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力,胡成陶
(泛華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隨著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城市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城市內澇、城市污染加重、城市缺水現象嚴重等,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城市的健康發(fā)展,我們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在城市問題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發(fā)展海綿城市已成為必然。海綿城市就是將城市建成像海綿一樣,既能吸收大量雨水,又能釋放雨水。海綿城市建設是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的重要體現,是解決嚴峻城市環(huán)境的重要出路。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環(huán)境問題,應當積極推廣海綿城市,加快海綿城市建設。
海綿城市就是指城市要像海綿一樣,具有一定彈性,在預防自然災害的同時,還能夠適應環(huán)境的變化。同時,利用吸水、蓄水以及滲水、凈水等功能,對水進行合理利用,確保城市能夠維持自然生態(tài)平衡。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上,需要重點保護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控制雨洪,避免出現內澇問題。此外,還需要與城市現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以及排水條件相結合,實施綜合的規(guī)劃工作,確保排水系統能夠良好運行。
在發(fā)展過程中,城市會面臨多種困難,當其排水能力達不到既定要求時,就會產生內澇問題,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由此,需要做好防洪排澇工作。在此過程中,需要做好水景觀設計、河道清淤以及水源保護等工作,為城市防洪排澇奠定良好基礎。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海綿城市是一大趨勢,符合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是一種低影響發(fā)展模式[1]。長期以來,城市發(fā)展過程中實行的是粗放型發(fā)展模式,這種模式不僅改變了原有的城市水生態(tài),同時也對周邊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這種模式已經不符合現代城市發(fā)展的需要。海綿城市建設符合了現代城市發(fā)展的需要,加快海綿城市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首先,海綿城市遵循的是人與自然、土地利用、水環(huán)境、水循環(huán)的和諧共處,建設海綿城市,可以很好地緩解當前城市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不僅可以減少受污染的雨水排入河流,降低內澇的風險,還能改善地下水補給;其次,海綿城市增添了城市的觀賞性和生態(tài)友好性,建設海綿城市,有利于現代城市的更好發(fā)展。
隨著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全國各地也在紛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通過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將70%的降雨就地吸收利用。雖然國家大力倡導海綿城市建設,但是各地在具體建設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一方面,許多地方對海綿城市的認識不到位,以至于海綿城市建設缺少相應的資金支持,海綿城市建設步伐緩慢;另一方面,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晚,缺少相應的實踐經驗,以至于在具體建設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指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海綿城市建設所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另外,海綿城市建設對城市工程建設技術要求較高,而我國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的技術研究還不夠深入,由于許多問題缺乏技術指導,這也造成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含量不高[2]。
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立一套嚴格的應對強降水的措施,確保當發(fā)生強降水的時候有人負責、命令統一且及時,各部門能協調有序的配合,積極應對出現的災情。除此以外,還要根據每個城市的地理位置、雨洪管理系統、城市河網等不同情況來擬定不同的應對方案,建立一套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城市防洪排澇體系是在已建立的城市防洪排澇網基礎上從洪澇災害發(fā)生前、中、后三個時間段來應對災害的發(fā)生,該框架如圖1 所示。
圖1 城市防護排澇體系框架
城市的排水系統不完善是城市發(fā)生洪澇災害的重要原因。在修建城市道路的過程中會發(fā)現有很多的地下管道,其中就有排水管道,有的被挖斷沒來及恢復,有的管徑太小不能滿足大降水的要求,有的和城市污水管道混合等,這些不完善之處使得在城市出現大降水量的時候雨水管網不同或者負荷過大,難以短時將雨水排出,久而久之雨水便會越來越多,進而增加城市洪澇災害的風險。
城市中的建筑物在快速建設的過程中無疑增加了既有城市防洪排澇工程的負荷,導致原來的排水系統不能滿足當下的發(fā)展,而原本的城市防洪排澇系統本就標準低,這更是雪上加霜。統計結果顯示,在我國已有的建制市的前提下符合國家防洪要求的不足40%,更嚴重的是在沿中小河流建設的城市中能達到國家強制性防洪排澇要求的寥寥無幾[3]。
城市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應有專門的負責人管控,權力應該集中,管理要到位,做好市政部門、水利部門等各個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聯合多個部門做好應對洪澇災害可能發(fā)生的預案,而不是各推其責。在出現災前預警時,相關的責任人要迅速在自己的崗位上處理相關的責任,做好災前預測降水量、災前防范預案、評估排水系統能力等等工作。城市的健康發(fā)展離不開城市的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而管理的職責明確是解決城市防洪排澇發(fā)生的保障。
