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銀各,張雪梅,尹秀玲
(1.東明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 山東東明274500;2.菏澤市立醫(yī)院)
初產婦缺乏分娩經驗,在分娩后由于機體激素水平變化、關心不足等原因,導致初產婦出現(xiàn)情緒低落、抑郁等[1-3]。同時,由于科學常識的普及及生活條件的改善,母乳喂養(yǎng)在嬰幼兒生長發(fā)育中越來越受重視,逐漸成為初產婦分娩后需面對的一項重要事件[4-5]。但初產婦常因缺乏經驗和認知、乳頭凹陷、緊張、焦慮等原因放棄母乳喂養(yǎng),我國初產婦母乳喂養(yǎng)率一直處于較低水平[6-7]。故在初產婦產褥期進行護理干預,調整初產婦心理狀態(tài)、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Swanson關懷理論是從關懷者和被關懷者角度實施的關懷措施。本研究探討Swanson關懷理論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抑郁、純母乳喂養(yǎng)率及產后恢復情況的影響?,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6月1日~2020年6月30日入院分娩的120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單胎初產婦;②分娩前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53分;③產婦及家屬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②心、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疾病或功能障礙;③因HIV陽性、乙型肝炎急性期及惡性腫瘤等原因無法進行母乳喂養(yǎng)。隨機分為關懷組和常規(guī)組各60例。關懷組年齡20~35(26.43±2.51)歲;孕周36~41(38.07±0.45)周;分娩方式:剖宮產21例,經陰道分娩39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8例,初中以上至本科以下25例,本科及以上17例。常規(guī)組年齡21~37(27.18±2.34)歲;孕周37~42(38.47±0.52)周;分娩方式:剖宮產23例,經陰道分娩37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初中以上至本科以下29例,本科及以上15例。兩組年齡、孕周、分娩方式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
1.2 方法 兩組在初產婦出院后通過電話等方式隨訪至母乳喂養(yǎng)結束。
1.2.1 常規(guī)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分娩前普及分娩及產后相關知識和注意事項;分娩后指導初產婦正確、科學進行母乳喂養(yǎng)等。
1.2.2 關懷組 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實施Swanson關懷理論護理干預。①成立Swanson關懷護理小組,小組成員包括護士長、主治醫(yī)生及責任護士。對小組成員進行Swanson關懷理論相關知識培訓,使其掌握具體干預方法及目標。②在初產婦入院后48 h內進行第1次干預,主要目的為“了解”。具體措施:a.首先,向初產婦自我介紹,簡要介紹干預者的相關信息,提升初產婦的信任度。b.收集初產婦的基本資料,如年齡、受教育程度、家庭成員等,對初產婦進行初步了解。c.初步評估初產婦在住院及分娩期間想要獲取的幫助、服務等。d.整理分析收集到的資料。③在初產婦分娩后的72 h內進行第2次干預,主要目的為“陪伴”。具體措施:a.鼓勵初產婦積極表達需求,分享感受,有助于干預者進一步評估并明確初產婦訴求。b.建議并鼓勵初產婦的配偶、父母等家屬給予初產婦更多的關注和陪伴。c.告知初產婦分娩后情緒波動是受激素水平變化等因素影響而造成的正常反應,密切關注初產婦分娩后的情緒變化,及時予以回應和疏導。引導初產婦多關注分娩后生活中幸福美好的事情。④在對初產婦進行護理陪伴和干預的同時,指導初產婦科學進行母乳喂養(yǎng)。具體措施:a.向初產婦普及母乳喂養(yǎng)的正確方法、優(yōu)點等知識,強調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可借助具體案例輔證。b.指導初產婦掌握成功進行母乳喂養(yǎng)的重點,即盡早接觸、盡早吸吮及盡早開奶。盡早接觸是指新生兒離開母體后應盡早與母親肌膚接觸,且時間≥30 min;盡早吸吮是指盡早鍛煉和強化新生兒的吸吮能力,有助于新生兒獲取營養(yǎng);盡早開奶是指盡量在母乳喂養(yǎng)前不使用奶瓶或奶嘴,避免嬰兒出現(xiàn)乳頭錯覺。c.新生兒娩出后,護理人員需指導初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正確姿勢,包括協(xié)助初產婦調整側臥位或坐位的姿勢,引導新生兒成功接觸并吸吮乳頭。d.指導初產婦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則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yǎng)。按需哺乳不是機械地按時喂養(yǎng),而是當新生兒饑餓或產婦乳房漲奶時進行喂養(yǎng)。e.喂養(yǎng)期間囑家屬為初產婦提供安靜整潔、溫馨舒適的環(huán)境,同時保障初產婦每日充足的睡眠時間,使初產婦以更好的狀態(tài)進行母乳喂養(yǎng)。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產后抑郁情況:采用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對兩組初產婦進行評估,量表共包括10項內容,每項評分0~3分,量表總分為30分,評分≥13分可診斷為產后抑郁。②比較兩組母乳喂養(yǎng)情況:包括純母乳喂養(yǎng)率、母乳喂養(yǎng)知識掌握率及母乳喂養(yǎng)技能掌握率。③比較兩組泌乳情況:包括首次泌乳時間及泌乳量。泌乳量評估結果以不需要添加替代乳品為充足;以需要添加1/3替代乳品為輕度不足;以需要添加1/2替代乳品為中度不足;以需要添加2/3及以上替代乳品為重度不足。④比較兩組產后恢復情況:包括產后子宮復舊情況及平均惡露排盡時間。觀察產婦產后48 h子宮復舊情況,復舊良好為宮底恢復至距臍下兩橫指水平,否則表明初產婦子宮復舊不良。
