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飛,姚 欣
(長春大學 特殊教育學院,長春 130022)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支重要力量,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這一重要論述既強調(diào)了殘疾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價值,又對殘疾人提出了殷切的期望。
視覺障礙是指由于各種原因?qū)е码p眼視力低下并且不能矯正或視野縮小,以致在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過程中存在障礙[1]。隨著高等特殊教育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視障青年進入高校進行學習,視覺障礙大學生不僅要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努力迎接生活的挑戰(zhàn),而且應該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積極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力量,這對他們個人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具有雙重意義。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對他人、對社會所承擔的相應職責、履行各種義務和使命的一種強烈的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zhì),它反映一個人的社會化和人格完善的程度[2]。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特征與其成就感、價值感、心理健康都具有緊密的關系,因此應該是心理學、社會學以及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研究內(nèi)容。
從某高校特殊教育學院大一至大三的視障學生和視覺正常大學生中隨機抽取300人為研究被試進行社會責任感問卷調(diào)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88份,其中視障學生154人,視力正常學生134人,具體人數(shù)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被試情況統(tǒng)計 單位:人
續(xù) 表 單位:人
研究采用劉海濤、鄭雪、聶衍剛編制的《大學生社會責任心理量表》作為調(diào)查研究工具。該量表共有66個題目,由社會責任態(tài)度、社會責任動機、社會責任策略、社會責任內(nèi)容四個分量表組成。社會責任態(tài)度是對社會責任的總的認識、態(tài)度體驗及行為表現(xiàn),表現(xiàn)出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包括認知成分、情緒成分和行為傾向;社會責任動機是個體參與社會責任的根本動力,包括自我約束要求、自我價值實現(xiàn)和避免輿論壓力三個方面;社會責任策略指個體在承擔社會責任中采用的策略,包括主動承擔和逃避承擔兩個方面;社會責任內(nèi)容包括個人責任感、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四個方面。采用5點量表計分方式,l表示“完全不符合”,2表示“比較不符合”,3表示“不確定”,4表示“比較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偡衷礁?,社會責任感水平越高。 該量表重測信度0.85,ɑ系數(shù)0.90。
社會責任感在視障大學生的性別、融合教育經(jīng)歷上的比較分析如表2所示,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分及其社會責任態(tài)度、社會責任策略、社會責任內(nèi)容三個維度得分在性別上均無顯著差異,但在社會責任動機上,女生得分在0.05水平上顯著高于男生;社會責任感總分及四個維度在融合教育經(jīng)歷上的得分均無顯著差異。
表2 社會責任感在視障大學生的性別、融合教育經(jīng)歷上的差異檢驗(M±SD)
視障大學生與視覺正常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比較結果如表3所示,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總分及其四個維度的得分均在0.01水平上顯著高于視覺正常大學生。
表3 視障大學生與視覺正常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的t檢驗(M±SD)
社會責任感在視力程度上的比較結果如表4所示,正常視力大學生、低視力大學生和全盲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0.01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事后檢驗結果表明:從社會責任感總體水平上看,低視力學生和全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顯著高于視力正常學生,低視力與全盲學生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在四個維度上的比較結果顯示:在責任態(tài)度維度和責任動機維度上,低視力學生的得分均最高,視覺正常大學生得分均最低,而且低視力和全盲學生的得分均顯著高于視覺正常大學生,但低視力和全盲學生的得分不存在顯著差異;在責任策略和責任內(nèi)容維度上,低視力學生的得分最高,全盲學生得分次之,視覺正常大學生得分最低,三者之間均存在顯著差異。
表4 社會責任感在視力程度上的單因素方差分析(M±SD)
