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河北南皮《放風箏》以其優(yōu)美的旋律,豐富的襯腔,廣為流傳,好評如潮。將中國知網(wǎng)中的文獻作為參考資料,通過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對河北南皮《放風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創(chuàng)作源流;2.創(chuàng)作風格;3.演唱分析。
關鍵詞:河北南皮;放風箏;演唱分析
河北自古就是華夏文明開發(fā)較早和多民族交匯的地區(qū)。在這種民族文化大融匯的潮流中,河北民歌順時順勢得到了發(fā)展,扎根冀州大地,根植于廣大的人民群眾中間,環(huán)抱京畿,面向全國,既有兼收并蓄的交融性,又富有濃郁本土氣息的?!斗棚L箏》在全國各地都流傳甚廣,在眾多的民歌《放風箏》中,河北南皮《放風箏》是流傳最廣、影響力最大的民歌之一,這首民歌入選《民歌﹒博物館》館藏。[1]得益于河北地區(qū)民歌文化發(fā)展繁榮,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是河北民歌汲取養(yǎng)分的搖籃。
一、河北南皮《放風箏》創(chuàng)作源流
風箏,北方稱為“紙鳶”,南方稱為“紙鷂”。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東周哲人墨翟所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后傳于公輸班(也稱魯班),魯班經(jīng)過改進,將木頭換為削好的竹子便有了《墨子·魯問篇》中“削木為鵲,乘而飛之,三日不下”的記載。后經(jīng)蔡倫改進紙張,直到宋朝時放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性活動。
葉旭東在河北南皮小調(diào)《放風箏》中指出:《放風箏》是由曲牌《剪靛花調(diào)》演變而來,是其變體,歷史悠久。《放風箏》描寫了陽春三月、百花盛開,舊時難得出門的姑娘們趁此時節(jié),帶著各自精心巧制的風箏盡情游玩的事。丁依在中國北方地區(qū)民歌《放風箏》演唱分析中指出,風箏能飛,能夠寄托人們的期許和希望,當這種民俗活動被廣泛傳播并受人喜愛的時候,表達對春天喜悅之情的民歌《放風箏》也就隨之形成并分布在全國各地了。
在生活中,托物言志無疑是人們抒發(fā)感情的最佳方式,“風箏翩飛處,人間盡謳歌?!焙颖泵窀琛斗棚L箏》便孕育于此。
二、河北南皮《放風箏》創(chuàng)作風格
唐文滔在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系研究中指出:從《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甄別出的79首民歌《放風箏》大部分屬于[剪靛花]家族。河北南皮《放風箏》隸屬于《剪靛花調(diào)》是其變體。以 [剪靛花] “程序性特征”
為標準分析其創(chuàng)作風格,《放風箏》具有以下特點: 相同的詞格、相同的曲式(句法)結構以及“相同的典型旋律樂匯貫穿于《放風箏》曲調(diào)當中,相同(相近)的句末落音,相同的曲調(diào)終結音”。[2]
(一)節(jié)拍特點與曲式結構
河北南皮《放風箏》為四二拍,節(jié)拍規(guī)整,速度中速較快。歌詞緊密,表達的情感是活潑愉悅的。曲式結構上為五個樂句構成,第五樂句是第四樂句的補充。在調(diào)式上河北南皮的放風箏在強拍上出現(xiàn)了#F和B兩個音符,為典型的雅樂七聲調(diào)式。
易人在云淡風輕風箏爭鳴——七首《放風箏》民歌比較研究一文中,通過對河北南皮《放風箏》進行曲式分析得出,河北南皮《放風箏》旋律以小跳和級進為主,活潑輕松,其調(diào)式為C宮雅樂七聲調(diào)式。
(二)襯詞襯腔的使用
