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方方
采訪對象
林丹華,北京師范大學(xué)心理學(xué)部三級教授、博導(dǎo),中國心理學(xué)會認定心理學(xué)家。教育部高等學(xué)校心理學(xué)類專業(yè)教學(xué)指導(dǎo)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心理學(xué)會學(xué)校心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作為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重大項目、國家自然科學(xué)基金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xué)“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重要項目。
人物觀點
想要和伴侶好好溝通,首先要好好傾聽,不帶自我的投射、不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真正聽到對方在說什么;其次要好好表達,不隱藏、不指責(zé)、不帶情緒,學(xué)會清晰、正面、平和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溝通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基石,也是反映婚姻質(zhì)量的重要指標。溝通順暢,雙方就能夠清晰地了解彼此的想法、感受、心理需要,也就知道了如何更好地相處,進而增進夫妻感情;反之,兩個人就會沖突不斷,婚姻也必然出現(xiàn)問題。
溝通包括言語溝通和非言語溝通,隨便一個都是非常宏大的課題。今天我就從幾個生活中最常見的言語溝通的問題入手,和大家聊一聊如何好好溝通。
不會聽,讓溝通失去對話的基礎(chǔ)
想要好好溝通,我們就必須先學(xué)會聽,只有聽到對方說什么,才能知道怎么溝通、溝通什么,否則,溝通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甚至偏離方向。
投射性傾聽
晚上7點多,丈夫下班回到家,見妻子正在做飯,隨口說了句:“哦,還在做飯呢?!逼拮恿⒖虂G掉鍋鏟沖了出來:“我不用工作的嗎?憑什么你一回來就要有飯吃,我就得累死累活地伺候你?你……”丈夫一臉蒙圈:怎么發(fā)這么大火???
簡短一句話就引發(fā)了一場夫妻大戰(zhàn),問題出在了哪兒?妻子聽“岔”了丈夫的意思。丈夫在陳述一個事實:晚上7點多,我回到家,妻子正在做飯。妻子聽到的卻是:這么晚了,你居然還沒做好飯,你太差勁了,我很不滿意。
為什么妻子會聽到這樣的聲音呢?因為可能她的父親經(jīng)常對母親說類似的話,不只是做飯,而是父親常常指責(zé)母親事事都干不好,父母的這種交往模式從小鏤刻到了她的內(nèi)心中。當她長大后聽到丈夫說了類似的話,那種熟悉的交往模式和被指責(zé)的感覺被喚醒了。也就是說,妻子聽到的未必是真相,而是自己內(nèi)心的投射。這就是投射性傾聽,即對方?jīng)]有這個意思,但我們會把過去的經(jīng)驗、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認為他就是這個意思。
怎么辦呢?鑒于這是基于經(jīng)驗、信念的自動化反應(yīng),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覺察,當出現(xiàn)這種感覺的時候要及時問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然后和對方進行核對:也許,他就是隨口一說;也許,他確實有些不滿。核對后,我們要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比如妻子感到丈夫?qū)ψ约翰粷M,可以做一個解釋:我今天回來晚了,所以做飯有點兒晚。也許,丈夫毫無指責(zé)的意思,聽完后就會過來看看:哎,有什么我可以做的沒?也許,丈夫確實有自己很餓但飯還沒有做好的意思,妻子在解釋后可以表達自己的需要:你趕緊過來幫我一下,這樣我們很快就能做好了。
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
吃飯時,妻子講了一件讓她很生氣的事。丈夫聽完馬上說:“哎呀,你這種處理方式有問題,我覺得你應(yīng)該……”丈夫口若懸河,妻子的臉色卻越發(fā)難看:“你就沒有在認真聽我說話!”丈夫很委屈:“有啊,我這不是給你支招呢嗎?”