根據(jù)表2可知,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在融合教育經(jīng)歷上差異不顯著,即融合教育的經(jīng)歷對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不存在顯著的影響。根據(jù)社會責任感的概念,社會責任感是一種自律意識和人格素質(zhì),勢必會受學校教育經(jīng)歷的影響。在盲校的義務教育課程中,從一年級到九年級分別開設了“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思想品德”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盲校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6年版)非常清晰地體現(xiàn)了義務教育階段對視障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重視,如一至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程中,把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作為課程設計的主要思路,把自信向上、誠實勇敢、有責任心作為情感目標之一,把家庭責任作為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 三至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把培養(yǎng)有責任心、 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zhì)作為教育理念,把培養(yǎng)有責任心的品質(zhì)作為情感目標之一,把對家庭、學校、社區(qū)、國家的責任感的培養(yǎng)作為重點教學內(nèi)容;七至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程把幫助初中學生過積極健康的生活,做負責任的公民作為課程的核心,把培養(yǎng)有責任心的人作為情感目標之一,把對自己、家庭、集體、國家的責任感作為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由此可知,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是盲校義務教育階段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普通義務教育中,責任擔當作為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品質(zhì)仍然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nèi)容。綜上所述,視障學生無論在盲校還是在融合學校學習,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都是他們德育課程中的重點,因此,從教育經(jīng)歷的影響角度看,視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水平在盲校和融合學校的教育經(jīng)歷不會存在顯著的差異。
表2的研究結果同時表明,視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分及其社會責任態(tài)度、社會責任策略、社會責任內(nèi)容三個維度得分在性別上均無顯著差異,但在社會責任動機上,女生得分在0.05水平上均顯著高于男生,即女視障大學生在自我約束、實現(xiàn)自我價值和避免輿論三個方面的動機高于男生。首先,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視障人士,中國傳統(tǒng)社會文化對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要求和約束均多于男性,如在言談舉止、人際關系、道德等方面女性均比男性的要求更高,女性也更容易受到輿論的非議。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主張男女平等的現(xiàn)代社會,女性不再被視為男性的附屬品,而是獨立自主的個體,使現(xiàn)代女性產(chǎn)生更加強烈的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動機,她們試圖通過在工作、家庭生活、其他社會活動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做出更多的貢獻來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因此,女性為了避免社會輿論給自己帶來的不良影響,會盡力去完成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一般認為,視障大學生由于視覺器官的功能缺陷,在生活和工作能力上與普通人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是社會中的弱者,在一般情況下都是被動地依賴他人和社會,不必在家庭和社會中承擔義務和責任。而本研究結果顯示,低視力和全盲兩類視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四個維度和總分均顯著高于視覺正常大學生,這與宋志強、曲艷的研究結果相似[2]。筆者認為,這個結果可能與視障大學生的自我情感體驗有關,尤其是自卑和自尊心理。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天生有器官缺陷的兒童,會陷入自卑感中,從而在生理和心理上產(chǎn)生自覺或不自覺的補償。這種補償或指向個人或指向社會,若指向社會,則表現(xiàn)出為社會做貢獻并且可能取得超過常人的成就。根據(jù)阿德勒的理論,視覺障礙大學生由于器官的缺陷而產(chǎn)生自卑感,而自卑感和追求優(yōu)越是密切相關的。個體感到自卑,就會通過富有成就的追求來克服這種自卑感[3],這使他們努力發(fā)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如聽覺、觸覺、嗅覺等,并在相關的職業(yè)領域取得突出的成就。眾所周知,視障大學生能夠進入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需要付出比視覺正常大學生更多的努力,克服更多的困難。一方面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自立更生,避免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另一方面他們要通過為他人、家庭和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證明自己具有一定的能力和存在價值,證明自己比其他個體更加優(yōu)秀,尋求自我感覺良好的體驗,最大限度地增大自我價值感[4],以此補償由器官缺陷引起的自卑感。
另外,視覺的缺陷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視覺障礙個體自尊的發(fā)展。如王忠等人的研究認為,視障大學生時常擔心別人的同情、嘲笑和歧視,所以許多視障大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的高自尊[5]。這種強烈的高自尊使視障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表現(xiàn)出不甘人后,盡量展現(xiàn)自己的能力,為他人、家庭和社會多做貢獻,引起他人的關注,贏得他人的尊重。另外,社會中常將視障群體視為弱勢群體,而很多視障人士在內(nèi)在意識和外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對這種社會建構的抵觸,并嘗試在各種情境中改變這種社會建構。因此,在社會責任感的問卷調(diào)查中,他們也可能為了維護高自尊以及維護視障群體的良好形象,有意做出高社會責任感的選擇,導致視障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整體水平高于視力正常的大學生。
