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順娟
2020年《中國高考評價體系》(以下簡稱《評價體系》)取代了傳統(tǒng)的《考試大綱》,至此高考備考當以《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評價體系》為備考依據(jù)。在高考層面《評價體系》就是今后指導備考的“考試大綱”,它提出的“一核四層四翼”評價標準,分別回答了“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因此我們只要以評價體系的“四層”“四翼”的指標內(nèi)涵為備考方向,即可在“守正”與“創(chuàng)新”的高考命題背景下科學備考。本文著重從“四層”的“學科素養(yǎng)”“必備知識”“關鍵能力”角度對高考的備考進行思考,并提出復習策略。
(一)更強調(diào)通過語文必備知識考查語文關鍵能力
以全國卷為例,從2017年開始一直延續(xù)至今,全國三套卷在論述文第2題設置了一道“論證分析題”,考查論證方式、論證結構、立論邏輯等論證知識(必備知識)的運用,體現(xiàn)了“四翼”的命題原則。例如2022年全國乙卷考查了:論證方法、論據(jù)與論點的關系、論證視角、立論角度。而新高考卷則在主觀題直接考查論證知識,例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第4題: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就需要考生運用“必備知識”解決問題,包括題材搜集、表達主體、對話氛圍、表達層次、采訪動機等訪談知識。
近幾年文學類閱讀的主觀題也體現(xiàn)了通過語文必備知識考查語文關鍵能力的導向。例如:2019年全國Ⅰ卷考查“故事”與“新編”的文體特征,2021年新高考卷考查“反復”的藝術效果,2022年全國甲卷考查小說與紀實文學的差異等等。
研究這些考題,我們發(fā)現(xiàn)設問更具體,更細化,更深入,更注重考查學生“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更加強調(diào)通過命題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情境,考查學生面對與語文相關的問題情境時,是否具備“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更凸顯“情境化”的命題特征,綜合考查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評價體系》強調(diào)試題命制的“情境化”設計,這些“情境”往往是復雜的“生活實踐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要求學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現(xiàn)代文閱讀、古詩文閱讀、語言文字運用和寫作任務”,以正確的思想觀念為指導,靈活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命題者更希望學生多角度作答,實現(xiàn)從“解題”向“解決實際問題”,從“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降低“死記硬背”“機械刷題”“題海戰(zhàn)術”的效度。研究近五年的高考卷,發(fā)現(xiàn)學生對相同情境中的同一問題的思考的確存在深淺,存在素養(yǎng)的高低,而復雜的情境活動涉及學生復雜的認知活動,要求學生綜合運用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來解決復雜問題,所以好的“情境化”問題可以更好地反映出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水平。
如2022新高考Ⅰ卷第4題,要求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中的運用。2022、2021年全國卷、新高考卷語言文字運用部分均依據(jù)兩則材料考查相關知識點,強化情境設置,一材多用,選材廣泛,綜合性考查提升。自2017年,高考作文的情境意識就凸顯出來,多數(shù)題目明確設置了情境任務,演講稿、書信、發(fā)言稿、觀后感等。2022年無論是備受關注的《紅樓夢》“翼然”“瀉玉”“沁芳”,還是雙奧的“跨越,再跨越”以及“建團100周年”,材料情境化讓考生沉浸在一個真實的表達場景中,思考“我是誰”“寫給誰”“寫什么”的問題。此類題目在考查學生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基礎上更重視考查學生應對各種問題情境的綜合素質,評價其價值取向,測評其學科素養(yǎng)水平,同時也體現(xiàn)了“四翼”的“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
(一)積累必備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首先,理清必備知識,構建知識框架,整理知識清單。
語文學科必備知識是一個復雜體系,因此備考階段要著力給考生圈定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語文必備知識范圍,并要求學生精準掌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答題時“稀里糊涂一鍋粥”。
具體策略如下。
1.梳理。利用思維導圖、結構框架、表格等方式指導學生進行必備知識的梳理、積累。
2.編碼記憶。精編相應知識點練習,在運用中對知識進行編碼記憶,落實強化各知識點。
3.系統(tǒng)記憶?;谙到y(tǒng)思維的記憶,要求學生以知識板塊為體系進行記憶。
4.復述。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復述檢測記憶。
其次,教師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應對關鍵能力學科化。
如2020年高考語文Ⅲ卷第9題: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題目“記憶里的光”是如何統(tǒng)攝全文的。這樣的題目雖然沒有概念障礙,但是對學生的相關知識及知識遷移能力要求高。長期以來,閱讀教學的低效導致許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得不到提升,其中兩類知識的欠缺與不足,導致閱讀理解不到位。一是邏輯知識,二是各類文體知識,尤其敘事文體知識。一直以來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知識都不是中學的教學重點,而邏輯學知識對學生來說更是陌生,這就使得學生的思維水平層次不高,因而對于信息類文本特別是論述文閱讀,學生有很強的畏難情緒,并且失分率高。因此平時教學和備考中我們應該給學生相對系統(tǒng)的句子成分和長句復句分析的相關語法知識。此外傳統(tǒng)的文體知識單一膚淺,小說就是“三要素”,散文就是“形散而神不散”,使得學生忽略了故事如何講述、誰在講述等深層次的問題,直接導致學生沒有文本細讀的能力,因此閱讀難以深入。
(二)運用必備知識,訓練關鍵能力
學生掌握必備知識后,首先要形成的就是靈活運用相應知識的能力,最后能夠運用必備知識培養(yǎng)關鍵能力。在高考中對語文關鍵能力的考查具體體現(xiàn)在能否、會否正確使用語文必備知識獨立地思考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此就需要教師著力構建有價值的認知情境,從而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并能合理遷移到新的語言情境中,解決新的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筆者就關鍵能力的訓練做了以下嘗試。
板塊一:閱讀能力
1.系統(tǒng)掌握文體必備知識,了解不同文本的風格及主題。在群文閱讀、比較閱讀、經(jīng)典閱讀中訓練學生高階閱讀能力。
2.利用思維導圖訓練快速理清文脈的能力。
3.系統(tǒng)復習字詞句段篇的語法知識,提升對語言文字的敏感度和快速閱讀理解的能力。
4.用不同文本訓練默讀、略讀、跳讀、猜讀、圈點勾畫等閱讀方式。
5.建立作者——作品——讀者的角度意識。
板塊二:表達能力
1.通過專題復習,打牢“字詞句段篇”等必備知識的基礎。
2.情境創(chuàng)設,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行口頭或書面表達訓練。選材多角度、貼近時代,命題新穎、展示社會熱點,產(chǎn)生新鮮感,才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表達的興趣,有利于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思辨能力。
總之,高三備考,教師不能急功近利、刷題無序,更不能陷入模式套路、經(jīng)驗主義,應該沉下心來研究《新課標》《評價體系》和歷年高考真題,必須在足夠了解高考頂層設計的理念后,變刷題備考為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等方面綜合提升的備考,抓住“四層”“四翼”科學備考,方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