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巷道鎮(zhèn)中心小學 白玉虎
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方法途徑有許多,在教學實踐中,為有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每一位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教學方法。運用生活情境教學的方法,主要的特點是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學習數學不再感到枯燥乏味,讓他們明白生活中的許多生活現象都蘊涵著一定的數學知識,這樣學生就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靈活多樣地掌握數學學習的方法。有很多教師上課的時候,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子,讓學生感覺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處處使用數學知識,提高生活質量。這種聯(lián)系生活的教學方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學習精神,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價值觀。
小學生因為年齡小,社會經驗不豐富,知識儲備不扎實,在理解有些問題的時候不能從實際出發(fā),對有些數學問題的解釋往往脫離生活實際,也就是說找不到問題的本質所在,理解浮于表面,或者是對問題的只有片面理解,鑒于這種情況,有的教師采取灌輸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一些數學概念公式,這種教學方法打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的能力。
比如,在學習“圖形的歸類”這一章節(jié)時,學生經常把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認為是一類圖形,這樣就導致了對基本知識理解的錯誤。如生活中的課桌、長條凳,學生經常把物體說成是長方形或者是正方形,這是一種極不嚴謹的叫法,在實際的教學中,一些新教師也是概念不清,對學生的這種錯誤的認識不予糾正。在教六年級的學生時,教師要引導他們分清楚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的基本概念,這樣能培養(yǎng)他們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形成科學探究的精神。有些數學知識非常抽象,如果從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例子出發(fā)引導學生理解,就很難理解透抽象知識的內在含義。比如,對點的位置的理解,小學課本雖然沒有出現“坐標”這一名詞術語,但其教學目標實質就是讓學生通過坐標,來尋找一個點的位置。比如,點A(2,3),“2”表示這個點在橫坐標上的位置,“3”表示這個點在縱坐標上的位置,兩個位置合在一起,這個點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就確定了。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教學的時候往往發(fā)現有的學生不理解,如果能通過生活中的具體事例進行講解,學生就容易理解了。運用生活情境方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實踐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應加以發(fā)揚光大。
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們會對一些知識產生了極高的學習欲望,教師要理解運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特點,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全班學生的學習質量。課堂教學中如果能導入生活場景,營造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力,又能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把枯燥無味的數學課堂變得更加生動,讓學生喜歡學。
例如,在教學“湊整十的加減法”一節(jié)時,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情境的運用,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掌握數學知識??梢誀I造一種身處超市的氛圍,讓學生在購物的過程中理解“湊整十的加減法”。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首先列出一個購物清單,把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羅列出來,然后在超市里依次分類購置物品,所購的商品的價格最好是一個整數,這樣便于結賬。也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角色進行購物,有的扮演超市營業(yè)員,給購物的學生介紹商品的價格,介紹的時候也盡量湊夠一個整數,也便于柜臺結賬。這樣就能調動起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商品的價格,計算哪幾種商品的價格加起來剛好是一個整數。
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不夠豐富,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邏輯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對有些數學問題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這就需要教師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具體化,便于學生理解。當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還是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抽象思維能力,讓他們養(yǎng)成一個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主動探究數學知識。例如,學習“雞兔同籠”的問題,如果能利用二元一次方程就能很好地解決,但小學生沒有學習過二元一次方程,他們會對解決“雞兔同籠”的問題感到困難。教師在教學這類問題的時候,可以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也能很好地得到答案。
例題:一個籠子里,雞和兔子一共8 個腦袋,22條腿,那么有幾只兔子幾只雞呢?可以把這個問題生活化,讓8 個學生手腳并用“站”在地上,同時抬起一條腿,那么還剩14 條腿,如果讓他們再抬起一條腿,還剩6 條腿沒有抬起來,因為雞只有2 條腿,那么剩下的6 條腿就是兔子的,這樣就可以推斷出兔子3只,雞5 只。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幫助學生解決一些復雜的數學問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如,10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對小學低年級學生來說,有的時候,總是理解不了進位或者是退位的意義,計算的時候,總是出現各種錯誤,如果能把這個問題和生活實踐聯(lián)系起來,通過一定的社會現實活動,讓學生明白進位或者退位的意義,提高他們的思維理解能力,那么他們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就不會再出現錯誤了,計算結果就正確了。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很多知識和生活緊密相連,這樣編排教材內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同時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生活實際問題,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一章內容時,把超市購物引入課堂,讓一部分學生扮演服務員的角色,給各種商品明碼標價,要求必須帶有小數點;讓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的角色,購物完成后進行結算,只有顧客算出的答案和服務員計算出的答案相一致時才能成功結賬,否則還需要再次計算。