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杉(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唐代“紅地聯(lián)珠菱格條紋錦”,進行修復的過程中,所需背襯材料的染色過程和在染色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難題是如何解決的展開論述。
此次研究是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唐代“紅地聯(lián)珠菱格條紋錦”為國家三級文物。該錦長34cm 寬14.5cm,錦作紅地,以黃、藍等色絲線顯花。殘存部分呈長方形,其上裝飾作條狀,兩條聯(lián)珠紋帶夾持菱格紋帶,其外再飾以條紋。織錦上殘存有縫線,原先或為袍服的局部。(圖1)
依據(jù)中國文物保護行業(yè)標準《館藏紡織品類文物病害分類與圖示》,本文統(tǒng)計此織錦病害情況主要有6 種,分別是殘缺、皺褶、破裂、糟朽、微生物損害、污染。
圖1 紅地聯(lián)珠菱格條紋錦(來源:甘肅博物館藏唐代絲綢文物保護修復方案)
綜述(材料、工藝、步驟及操作條件,附影像資料):
(1)采用低氧發(fā)(充氮)對文物進行消毒,消毒由中國絲綢博物館實施。
(2)用博物館專用吸塵器對織物表面進行除塵。
(3)在確定文物無脫色現(xiàn)象后,用棉簽蘸去離子水或濃度70%的酒精清洗局部污染物,操作動作不可過重或來回摩擦。鑲嵌進織物紋理中頑固的白色顆粒污染物,用針尾或竹簽輕壓、輕挑去除。
(4)文物表面折皺處用蒸汽加濕器回潮,待織物潮濕狀態(tài)下進行平整,使其經(jīng)平緯直,調(diào)整紋樣,平整后進行修復加固。
(5)選用斜紋綢作為修復用背襯織物,按照文物的組織染成相應的紅色,選用蘭納灑脫染料染色。
(6)對文物本體進行修復,將染好的背襯材料平整后全襯于紡織品文物下方,再次進行平整定型后用磁塊固定,對破損部分進行縫合加固,縫合針法主要采用鋪針法和釘針法 。
(7)修復完成后將多余的背襯材料剪去,邊緣處折邊縫合。
上述是該織錦的修復方法,采用背襯全襯的方法進行修復,全襯,就意味著布料用量多,面積大,對染制小樣的精準度有著更高的要求,下面就介紹一下背襯的染色方法。
材料:200 毫升量筒一個,攪拌棒一個,吸管一個,針管一個,溫度計一個,小鍋一個,適量布料。
染料:該織錦通過光纖光譜技術(shù)對其進行了染料檢測,分析結(jié)果顯示織錦中含有多種植物染料分別是:西茜草+紫膠蟲、靛青+黃酮、靛青、單寧+西茜草,在知道植物染料的成分后筆者在思考找一種什么樣的現(xiàn)代染料能夠達到較好的復原效果,在對比了多種顏料后選用蘭鈉灑脫系列染料,它是汽巴—嘉基公司研究了多年后于1983 年5 月2 日正式推出的一系列新的毛用染料,研制這類染料的目的是要:提高羊毛的質(zhì)量、簡化染色的操作、簡化染料的品種。該系列染料是由經(jīng)過改良而著色力高的中性染料(1 ∶2 金屬絡合染料)及活性染料所組成。染料具有高牢度及非常接近的染色特性。此染色系統(tǒng)特點是高吸盡率與極佳染色重現(xiàn)性。蘭納灑脫(LanaSet)染料系列,有十五個顏色,我們選用了其中的六種染料來使用分別是:蘭納灑脫(LanaSet)黃2R、蘭納灑脫(LanaSet)紅2B、蘭納灑脫(LanaSet)醬紅B、蘭納灑脫(LanaSet)藍5G、蘭納灑脫(LanaSet)棕G、蘭納灑脫(LanaSet)元青B。
調(diào)制染料:首先我們用秤將粉狀的蘭納灑脫染料稱取10 克,再稱490 克純凈水,將水和染料加入500 毫升(1 克≈1 毫升)試劑瓶用攪拌棒攪拌均勻,這樣一瓶染料就配好了待用。
表1 染色記錄
背襯染色:染制文物背襯要與文物顏色基本相同的原則,本著這一原則,所以染制背襯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經(jīng)過多次試驗才能染出想要的顏色。為了節(jié)約成本和用水,筆者想出了染制背襯小樣的方法。以“紅地聯(lián)珠菱格條紋錦”為例。首先選用和這件文物相同質(zhì)地的布料,在與文物對比后我們選用絹斜來修復文物主體,接下來我們把所選用的布料裁成15*20cm 的小樣,紀錄小樣克重后,將小樣在沸水中脫漿(這一步用沸水將新布煮至10min、放涼、用清水洗一道備用,這一過程筆者稱之為給布“脫漿”是為了后期更好地讓小樣上色),然后把小樣放涼。在鍋中加入200ml 水,煮至60 攝氏度時加入配比好的染料再放入脫漿后的小樣進行攪拌入染,當水溫升至80 攝氏度時加入醋酸(起固色作用繼續(xù)攪拌,染制5—10min,撈出,水清洗一道后晾涼吹干。這樣一次實驗小樣就染好了。接下來的就是與文物顏色進行對比,在多次小樣染制后,找到最接近文物顏色的那塊小樣,記錄小樣配比,目的是染制文物大背襯時,整體比例擴大即可。這種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節(jié)約了工作用時。染色記錄(表1)。