2.1 兩組產后EPDS評分情況比較 常規(guī)組初產婦產后EPDS評分為(11.47±1.02)分,關懷組初產婦產后EPDS評分為(8.27±2.33)分;關懷組初產婦產后EPD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t=9.745,P<0.001)。
2.2 兩組母乳喂養(yǎng)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母乳喂養(yǎng)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泌乳情況比較 關懷組泌乳量充足39例(65.00%),泌乳量輕度不足8例(13.33%),泌乳量中度不足9例(15.00%),泌乳量重度不足4例(6.67%);常規(guī)組泌乳量充足23例(38.33%),泌乳量輕度不足17例(28.33%),泌乳量中度不足15例(25.00%),泌乳量重度不足5例(8.33%)。關懷組首次泌乳時間為(20.35±3.72)h,常規(guī)組首次泌乳時間為(25.61±3.68)h。關懷組泌乳量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首次泌乳時間早于常規(guī)組(P<0.01)。
2.4 兩組產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產后恢復情況比較
初產婦缺乏經驗,且分娩后身體虛弱、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在此期間易出現(xiàn)情緒波動,若未能及時進行干預,易發(fā)生產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8-9]。初產婦產后情緒也可影響母乳喂養(yǎng),母乳喂養(yǎng)是對新生兒最佳的營養(yǎng)支持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關懷組EPDS評分低于常規(guī)組(P<0.01),表明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情緒。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是在對初產婦充分了解的前提下開展,干預小組成員預先收集并分析初產婦的基礎信息,初步評估初產婦的需求,在此基礎上給予初產婦產前指導和知識健康教育,持續(xù)干預至分娩后。初產婦分娩后,再次給予初產婦相應干預,鼓勵初產婦積極表達想法和需求,進一步加深對初產婦的了解。在初產婦表達自身訴求時,積極給予回應,使初產婦科學正確地認識自身生理變化及情緒狀態(tài)。同時,護理人員鼓勵家屬給予初產婦陪伴和關心,使其更快適應生理和心理變化。此外,干預者可借助成功案例及生活中的美好事情幫助初產婦獲取正向積極情緒。因此,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初產婦產后抑郁情緒情況。本研究結果顯示,關懷組純母乳喂養(yǎng)率、母乳喂養(yǎng)知識掌握率、母乳喂養(yǎng)技能掌握率均高于常規(guī)組(P<0.01,P<0.05)。表明Swanson關懷理論護理干預有助于引導初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提高純母乳喂養(yǎng)率。母乳中含有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的多種物質,是新生兒最佳天然食品,且母乳喂養(yǎng)不僅能增強新生兒抵抗力,同時對促進產婦產后恢復有積極作用。母乳喂養(yǎng)過程中,通過新生兒吮吸可促進初產婦分泌催產素,從而促進子宮收縮及復舊,促進惡露排出。因此,母乳喂養(yǎng)對新生兒及初產婦雙方均具有積極作用。初產婦對母乳喂養(yǎng)缺乏經驗,多數(shù)無法以正確姿勢和方法進行母乳喂養(yǎng),導致母乳喂養(yǎng)失敗,進而對母乳喂養(yǎng)產生緊張、焦慮及排斥等負性心理。而Swanson關懷理論護理干預充分了解初產婦的想法及需求,通過對初產婦進行健康教育,使初產婦明確母乳喂養(yǎng)相關知識及其重要性,然后在初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時予以指導,使初產婦了解并掌握母乳喂養(yǎng)的正確方法,提高母乳喂養(yǎng)的成功率。此外,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也有助于調節(jié)初產婦的負性情緒。積極正向心理狀態(tài)可提升初產婦進行母乳喂養(yǎng)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故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初產婦的純母乳喂養(yǎng)率。本研究結果顯示,關懷組泌乳量情況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首次泌乳時間早于常規(guī)組(P<0.01)。表明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初產婦分泌母乳。母乳的分泌過程是初產婦機體內多個內分泌素共同參與的過程,其中催乳素、新生兒的吮吸刺激及乳汁的排空刺激在母乳的首次分泌和后續(xù)分泌中均發(fā)揮重要作用。當初產婦處于抑郁狀態(tài)時,下丘腦和垂體功能均受到影響,影響催乳素和乳汁分泌,而乳汁分泌量降低將進一步加重初產婦的負性情緒,降低乳汁的分泌量,形成惡性循環(huán)。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通過調節(jié)初產婦情緒,形成正性循環(huán),有利于分泌催乳素,從而提高乳汁分泌量,增強初產婦母乳喂養(yǎng)信心。本研究結果表明,關懷組產后子宮復舊良好率高于常規(guī)組(P<0.05),惡露排盡時間早于常規(guī)組(P<0.01)。表明Swanson關懷理論的護理干預有助于促進初產婦產后恢復。
綜上所述,Swanson關懷理論護理干預在了解產婦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實施干預措施,可有效滿足初產婦需求,達到改善初產婦情緒、促進母乳喂養(yǎng)及產后恢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