不同視力程度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多重比較結果顯示:在社會責任態(tài)度維度和社會責任動機維度上,低視力學生得分和全盲學生之間的差異不顯著;在社會責任策略和社會責任內(nèi)容上,低視力學生得分均高于全盲的學生。低視力學生和全盲學生作為視覺障礙者共同具有通過承擔社會責任補償自卑、追求優(yōu)越的傾向,因此他們在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態(tài)度上具有一致性,而二者在現(xiàn)實的能力上存在著客觀的差異,即低視力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工作能力比全盲的學生高,甚至和視覺正常大學生相差無幾。視力障礙程度的差異導致了能力的差異,能力的差異決定了不同視力級別的大學生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承擔的責任的內(nèi)容和方式的差異。因為低視力的學生的能力較強,相對于全盲學生而言更加有能力主動承擔社會責任,且承擔的責任內(nèi)容也更多。
本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三方面的結論:第一,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高于正常視力大學生,且低視力的學生社會責任感水平最高;第二,融合教育經(jīng)歷對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水平不存在顯著影響;第三,女視障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動機高于男生。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tǒng)“消極心理學”的影響,研究者對視障人士的心理特征的理解往往停留在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的層面,而如幸福感、感恩、責任感等積極心理品質(zhì)受到了忽視。本研究發(fā)現(xiàn),視障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這是視障大學生非常重要的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一方面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促進其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習得。因此,教育者應該積極關注這一人格素養(yǎng),并發(fā)揮其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講,視覺器官的缺陷不僅使個體在視覺信息接收上存在障礙而導致生活能力較低,而且會產(chǎn)生個體的心理問題,從而影響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的確與個體生理缺陷有關,但并非直接相關,個體能否對生理缺陷、自我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認知對心理問題的產(chǎn)生與否及社會責任感水平高低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認知可能導致個體產(chǎn)生自卑情結,形成低水平的社會責任感;相反,如果視障個體能夠?qū)ι砣毕荨⒆晕液蜕鐣年P系進行合理的認知,視覺缺陷并不一定會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和社會責任感。
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心理素養(yǎng),其特征在某種程度上也體現(xiàn)了視障大學生對自身的生理缺陷、自我和社會的關系的認知特征。具體而言,視障大學生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說明他們對自身的生理缺陷與自我的能力、價值等關系有合理的認知,對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或自我與社會(家庭、集體、學校、國家)的關系有合理的認知。但具有較高的社會責任感并非絕對代表了視障大學生對生理缺陷、自我和社會的關系具有正確的認知?;蛟S他們試圖通過承擔較多的社會責任來滿足他們過度的自卑、過強的自尊心或改變視障群體的社會形象的需求,即較高的社會責任感恰恰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理缺陷、自我和社會關系的不合理認知。因此,相關高等特殊教育工作者不能盲目地把視障大學生較高的社會責任感視為真正的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zhì),而是要認真分析其本質(zhì),幫助他們形成對生理缺陷、自我和社會三者之間關系的正確認知,形成積極的補償自卑和追求優(yōu)越的方式,把自我的價值感與社會的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形成積極的社會責任感,并以此為支撐點促進他們知識的學習、技能的習得和思想的進步。專業(yè)教師可以將社會責任感作為支撐點,引導學生澄清知識的學習及技能的習得與能力的提高、個人的發(fā)展、社會的發(fā)展之間的關系,鼓勵他們積極努力地學習知識和技能,更好地承擔起對自己、他人、家庭、社會的責任,進而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輔導員可以社會責任感為切入點,進行價值引導、思想引導、行為引導,幫助視障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激發(fā)他們的使命感,促使他們把自身價值的實現(xiàn)與國家發(fā)展、社會進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更好地融入社會,真正成為時代和生活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