因為此次研究的文物采用背襯全襯的方式,背襯面積大,還要考慮文物的整體紋飾、質(zhì)地、色澤,其局部的褪色、暈色。不但要兼顧背襯裸露在外的部分與周邊文物色澤的協(xié)調(diào)性,還要與文物的時代感保持一致,所以染色的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該織錦的背襯有4 種顏色混合染織而成分別是:醬紅B、黃2R、元青B、藍5G,染色時先加入顏色較淺的染料與布料進行入染,攪拌后倒入白醋(白醋固色作用),水溫控制在60 攝氏度,染織5-10min,撈出晾干,與文物做對比后,在調(diào)節(jié)布料的深度,讓水溫上升至80 攝氏度,加入元青B,以5ml 一次,依次加入,逐步加深,直到與文物顏色基本一致。難題1 染色不均:染料顏色種類較多,混合不均、溫度變化,都會使其上色不均,出現(xiàn)染花的情況。難題2上色的深度不夠:文物背襯染完后,晾涼平整待用,這時筆者發(fā)現(xiàn)布料的深度有所降低,沒有達到文物顏色所需的深度。
表2 勻染性數(shù)值變化及效果
1.染色不均解決思路
針對染色不均,筆者找了些原因。問題應該出在溫度變化較快、煮至時間較短、染色助劑分量不夠等問題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值得思考的,針對“紅地聯(lián)珠菱格條紋錦”這件文物染色上色不均的問題,思路1、首先增加了新布上面的物質(zhì)去除的時間,去除新布表面物質(zhì),用沸水將新布煮20 分鐘、放涼、用清水洗一道備用,這一過程筆者稱之為給布“脫漿”,顯然脫漿的時間,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其目的是讓布料更柔軟,使之纖維的空隙更好吸收染料,達到均勻上色的目的。思路2、增加兩個溫度區(qū)域(60-80 攝氏度)煮至的時間,變?yōu)?0min-30min,增加了一倍的時間,這樣使染料更高效的吸收,解決上色不均的問題。思路3、將助染劑(白醋)的分量加大一倍,變?yōu)?0ml,當水溫煮至80 攝氏度時,加入水中攪拌攪勻后,加入染料與布料,煮至20min-30min,在此期間不停的攪拌,達到固色、上色更均勻的目的。
圖2 背襯全襯在織物之下(來源:甘肅博物館藏唐代絲綢文物保護修復方案)
這三條思路都針對染色時上色不均,而想出的解決辦法。按此方法重新染織了小樣,發(fā)現(xiàn)三種方法試驗完,染制出來的小樣都比較均勻,有較好的效果。(如表2)
2.上色深度不夠解決思路
針對上色深度不夠的問題,筆者想了一些思路,在解決布料均染性不夠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看到,在隨著布料煮染次數(shù)的增加,布料顏色有一定變化,慢慢在變深,所以染布深度不夠的問題也得以解決,首先我們要在文物顏色的基礎上加深布料顏色,這就意味著要整體加深顏色,以“紅地聯(lián)珠菱格條紋錦”這件文物為例,染料配比/ml:,這樣的配比非常接近文物本體顏色,但是筆者又想在修復過后,長年保存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保存不當?shù)鹊龋奈锵旅姹骋r的顏色是否還能保持與文物保持一致,所以展開思考,是否應該將文物背襯的顏色染的比文物略深一些,這樣既能達到長期保存不怕褪色,也能突顯文物本體,于是筆者做了幾個小的試驗。試驗1:表1 的數(shù)值不變,染料配比加以改動:染料配比/ml(醬紅B 50 +黃2R 50 +元青B 6.5 +藍5G 5.5)把每一種染料增加0.5ml,煮染20-30min。
試驗2:表1 的數(shù)值不變,染料配比加以改動:染料配比/ml(醬紅B 49.5+黃2R 49.5 +元青B 6.5 +藍5G 5.5)染制這件文物用了紅、黃、藍、黑(元青B),4 種顏色,實驗2 只把染料中較深的藍、和黑(元青B)各增加0.5ml,煮染20-30min。(如表3)
表2 和表3 對比一下可以看出一些變化,布料的整體顏色基本不變,可深度有一些變化,特別是最后一次的試驗,多加入元青B 0.5ml、藍0.5ml,染出的布料有明顯的效果,布料的色度有所加深,筆者也選用這塊布(燃料配比/ml:醬紅B 49.5 +黃2R 49.5 +元青B 6.5 +藍5G 5.5)來作為文物的背襯材料,有較好的效果(見圖2),因為文物本身顏色不均勻,略深的背襯,鋪在文物之下,較好的綜合了文物本體不均勻的顏色,看起來與文物主體顏色融為一體。
針對甘肅省博物館唐代“紅地連珠菱格條紋錦”這件文物,筆者從幾個方面展開討論,我們從上文可以看出,從文物的基本信息、病害的情況,從而得到修復方法,是將背襯全襯在織物之下進行修復,說到了文章重點的部分,背襯是如何染色的、如何使用的、如何縫補在文物下方的,本文都做了介紹。最后對染色中遇到的問題,還有解決方法加以闡述。找到了與文物適合的顏色,也有較好的效果。
而如何染色找到染色中的問題,是文章的重點,染色的過程和染色中兩大問題的(染色不均、染色深度不夠),運用了助染劑變化、染料量增加、煮染時間增加的方法,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