為什么丈夫好心沒能辦好事?因為他太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想法,而沒有好好聽妻子在說什么。因為他太專注于解決問題上,所以也忽視了溝通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同理。
同理的意思就是,你要設(shè)身處地體驗、理解和接納對方這個時候的感受:他所說的不公平、不被理解,他因此產(chǎn)生的憤怒、難過、無助等情緒……只有這些情緒被接納了,對方才會覺得你真的在傾聽他,你真的理解到他,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效的,你們的情感聯(lián)結(jié)也才會更深入。
當然,我知道很多人在溝通中常常會忍不住表達自己的想法。了解這背后的不同心理機制,可以幫助我們克制這種急于表達的欲望和行為。
男女的關(guān)注點不同:女人的關(guān)注點是傾訴和表達自己的感受,男人則關(guān)注問題的解決,因為問題解決了,那些負面的情緒也就沒有了。
不了解對方的需求:一方想幫助另一方解決問題,但不懂對方內(nèi)在的心理需要到底是什么,所以選擇了自己以為對的方式來幫忙。
過于理性:我不僅要幫你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還要理性地分析,幫你看到自己哪里做得不對,這樣,下次就不會再有同樣的問題了。
權(quán)力之爭:你這么做不對,我才是對的;你這么處理不好,我才是好的……總之,我比你厲害,這也是很多夫妻無法好好溝通的重要原因。
不管是投射性傾聽還是急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其實都背離了溝通的目的:說的人要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心理需要,聽的人也要了解對方的想法、感受和心理需要。投射性傾聽的人陷在了自己的世界里:不管你想的是什么,反正我是這么想的。急于說自己想法的人也是如此,沒有換位思考去理解對方,而是站在自己的視角:我覺得什么是對的,我覺得應(yīng)該做什么。
不會說,讓溝通陷入惡性循環(huán)
學(xué)會了聽,就要學(xué)習(xí)如何說了。和前面一樣,我們還是從常見問題出發(fā),看看問題出在哪兒,進而從根源出發(fā),找到真正的溝通之道。
溝通錯位—我不說,你猜
妻子馬上要過生日了,丈夫問她想要什么禮物,妻子嘴上說什么都行,但早已心中有數(shù),希望收到一束玫瑰花。結(jié)果,丈夫拎回來一只烤鴨。妻子很生氣:“我想要什么你難道不知道嗎?”丈夫也生氣:“不是你說什么都行嗎?”
他們好像溝通了,又好像什么也沒溝通:有什么想法和需求不直接表達,而是讓對方猜。這背后是依戀模式的問題。如果一個人是安全型依戀模式,他會覺得想要什么就說出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但非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會覺得告訴對方我要什么,那不是愛,我的地位就降低了,所以必須讓他來猜。如果他真的在意我,絕不會連我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可對方不是他們肚子里的蛔蟲,十之八九猜不中,他們就會覺得:連這一點都想不到,果然不愛我,我也不值得被愛。越是這么想,妻子就越不愿敞開心扉。丈夫會覺得你不告訴我你在想什么,說明你也不在乎我,我以后也別費力不討好了,于是就更增強了妻子“你不愛我”的感受,溝通陷入惡性循環(huán)。
怎么辦呢?非安全型依戀模式的人要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學(xué)著放下,清楚地去表達我在想什么、我需要什么,不要讓對方猜。安全感稍強的一方也可以更主動些。看到妻子悶悶不樂,丈夫不要轉(zhuǎn)身就走,而要主動照顧到她的感受。當妻子被滿足、感到安全后,她才有可能敢于表達自己的需求。妻子的改變也會影響到丈夫,進而讓溝通進入良性循環(huán)。
負面溝通—我指責(zé),你逃避
