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威
察民情是下基層的著力點,是解民憂的第一步,毛主席曾指出,“要聯(lián)系群眾,就要按照群眾的需要和自愿”。從群眾需要處察民情,切實掌握群眾的真實想法,才能精準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
先天下之憂而憂,心懷群眾需要。關注到群眾冷暖和需要,才能當好群眾“代言人”。“民需”就在群眾生活的方寸之間,房前屋后的“小事”之中,它體現(xiàn)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具體需求,也關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的宏觀大局。當前,經(jīng)濟發(fā)展環(huán)境依然嚴峻復雜,如何精準紓困,疏通企業(yè)發(fā)展堵點?如何緊緊扭住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yè)、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等突出問題,化解民生痛點?帶著憂民、愛民、為民、惠民的深厚感情,心懷群眾需要,才能切實把工作做在群眾的心坎上。
春江水暖鴨先知,找準群眾需要。不能主觀臆斷群眾的需要,找不準群眾需要,付出再多,群眾也不會領情。要放下架子,保持“小學生”姿態(tài),深入群眾調查研究,做到“腿勤”“耳聰”“目明”。多到田間地頭、塘邊堰角、市場社區(qū)、廠礦工地走一走、轉一轉,善于傾聽群眾意見,讓群眾打開話匣子、說出真心話,看到群眾的所急所需并牢記心頭。
一枝一葉總關情,回應群眾需要。群眾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是衡量我們工作成效的最高標準。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勇于做“愛管閑事兒”的干部,勿以“事閑”而不理,勿以“事小”而不為,防止辦一些自以為領導滿意而群眾卻不買賬的蠢事,不尊重群眾意愿,一刀切,為民辦實事項目就可能變成民怨項目、形象項目。聚焦群眾身邊的小事實事,用“小切口”推動“大變化”,不斷從實踐鍛煉中回應群眾需要,扎實開展好“送一次外賣、當一天社工、干一次農活、跑一次審批”等體驗活動,把工作真正做到群眾的困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