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綠茶是“明前茶,貴如金”,但有一款綠茶,偏偏“不愛明前愛雨前”,不求芽嫩味鮮,只求香高味濃。它就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六安瓜片。
大部分茶葉都講究明前采摘,但六安瓜片卻不緊不慢地壓軸登場,等到清明之后、谷雨之前再采摘。采摘時舍去嫩芽,只取二、三葉,求“壯”不求“嫩”,再經(jīng)過特殊工藝炒制,形成了香高味濃的獨特韻味。
在所有茶葉中,六安瓜片是少有的無芽無梗的茶葉,由單片生葉制成,因外形似瓜子,由此得名。當?shù)厝肆晳T抓起一把瓜片,放在杯子一泡就是一整天,在綠茶中真是特立獨行的存在。
早在20世紀初,六安瓜片就被納入“中國十大名茶”。到了2008年,六安瓜片制作技藝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如今,六安瓜片雖名聲在外,真正喝過的人卻不多。因為優(yōu)質(zhì)的六安瓜片產(chǎn)量稀缺,采摘周期只有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所產(chǎn)地域不過方圓幾十公里。加上工藝特別繁復,上市時間較晚,在商業(yè)化競爭中顯然不占優(yōu)勢,甚至連傳統(tǒng)技藝的傳承都成問題,想要找到一款傳統(tǒng)的六安瓜片就更為不易了。
六安瓜片的主產(chǎn)地十分促狹,只產(chǎn)于六安市金寨縣大別山一帶,方圓僅五六十里。這里的環(huán)境得天獨厚,山中高寒,長年煙雨蒙蒙,減弱了太陽光的直射,有利于茶葉中的芳香物質(zhì)的形成、積累。茶樹根系深栽,與花草植被共生,郁郁蔥蔥。又經(jīng)過整個冬天與初春的休養(yǎng),使得其內(nèi)質(zhì)極為豐富。
六安瓜片是烘青綠茶的典型代表,它的獨特滋味,跟它繁復的制作工藝離不開關系。前后歷時一周,經(jīng)過采摘、扳片、生熟鍋、拉火等七道工藝,才算大功告成。
采摘:采摘標準以二、三葉為主,經(jīng)過攤晾、散熱,再進行手工扳片。扳片是指去除芽尖和茶梗,將嫩葉、老葉分離出來炒烘瓜片,此工藝在我國綠茶初制工藝中獨一無二。炒制:與其他綠茶不同,瓜片殺青分為生鍋和熟鍋,兩鍋連用,先炒生鍋后炒熟鍋。生鍋溫度稍高,達100℃以上,起殺青作用,即破壞鮮葉中的酶,使葉綠素更多、更完整地保留下來。待炒至葉片變軟時,轉(zhuǎn)入熟鍋。熟鍋溫度為90℃,以整形炒干為主,出鍋時含水量控制在30%以下。
烘制:烘制中最核心的一步叫“拉老火”,對茶品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其中的原理可以簡單理解為,在高溫下,瓜片茶青中富含的咖啡堿析出,迅速冷卻才會形成結(jié)晶,是海苔香、獨特瓜片滋味的來源。這個過程需要兩位經(jīng)驗老到的師傅配合,一整套流程下來,需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往復拉130多次,加上溫度高達600多攝氏度,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這樣出來的六安瓜片條索緊結(jié),色澤寶綠,帶有一層薄霜,顏值頗高。同時,干茶兩邊向中間翻卷,這是手工制作的證明。注水后,卷曲的葉子在水中翻滾,漸漸舒展開,蘭花香、板栗香、海苔香陣陣散發(fā),富有層次感。稍待片刻,茶湯黃綠清澈,清香高長,又香又醇的湯水剎那間占領了味蕾,唇齒間還有淡淡的蘭花香縈繞,余味悠長。
師姐給你們選的這款六安瓜片一罐是250g的分量,領券入手兩罐還能減20元,喜歡喝的建議囤個兩罐,比較劃算。
師姐來自我介紹啦,防止有些小可愛第一次看見不知道俺是干嗎的。師姐是專門給大家推薦生活類產(chǎn)品的小編哦,平時我也會在微信朋友圈、福利群以及公眾號更新產(chǎn)品推送,每天都會更新的那種!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報紙是周刊,所以時效性比較強,像一些只持續(xù)兩三天的大額優(yōu)惠券和優(yōu)惠活動,師姐就只能放在微信上啦。反正大家都會買買買,可以先把師姐加著,有什么想要的就翻翻朋友圈,來私信我也OK的!
另外,如果大家看見有什么好用的產(chǎn)品,也可以私信師姐哦,如果真的不錯俺再推薦給你們。
除了師姐會給你們推薦產(chǎn)品,二哥也會給大家推薦高性價比二手手機和電腦哦,當然新機也是有的,還能以企業(yè)低成本批量采購IT設備,需要的小可愛加電腦報二哥微信好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