丁依對河北南皮的襯詞襯腔做了整理分析。襯詞最早來源于語氣詞,其目的為了使表達內(nèi)容更加飽滿,也使得歌曲更富趣味。根據(jù)演唱襯詞的曲調(diào)不同分為單字襯腔和旋律化襯腔。旋律音比較單一,只是單個襯詞對應某個單音的時值較短的為單字襯腔;有三個以上襯詞出現(xiàn)并且形成一定長度腔體的為旋律化襯腔。河北南皮《放風箏》既有單字襯腔,也有旋律化襯腔,以旋律化襯腔為主。
常虹娜在地方民歌《放風箏》演唱共性與個性比較研究一文中,對襯詞襯腔做了詳實的說明與舉例。襯詞襯腔是中國民歌中常有的音樂表達形式,襯詞與襯腔在民歌中的運用,使民歌的節(jié)奏性能更加突出、歌唱的情趣更加活躍,從而擴充了歌曲的結構與藝術效果,也使民歌演唱更加順暢、感人與自然。河北南皮《放風箏》全曲共六段,每段都會在兩個唱詞中間加入“哎、咳、呀、也”這些小語氣詞,為全曲增添幾分活力,使曲調(diào)更加流暢、朗朗上口。
三、河北南皮《放風箏》演唱分析
河北民歌旋律起伏明顯,高亢明亮,表現(xiàn)出的是不同于其它地區(qū)民歌的錯落有致的美,但是每首歌曲都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河北滄州南皮,屬于冀中地區(qū),在“河北民間音樂色彩區(qū)”的劃分中屬于“冀中音樂色彩區(qū)”,其受京城文化影響而銷蝕掉了自己的特色。[3]
丁依提出河北南皮《放風箏》使用了明清曲牌《碼頭調(diào)》,并結合當?shù)氐恼Z言特點,演唱當?shù)氐拿袼谆顒?,出現(xiàn)了“南歌北唱”的文化現(xiàn)象。在歌曲演唱處理中,丁依主要提及了襯詞襯腔的演唱技巧,氣息講究適量,不然無法適應快速、連貫、輕巧的旋律化襯腔的音樂表現(xiàn)力,也就不能表現(xiàn)出姐妹二人放風箏的激動興奮心情。河北南皮《放風箏》為六段體結構,每段旋律相同,故事情節(jié)逐步發(fā)展,把握好咬字和情緒的遞進,著重突出輕快愉悅的情緒,將“外剛內(nèi)柔”的演唱特點發(fā)揮出來。
常虹娜提出了河北南皮民歌“高低起落直暢性”的整體風格特點?!斗棚L箏》這首民歌最高音a2到最低音a之間的音程跨度相差了十五度,除此以外《放風箏》還運用了很多“大跳”增加了旋律的跨度,給人以豪邁之氣,“甩腔”也是《放風箏》常用的技巧,從高到低的回轉,也能讓人感受到河北人質(zhì)樸、親切。
曹聞心在河北民歌《放風箏》的作品分析一文中,對《放風箏》歌曲旋法特點進行了分析?!斗棚L箏》這首民歌較好的保存了河北地區(qū)音樂旋法特點,在帶變宮音調(diào)下進行低音sol、低音la、低音si的發(fā)音,充分展現(xiàn)了華北地區(qū)民間音樂的獨特韻味。在演唱中要充分考慮歌曲旋律音程的跨度,還原音樂本身的韻味。
結語
地方民歌是反映我國地方文化的重要瑰寶,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真實寫照。河北南皮《放風箏》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性,這與其地理、歷史、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密切相關,研究《放風箏》有助于深刻認識、解讀當?shù)匚幕?,繼承和發(fā)展優(yōu)秀民歌文化。同時應大力發(fā)揮“品牌”效應,進一步深挖河北民歌藝術寶庫,讓其獨有的藝術價值被世人所見。
參考文獻:
[1] 常虹娜. 地方民歌《放風箏》演唱共性與個性之比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 康玲.《[剪靛花]歌系研究》[J].《黃鐘》2006年第 6 期.第17頁.
[3] 齊易.論河北民間音樂色彩區(qū)的劃分[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6(01):46-51.
[4] 江玉亭.論河北民歌的交融性與異質(zhì)性[J].人民音樂,2019(08):52-55.
[5] 唐文滔.79首同名民歌《放風箏》的宗族關系[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7(03):20-26.
作者簡介:曹子俊,男,漢族,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