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睿
文題
有人說,在談判中不要輕易說“不”,因為“不”意味著你關(guān)上了達成協(xié)議的所有可能的大門;也不要輕易說“是”,因為只要尚未做出承諾,每個人就都愿意談判,甚至愿意被說服。
在生活中,如何說“不”,如何說“是”是一種人生智慧。對此你有何感悟和思考?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指導(dǎo)
聰明地運用“是”和“不”,是一種高超的談判技巧,如何做到“聰明地運用”,就需要我們在開口前,權(quán)衡利弊,慎重思考,不能一味迎合他人去說“是”,也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去隨意否定別人的方案。
從談判場景跳出,言“是”論“否”本質(zhì)是一條渡船,此岸是保持自我,彼岸是融入社會。過分說“是”,就會淪為社會的齒輪,背負上社會責(zé)任、人際關(guān)系的巨大負荷;過分說“否”,就會陷入個體孤立主義,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莊周那種曳尾于涂中的境界,完全的邊緣化,也會讓個人迷失。
考生在寫作時,要說清“是”與“否”代表什么,如何言“是”論“否”,背后需要的是怎樣的智慧。
原文呈現(xiàn)
一“不”一“是”任平生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學(xué) 倪銘徽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事無常理,宇宙永動。世間準則變化無端,在理解接納的同時,大膽發(fā)聲質(zhì)疑,往往比一味順從更為重要。(既然題目是”一‘不’一‘是’任平生“,說明會從兩個方面談,而結(jié)尾的半句只提到了“比一味順從更為重要”,就失之片面了。)
讀罷材料,執(zhí)筆深思。(沒有意義的話,可以刪掉)在談判的情境下,“不”與“是”都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若是說“不”,那便相當(dāng)于自己放棄了成功的一切機會;若是說“是”,那可能給自己增加了一些困難。由此觀之,因怕拂了別人面子而遷就不可取,不加思考直接拒絕亦不可取。(這段有抄襲材料的嫌疑,其實可以進行“一味拒絕”和“一味認同”的原因分析和價值判斷。)
慎思而后言“不”,深耕精神的土壤,增長精神鈣質(zhì)。
盲從使人昏聵,無來由的質(zhì)疑亦無益。(兩個半句顛倒順序,才能與后面銜接恰當(dāng)。)真理如利刃,在質(zhì)疑的打磨中展露鋒芒。拒絕是思想碰撞、觀點交鋒的產(chǎn)物,唯有真實表達才能觸通想法,完善理論。訓(xùn)誡常存于耳,信念沖突碰撞,每一個“不”都是探索世界的印記。人類永遠需要勇敢者以質(zhì)疑為火炬,刺破荒謬謊言,覓得光與出路。質(zhì)疑的發(fā)出,背后是存真理于世的熱忱,是救人于盲目的信念,是無畏考驗的勇氣。通過外界發(fā)問與自我對話中,矯正對彼此的認識,點亮外物與生命一隅,以獲生命的沉淀。(道理論證有些重復(fù),缺少了有說服力的舉例論證。)
慎思而后言“是”,突破心靈的桎梏,堅守心靈原色。(堅守原色在下面論述中沒有提到。)
機遇是機緣偶遇,蟬把握夏日鳴奏一場喧囂,露把握清晨凝一滴晶瑩。機遇為生命畫上拐點,每一次得失都牽引未來的航道。有一鼓作氣的決心,敢于說“是”,才能捕捉住流星般轉(zhuǎn)瞬即逝的機遇。當(dāng)今社會給年輕人的選擇日益增多,但貴在乘時,時不可失,徐徐積攢厚積薄發(fā)的實力。時代發(fā)展給你我創(chuàng)造非凡空間,也給國家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若人皆能把握個人機遇,國便風(fēng)帆高擎。(需要舉例證明慎思言是的意義。)
在信息的狂涌中,難免失去了獨立思考的寧靜。“是”以理想為基,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不”以退避為奠,踏石留印而抓鐵有痕,知易行難而合宜與否。
“我愿做一枚白晝的月亮,不求炫目的榮華,不淆世俗的潮浪?!鳖櫝侨缡钦f。歲月滄桑締造中國大夢,時代更迭感召青年鴻志,博觀約取而厚積薄發(fā),縱然長路漫漫,青年亦將上下而求索,一“不”一“是”,任由平生!