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重要性。教學中引導學生,走進社會現實,把所學知識和生活實踐緊密聯(lián)系起來,思考數學問題,就能知道數學知識就是從生活實際中總結出來的,將總結的知識遷移和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數學知識就不是難事,這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知識對初學數學知識的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因為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理解問題總是片面的,這樣就給實際的學習數學知識帶來一定的困難,有些數學知識很抽象,小學生總不能進行邏輯思維,分析其內在的規(guī)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在實際的教學中,如果能利用生活情境,將一些抽象不容易理解的數學概念,根據教學的需要,適當地轉化成生活物品或者是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數學概念知識,教學的效果會比教師直接講述的效果明顯,學生也愿意接受這樣的教學模式。同樣的,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也可以提煉成抽象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思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學中,經常會有一些簡便運算,其目的是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運算的速度,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進一步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教學任務。利用數學公式進行簡便運算,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學生容易掌握,運用起來也比較輕松;利用整十整百整千的概念進行簡便運算,能幫助學生提高運算的速度,但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從實際的教學經驗得知,學生對這種簡便運算的方法掌握起來比較費勁,而且在運算的過程中容易出錯。
如586 + 99 =?586 - 99 =?這樣的簡便計算,通常情況下教師基本都會采取分解法來解決問題,即586 + 100 - 1,586 - 100 + 1,這樣的運算,就是把99 化成100 + 1 或者是100 - 1,相對來說更簡單一些。教學中如果能設計一個“買商品找零錢”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購物中,掌握“找零”的方法,然后回過頭來看數學問題,有了現實生活經驗做基礎,學生理解這種計算就容易多了。把抽象的數學問題,和具體的生活事例相結合,降低了學生理解問題的難度,讓他們能很快地掌握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相對成人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他們分析問題不夠全面,只看到問題的一個方面,不能看到問題的其他方面,看問題往往具有片面性,那么在遇到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就不能具體全面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尤其遇到一些抽象問題的時候,很多抽象思維能力不強的學生學習起來感到非常困難。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知識的引路人,除了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語言教學,還應該采用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習數學知識。長期以來,很多教師難以擺脫“題海戰(zhàn)術”的思維模式,不管學生對所學知識是否理解,都讓學生死記硬背,機械地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這樣限制了學生思考問題的主動性,限制了學生求知的激情,對學生的發(fā)展是非常不利的,如何改變這種現狀成了廣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其中,把數學問題生活情境化,既符合小學生的心理性格特點,又能規(guī)避傳統(tǒng)教育帶來的不利影響,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柏拉圖在《理想國》曾說“寓學習于生活”,可見,在生活情境中學習知識,是自古以來人們所推崇的學習方式。比如,在學習北師大版四年級下冊“圖形的平移、旋轉與對稱”一課時,完全可以把這節(jié)課生活化設計,設計一個生活情境,讓學生在這個情境中,理解圖形是怎么平移的,又是怎么旋轉的,從而進一步理解對稱的概念。圖形的運動,需要抽象思維才能理解圖形運動的軌跡,對小學生而言,抽象思維往往建立在具體形象思維基礎之上的,那么,教師就要利用小學生的這個思維習慣方式,設計教學過程。在“圖形的平移、旋轉與對稱”的教學過程中,課前準備一些相關的教具,比如,生活中常見的硬紙板、彩紙、小風車、小汽車等,上課的時候,營造一個生活的情境,讓小汽車在筆直的油路上奔馳,學生觀察小汽車運動過的軌跡路線;或者是讓一個學生充當百米運動員,沿一條直線向前跑去,其他學生觀察“運動員”跑過的路線軌跡,然后理解“平移”的概念,這樣就能理解“平移”,只改變物體的位置,物體的大小、方向不變。引導學生進一步回想生活情境,日常生活中,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小風扇”,比如,測風速的小風扇,經常在風里轉動,時快時慢,那么,教師可以再現生活情境,拿出課前準備的小風扇,教師用不同的力氣去吹小風扇,小風扇葉片就會以不同的速度轉動,學生觀察以后發(fā)現,小風扇的葉片位置不僅發(fā)生了變化,而且方向也發(fā)生了變化,那么這個就是物體“旋轉”的特征,和“平移”不同之處就是方向發(fā)生了變化,物體不是沿一條直線運動,而是不停地在改變運動的方向。當學生理解了旋轉的概念后,有經驗的教師會立即引導學生理解對稱的概念。這時教師拿出只有兩片葉片的小風扇,慢慢地轉動,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再拿出一片葉片的小風扇,繼續(xù)轉動,讓學生觀察,學生發(fā)現不論葉片怎么轉動,總是在一條直線上,圍繞一個中心在轉動。這種生活化情境的教學,能讓學生充分理解課本中的“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折疊,直線兩側的圖形能夠互相重合,這個圖形就叫作軸對稱圖形,這時,我們也說這個圖形關于這條直線(成軸)對稱”的這句話了。此外,關于對稱問題,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折疊紙片的方法來理解。
通過模擬生活情境教學,學生對所學知識,首先在感性上得到了充分的認識,然后通過理性的思考,就能明白其中的原理。同樣的,在學習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可以創(chuàng)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理解物體體積的知識概念。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創(chuàng)設一個家具廠的生活情境,工人生產各種各樣的家具,讓學生觀察家具的體形特點,理解長寬高三個維度,理解立體圖形的概念,這樣學生理解“體積”就容易多了。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又符合他們認知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應該大力提倡,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能力。
總而言之,在生活實踐中學習數學知識,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踐相結合,是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既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又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思想觀念,為他們以后進一步研究數學知識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