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先進的技術手段也是應對困難的有力助手。內澇積水(下穿隧道、涵洞)檢測系統、遙感遙測技術、新型3S 技術、預警系統等技術手段應該更多地為城市的防洪排澇體系的建設帶來“動力”,只有在洪澇災害發(fā)生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使受到的損失降到最低,而不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國外,相關的災前預警技術被充分應用到工程實際中,反觀我國在這些技術的應用還不成熟,給未來的城市防洪排澇體系建設帶來難度[4]。
目前,人民群眾對于防洪排澇低概率災難的避險意識淡薄,只是心存僥幸地去面對這些低概率但一旦發(fā)生就會帶來嚴重后果的事件。然而,更多的城市居民意識里仍然是部隊官兵在汛期搶險救災、水利部門修筑堤壩、市政部門管理排水系統等國家部門的事情,忽略了個體對于防范城市防洪排澇的重要性。
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城市洪峰量進行控制,就需要積極擴建城市排洪蓄洪設施的整體規(guī)模,從而在遇到雨水旺季時,能夠完成防洪排澇工作。當前階段,許多城市蓄洪能力較弱,此時,就需要積極應用運動場或者綠地等設施進行臨時排洪,做好洪水引流工作[5]。儲存過剩的洪水直到城市排澇系統恢復正常工作,再將臨時蓄洪設施內的洪水釋放出來。同時,運動場以及綠地等設施在平時也可以用作休閑娛樂使用,不會對城市規(guī)劃造成影響。
為了有效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更好的控制雨洪流量,就需要在現有排水系統的基礎上,建立新型的雨洪排水系統,從而全面強化城市的防洪排澇能力,在實際建設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以下要求實施。
(1)城市排水與河流系統二者之間做好有效銜接,在城市地表徑流排出時,主要依靠排水系統,城市排水最終會流向河流,由此,在城市防洪排澇管理中,需要重點做好行洪通道以及河流的治理工作。但是,在實際規(guī)劃過程中,河流水位的變化莫測,由此,河流的防洪排澇承載能力也就無法預估,無法確保城市排水的順利進行。為了有效減輕城市內澇情況,就需要重點做好排水以及河流系統之間的連接工作,在確定管道以及渠道的具體尺寸時,需要對徑流情況進行預測,確保施工的準確性[6]。除此之外,還需要重點考慮城市排水系統,確保其能夠與河流之間實現良好銜接。為了有效管控城市地表徑流情況,還需要做好河渠溝道的治理工作,有效布置好滯洪區(qū),為城市防洪排澇工作的展開奠定良好基礎。
(2)積極優(yōu)化雨洪排水系統,如果城市當前使用的雨洪排水系統功能性較差,無法達到預期的排水效果,在遇到強降水時,就容易出現內澇情況。由此,就需要重點治理排水管道系統,使其能夠充分發(fā)揮洼地、行水通道等功能,更好地實現蓄水以及排水。利用排水管道系統,不僅能夠收集溢出的洪水,同時能夠引流至預先選好的蓄水區(qū)域,保證地表徑流能夠正常排出。在發(fā)生洪澇災害時,有一部分洪水會經過排水管道或者明溝排出。在兩者的共同作用下,就能夠有效改善城市防洪排澇的現狀。
(3)充分利用雨洪排水系統,做好防洪排澇工作。在海綿城市中,防洪排澇工作主要借助人工排水系統完成,人工排水系統不僅匯流效率高,且能夠有效預防內澇情況出現,但是,在應用中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旦海綿城市出現洪峰,人工排水系統就無法有效解決內澇問題?;诖?,在建設海綿城市過程中,需要重點做好自然雨洪排水系統的建設工作,從而更好地實現蓄水,幫助雨洪及時下滲,避免對城市發(fā)展造成不良影響。同時,雨洪排水系統能夠對地表徑流進行限制,減緩洪峰流量,避免雨洪對人們生活造成過大干擾。此外,還需要特別注意,在雨洪排水系統的建設上,要重點做好基礎設施建設,例如人工濕地、滯留洼地以及透水鋪裝等,從而實現城市的防洪排澇。
城市人工濕地的建設不僅有利于城市綠化,還能起到防洪排澇的效果。因此,需要重點加強城市人工濕地的建設工作。為了有效增強洪澇能力,還需要對人工濕地進行有效設計,設置緩沖區(qū)降低地表徑流能力,避免內澇的發(fā)生。同時,需要積極開發(fā)蔭道、濱水走廊等綠色空間,為城市防洪排澇奠定良好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重點布置好緩沖區(qū)域,并利用綠植涵養(yǎng)、凈化水源,從而有效改善城市的環(huán)境,增強城市排澇能力。為了更好地完成濕地建設工作,需要將其納入城市整體規(guī)劃中,并做好保護工作,避免出現人為破壞行為,確保濕地能夠有效實現防洪排澇的作用。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對城市水循環(huán)系統進行優(yōu)化,盡量減少對社會水循環(huán)和自然水循環(huán)的影響。首先,在建立水循環(huán)系統時,要保護好城市的自然水循環(huán),不要破壞城市原有的水生態(tài)系統;其次,有效控制城市生活、工業(yè)排水,不要排放太多污水,大力倡導節(jié)水,同時,做好城市生活廢水、污水的處理,提高社會水循環(huán)的二次利用;再者,在城市內澇防治方面,要做到“化水為寶,化害為利”,針對雨水,要通過各種海綿設施收集并存儲起來,將這些雨水有效地利用起來;在雨季,為了避免城市出現內澇,需要對現有的城市排水系統進行優(yōu)化,提高排水系統的排水性能[7]。
從現階段情況來看,我國海綿城市的探究與開發(fā)還處于起步階段,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理論與技術還不夠成熟。海綿城市作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有效途徑,要想發(fā)揮海綿城市應有的作用,我們需要深入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理論與技術研究。海綿城市涉及“滲、滯、蓄、凈、用、排”等功能,我們既要深入城市規(guī)劃相關理論研究,也需要深入相關技術研究,提高城市排水規(guī)劃標準等方面開展工程技術研究和推廣[8]。另外,決策人員需要學習國外先進的經驗和技術,借鑒他們的成功經驗,以推進我國海綿城市發(fā)展。
綜上所述,海綿城市建設符合現代城市發(fā)展的需要,在現代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海綿城市建設的推動下,需要重點做好城市的防洪排澇工作,將海綿城市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出來,最大限度避免災害的發(fā)生。在城市防洪排澇規(guī)劃過程中,需要充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深入海綿城市理論研究應用,從根本上改善城市防洪排澇功能,促使城市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