升格意見:一類下或一類中的同學(xué),長于結(jié)構(gòu)和語言,而在論證邏輯的嚴密性和事例廣度上,暴露出自己的寫作短板。本篇文章有邏輯硬傷,中心論點不全面,分論點和論證過程不匹配。除此之外,舉例論證的不足,讓作者陷入到大篇幅的抽象說理之中,增加了讀者的閱讀難度,論點的說服力也被減弱。所以捋順論證邏輯和增加舉例論證為取勝之鑰。
升格作文
一“不”一“是”任平生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中學(xué) 倪銘徽
日月盈昃,辰宿列張。事無常理,宇宙永動。世間萬事變化多端,理性地接納、合理地拒絕,勝過盲目排外和一味迎合。
在談判的情境下,有人喜歡盲目否定,因為這樣似乎可以滅了他人的威風(fēng)而漲了自己的氣勢;也有人喜歡一味迎合,生怕拂了他人面子,壞了謙恭待人的里子。其實,這種恰似黑白對立的行為都不可取。于前者而言,陷入孤立主義無人問津是必然;對后者來說,和氣生財不等于唯唯諾諾,取悅型人格最終會落進“割肉飼虎”的精神困境中。那該如何做呢?言“是”論“否”,都需要慎思慎行。
慎思而后言“不”,深耕精神的土壤,增長精神鈣質(zhì)。
無來由的質(zhì)疑無益,盲從亦使人昏聵。真理如利刃,在質(zhì)疑的打磨中展露鋒芒。拒絕是思想碰撞、觀點交鋒的產(chǎn)物,唯有真實表達才能觸通想法、完善理論。試看人類歷史的漫漫征途,每一個新腳印之上都寫滿不盲從的孤勇。從尼采的“從來如此,便對嗎?”到北島的“告訴你吧,世界,我不相信”,智者勇敢說不,才在改造舊世界后創(chuàng)造一個新乾坤——為有“拒絕”多壯志,敢叫日月?lián)Q新天。
慎思而后言“是”,突破心靈的桎梏,迎接生命的浩瀚。
機遇是機緣偶遇,蟬把握夏日鳴奏一場喧囂,露把握清晨凝一滴晶瑩。機遇為生命畫上拐點,有一鼓作氣的決心,敢于說是,才能撲捉住流星般轉(zhuǎn)瞬即逝的機遇。毛遂等待時機,及時言“是”,在三千賓客中終脫其穎;達爾文在環(huán)球考察后對萊爾的《地質(zhì)學(xué)原理》說“是”,證據(jù)鏈一補足,神學(xué)就轟然崩塌。當(dāng)今社會給年輕人的選擇日益增多,但貴在乘時,時不可失,若人皆能把握個人機遇,國便風(fēng)帆高擎。
“是”以理想為基,久久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不”以退避為奠,踏石留印而抓鐵有痕,知易行難而合宜與否。
“我愿做一枚白晝的月亮,不求炫目的榮華,不淆世俗的潮浪。”顧城如是說。歲月滄桑編造中國大夢,時代更迭感召青年鴻志,博觀約取而厚積薄發(fā),縱然長路漫漫,青年亦將上下而求索,一“不”一“是”,任由平生!
評點:文章思路清晰,開篇引出觀點,然后對材料中錯誤做法進行原因分析和價值否定,既而給出正確做法。除此之外,行文中,作者體現(xiàn)了豐富的論證技巧,比喻論證化抽象為形象,邏輯論證體現(xiàn)思辨之縝密,通過反復(fù)舉例的方式,也讓觀點更有說服力。
有論證方法的同時,還能對論證方法的出現(xiàn)節(jié)奏把握得當(dāng),使得文章手法繽紛而不顯錯亂龐雜,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發(fā):下筆前成竹在胸的不光是獨特的觀點,觀點呈現(xiàn)和論證的結(jié)構(gòu)也是需要好好謀劃的,文章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
(編輯:關(guān)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