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英
唐詩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高峰,是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的重點。在教材中唐詩選文注釋作為主要的助讀材料,已經(jīng)成為學生研讀唐詩的主要工具。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也在唐詩選文注釋內容的編寫上加大力度,讓注釋更具合理性。本文經(jīng)過閱讀資料、教學實踐,對部編版初中語文唐詩選文的注釋進行探究,總結教師使用建議。
(一)更正優(yōu)化人教版注釋內容
部編版教材中對于唐詩選文的注釋內容進行優(yōu)化。第一,擴充唐詩選文注釋。與傳統(tǒng)人教版相比,部編版語文教材中的唐詩選文注釋增加了相關字詞的注釋,還對詩詞背景進行補充。以七年級上冊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為例,部編版在原有五個注釋基礎上,增加了“楊花”的注釋,豐富了詞語的注釋。部編版還詳細介紹了古詩出處與版本信息,細節(jié)交代得更加清楚。另外對于作者李白的介紹,簡單地增加了生活經(jīng)歷,如“出生于西域,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這一注釋讓學生產生疑問,如出生于西域是不是表示李白不是出生在中國,在此注釋下能夠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與討論的興趣。第二,規(guī)范注釋內容。一般情況下教材對作者生平注解秉承嚴謹、求真的原則,對未經(jīng)證實的內容不會妄加猜測。如《黃鶴樓》一課中對于作者崔顥出生年月的注釋,寫的是(?—754),這就是部編版教材編者對相關研究成果的吸納,重新更正了作者的出生年月。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對原來人教版王勃的出生年份(650—675)改為(約650—676)。第三,糾正人教版欠妥的注釋。部編版教材中減少了常見字詞的常見釋義,從文本語境與語義發(fā)展的角度,更正了有關注釋。如唐詩《江南逢李龜年》中,將李龜年的介紹從人教版的“著名歌手”變?yōu)椤爸麡穾煛保芍烤幇娼滩闹刑圃娺x文的注釋從古代文化語境著手,更加貼合詩詞語境。
(二)增加傳統(tǒng)文化闡述的比例
初中語文教育是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主陣地,在落實“立德樹人”目標基礎上,滲透了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也強調了語文課堂中要加強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诖?,語文教材是落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根本,部編版教材增加了很多反映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唐詩篇目,并在助讀系統(tǒng)中的“注釋”上下一定功夫。部編版語文教材中在注釋的部分增加了很多文化常識。因為唐詩的產生都有一定文化背景,體現(xiàn)一定文化現(xiàn)象,在唐代中詩人繼承了當時主流儒家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傳遞了特定的文化精神。初中生閱讀唐詩選文的時候會遇到難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就要依附文化知識,所以唐詩選文注釋增加了文化常識的注釋,如歷史典故、史地名稱、典章制度等,全面呈現(xiàn)中華文化的廣博性。部編版教材十分重視文化常識,并增加此部分內容,讓學生在閱讀后了解詩人創(chuàng)作年代的文化環(huán)境,深化解讀唐詩新思路。例如古代的“名”“字”與現(xiàn)代人的姓名不同,包含古代文化的特點。部編版語文教材唐詩《野望》中增加了作者的號,有助于學生理解詩人的思想志向。
(三)注釋分布更加協(xié)調
初中部編版語文教材遵循學科邏輯,以“語文要素”與“人文主題”雙要素組成單元。每一冊教材都包含固定的古詩詞文本,也有對應課外擴展,編排合理。如七上第一單元的主題是“四時景物”,并安排了《次北固山下》與《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兩首唐詩的注釋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設置,為了幫助學生朗讀出節(jié)奏,有一定韻律,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另外,部編版教材還將課外古詩詞閱讀與教讀聯(lián)合,涉及自讀與教讀。在教讀中聯(lián)合注釋,助學生獲得閱讀經(jīng)驗。而課外古詩詞閱讀后的注釋不只有選文注釋,還有賞析批注,引導學生能夠自主學習。
綜上,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唐詩選文注釋,有人文性與工具性雙重特點,在內容上更加精簡,增加較多文化常識,兼顧學生的閱讀要求,體現(xiàn)教材編者的良苦用心。
(一)以注釋豐富唐詩教學內容
教材中的唐詩注釋是教師備課的主要參考資料,通過注釋可以充實備課內容。第一,運用重點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唐詩。將注釋當作新舊知識連接的紐帶,教師對重要注釋要有敏銳性,在注釋中找尋重要信息,以此解讀文本。如《江南逢李龜年》文中的注釋,引導學生關注“尋常”“岐王”“崔九”等。將地名、人名、頻度副詞結合,為讀者塑造一個歌舞升平的場景,與當時的戰(zhàn)亂相比,產生悲哀的情感,感慨萬分。另外還能借助關鍵注釋,帶領學生開展誦讀活動,深化想象,感知詩歌意境。如《渡荊門送別》教學時,教師可運用注釋的“海樓”“月下飛天鏡”帶領學生想象,在頭腦中補充畫面。最后結合注釋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節(jié)奏之美與音韻之美。第二,整合注釋,優(yōu)化教學知識體系。唐詩選文下的注釋是補充與說明,更客觀地展示知識原貌。學生們在學習唐詩的時候,對含義與意象的理解很重要,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要注意注釋中涉及的意象。從唐詩整體出發(f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同意象的比較閱讀,再進行延展,分析同類意象群,體會唐詩與意象的關系,同時了解意象群。教師還要盡量將有相同意象的唐詩以不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引導學生意識到注釋的整合,并能回憶自己所學的相關知識,形成專題學習,構建完善的語文知識體系。第三,研讀注釋,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在設計唐詩選文教學的時候,通過注釋的導入創(chuàng)新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對注釋進行討論,產生質疑,然后在師生、生生交互中獲得靈感,深化對唐詩選文的認知。例如《夜雨寄北》教學中引入“寄北”注釋,與學生集體討論,然后匯總探究出來的結果,優(yōu)化教學。
(二)優(yōu)化學法指導,促使學生活用注釋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痹谔圃娺x文教學中教師要多為學生傳授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注釋,在教學過程中講述注釋的策略,如夾注、補注、總注,讓學生學會在理解古詩詞遇到難以理解的詞語時,進行圈畫批注,然后再借助注釋,實施批注式閱讀,以此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在唐詩注釋教學時還可為學生提供批注式閱讀的支架(見下圖),以此促使學生在注釋的使用下,對唐詩進行初步感知、精讀賞析、擴展遷移。只有學生明確注釋的使用方法,才能進行遷移,如從唐詩注釋轉移到小說注釋、散文注釋上等,繼而靈活遷移到碎片化閱讀中,乃至日常寫作中,將注釋學習方法作為學生日后工作與生活的主要技能。
綜上,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唐詩選文閱讀與注釋教學的發(fā)展,通過對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注釋特點的分析,總結幾點教師教學建議,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唐詩,不但形成完整的唐詩閱讀學習策略,還能積累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