE 水平上升可進一步作為腦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指標。
本研究結果顯示,腦梗組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中度亞組和重度亞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顯高于輕度亞組,重度亞組的Hcy、NSE、hs-CRP、vWF水平均明顯高于中度亞組。且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cy、NSE、hs-CRP、vWF水平升高與腦梗死的發(fā)生及其嚴重程度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患者的Hcy、NSE、hs-CRP、vWF水平顯著升高,并且隨病情加重不斷提高,與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正相關,可作為臨床血栓形成致急性腦梗死疾病篩查及病情評估的良好指標。但本研究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要得到確切結論,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