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本刊編輯部
1942年5月2日至23日,毛澤東同志發(fā)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下簡稱《講話》)?!吨v話》闡明了文藝為什么人的根本問題,深刻論述了文藝和人民群眾、文藝和革命斗爭、文藝和社會生活的關系,是一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光輝文獻。
80年來,《講話》始終指引著黨的文藝工作和文化建設事業(yè)。在《講話》旗幟的感召下,一代代音樂文藝工作者堅持黨的文藝路線和方針,用心歌唱著中國的革命和建設,歌唱著新時代黨和人民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業(yè)?;厥讱v史,我們從一首首激動人心的歌曲中,接受感動,汲取力量。
創(chuàng)作于1935年的《義勇軍進行曲》不僅是中國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民族戰(zhàn)歌,也是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國際戰(zhàn)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義勇軍進行曲》就對世界產生了影響。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確定在國歌正式制定之前,暫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確認《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共和國的各個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被賦予了更深厚的精神象征意義,在神州大地上唱響,永遠激勵著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奮勇前進。
歌聲是心聲,心聲即民心。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產生于1943年。詞曲作者曹火星曾回憶說:“人民的抗戰(zhàn)積極性和對共產黨的深情,我是親眼所見,有著親身體會的。沒有共產黨怎么會有堅持抗戰(zhàn)到勝利的局面,沒有共產黨怎么會有今天?”歌曲將共產黨的宗旨像種子一樣播撒在人們心田,像扳著指頭擺事實一樣,說出了共產黨的擔當與作為,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歌劇《白毛女》創(chuàng)作于1945年,由賀敬之、丁毅執(zhí)筆,馬可、張魯、瞿維、向隅等人作曲。通過“白毛女”喜兒的遭遇,真實地反映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農村中貧苦農民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證明了只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才能砸碎封建枷鎖,使喜兒以及與喜兒有著共同命運的千千萬萬農民得到解放?!栋酌纷鳛檠影掺斞杆囆g學院集體創(chuàng)作的成果,不同藝術領域的藝術家攜手合作,深思文藝“為群眾”以及“如何為群眾”的核心命題,書寫了一個新的中國故事,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藝術樣式。
1947年,音樂家馬可來到中國最早解放的老工業(yè)城市——佳木斯。在車間,工人們問:“你在延安創(chuàng)作了《南泥灣》,那有沒有工人翻身的歌?”馬可有些慚愧地說:“我們還沒有編出來呢?!贝蠹覡幭嗵岢隽讼敕ǎ瞎と苏f:“我們堅強、勇敢、樂觀?!蹦贻p人說:“我們有改造世界的氣派?!蓖蝗挥腥苏f:“偉大的工人,偉大的力量!”《咱們工人有力量》由此誕生。這首具有代表性的工人歌曲,像長了翅膀一樣,從關外唱到關內,從東北唱到全國,作為新中國第一首工人歌曲,被載入中國音樂史冊。
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首排于1958年。1959年,作為湖北省向國慶十周年獻禮劇目,大型歌劇《洪湖赤衛(wèi)隊》首次進京演出,一炮而紅。第100場演進了中南海懷仁堂,更是達到了巔峰。自1960年起,全國各地的劇團掀起了上演《洪湖赤衛(wèi)隊》的熱潮。在許多地方,許多劇團和劇種都上演《洪湖赤衛(wèi)隊》,該劇深受廣大觀眾歡迎和喜愛,常演不衰,成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瑰寶。
翻開中國歌劇發(fā)展的歷史長卷,歌劇《江姐》無疑是一部值得稱頌與驕傲的紅色經典之作。由閻肅編劇,羊鳴、姜春陽、金砂作曲的歌劇《江姐》改編自小說《紅巖》,取材于共產黨員江竹筠為革命事業(yè)英勇就義的真實歷史故事,塑造了對黨無限忠誠的江姐的光輝形象,展示了紅巖先烈以錚錚鐵骨、浩然正氣與敵人斗爭到底的英雄事跡,反映了共產黨人為了人民解放事業(yè)和新中國成立不屈不撓、浴血奮斗、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都t梅贊》《繡紅旗》《春蠶到死絲不斷》等唱段家喻戶曉,被廣為傳唱,經久不衰,浸潤了幾代人的心靈。
1950年,音樂家王莘創(chuàng)作出了膾炙人口的《歌唱祖國》,歌詞用凝練集中的語言刻畫出生動鮮明的景象,氣勢豪邁的旋律連貫統一又富于變化,飽含著真摯深刻的愛國之情,經過了大半個世紀的洗禮,依然是那么的感人、動聽,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典范。正如王莘所言:“時代的步伐是節(jié)奏,祖國的脈搏是音符,人民的心聲是旋律?!敝挥羞@樣的歌曲,才能具有永久和亙古的藝術魅力,才能成為人民心中永恒的紅色經典。
1978年,安徽鳳陽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膽識,按下了18個手印,搞起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音樂家協會與安徽省音樂家協會聯合舉辦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采風、創(chuàng)作、演唱系列活動,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應運而生。詞作家陳曉光多次跟隨中國音協與各地音協聯合組織的歌曲創(chuàng)作小組,深入生活,他腦海里不停地閃過兩個金色的大字——希望!1982年,既體現出時代精神,又洋溢著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很快流傳開來,走進了百姓的心田,傳遍了大江南北,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記和回聲。
1992年,在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fā)表南方談話的那個春天,蔣開儒來到深圳,被深圳特區(qū)一派現代化都市景觀所震撼,更被創(chuàng)立經濟特區(qū)、擴大對外開放取得的成就所感動,很快寫完《春天的故事》的詩稿。作曲家王佑貴看到詩稿,為之譜曲。幾年后,葉旭全對歌詞的結構、立意和修辭進行改動,將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提升至全國的高度,從特區(qū)提升至改革開放大業(yè),這便是現在所聽到的《春天的故事》。這首歌描述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南行的故事,凝聚著中國人民對鄧小平的深厚感情,也表達了人民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績的衷心贊美,它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在中國人民的心里。
《不忘初心》是在2016年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文藝晚會上推出的新歌,由作曲家舒楠作曲,詞作家朱海作詞,韓磊和譚維維共同演唱,生動展現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的使命感,表達了廣大黨員忠于人民、忠于黨的執(zhí)著信念。
今天我們紀念《講話》,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引領文藝前進方向,學深悟透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自覺用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指導文藝創(chuàng)作生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自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要堅持把握民族復興的時代主題,熱忱描繪新時代新征程的恢宏氣象,更好鼓舞人民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