“跟你說過多少回了,襪子不要到處亂放,你就是改不了!”“你能不能勤快點,就知道玩手機!”“你能不能……”想到回家又要面對妻子的一通指責(zé),丈夫默默搖下了車窗,在地庫抽起了煙。
溝通中沒有一個正向詞匯,全是負向的、否定的,堵上了另一半的嘴,也堵住了對方的心。他們逃到家庭外,在地庫躲清靜、在辦公室加班甚至出軌,出軌對象可能樣樣不如家里那位,但會正面溝通,用語溫和,真心夸獎。他們逃到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里,變得抑郁、焦慮、封閉甚至是冷漠,無論對方說什么都不回應(yīng),對方就更抓狂,指責(zé)更甚。這是非常常見的溝通模式:指責(zé)—逃避。
夫妻間有問題再正常不過了,但不要指責(zé),而要學(xué)會正面溝通,說明問題在哪里:家務(wù)很多,我忙不過來;說明這件事給自己帶來的感受是什么:我覺得很累;說明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是什么:我需要你和我一起分擔。
有人會說,他做得好,我肯定夸,就是做得不好才指責(zé)的呀。我們當然都可以有這樣一個看起來比較合理的借口,但事實是,做得不夠好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要不斷學(xué)習(xí)和成長。更重要的是,指責(zé)不能改變一個人,更不會讓人成長。只有肯定和鼓勵,才能夠讓一個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改變。當然,這并非意味著不能批評,而是要和欣賞、鼓勵并重。欣賞和鼓勵要無條件,不管結(jié)果如何,努力找到欣賞的點;批評和指責(zé)是有條件的,要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
以上是日常溝通的基本原則,遇到完全沒有可鼓勵的沖突性場景,怎么辦?妻子加班回到家,發(fā)現(xiàn)房間沒收拾,飯也沒做,孩子作業(yè)也沒寫,而早就回家的丈夫在玩手機,于是脫口而出:“你太懶了!你還有沒有責(zé)任心?你……”
這時,妻子也不必違心地非要找到什么來鼓勵,可以用“我”替代“你”來溝通。第一,把事實點出來:這么晚了飯沒做,作業(yè)沒寫,家里亂糟糟的,我不知道該怎么辦。第二,講自己的感受:我有點兒不高興,我覺得很累。第三,清晰地表達出自己的需要:我現(xiàn)在很需要你的幫忙,可以提出具體的建議,比如你陪孩子寫作業(yè),我做晚飯,吃完飯一起收拾屋子。在這個基礎(chǔ)上,和丈夫一起協(xié)商找到兩個人都能接受的方案,然后分工執(zhí)行。
帶著情緒的自動化反應(yīng)最無效
看到這兒,我想很多人頭又大了:哎呀,我也知道不該指責(zé),不該逃避,可一到氣頭上,就忍不住啊。而且,越說越離譜,說完就后悔??墒?,后悔也沒用,下次脾氣一上來,還是老樣子,溝通陷入了絕境。
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我們的情緒被對方激發(fā)了出來。在平靜狀態(tài)下,理智告訴你有些話是絕不能說的,逃避也是沒有用的,但情緒一上來,該說的不該說的都說了,該做的不該做的都做了。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某一個人面臨的問題,這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自動化反應(yīng)。
面對兇猛野獸的威脅,曾經(jīng)弱小的人類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戰(zhàn)斗,殺死它;要么逃跑,躲開它。當另一半說的話讓你感到不高興,這種戰(zhàn)斗或逃跑的自動化反應(yīng)就會被誘發(fā):你用高我5倍的音量跟我講,我就要用高你10倍的音量把你壓回去,這就是戰(zhàn)斗;你再怎么說我也不理你,我不跟你溝通,這就是逃避。
自動化反應(yīng)很容易造成溝通失敗,沖突升級。以前面做飯的妻子為例。聽到丈夫說:“哦,還在做飯呢?!鼻榫w之下,妻子可能會選擇戰(zhàn)斗。從一件小事上升到人格:“你回來都不來幫忙,就知道說風(fēng)涼話,太沒責(zé)任心了!”從個人上升到家人:“你和你爸一樣沒擔當,難怪你媽會離婚!”再升級就和做飯這件事沒關(guān)系了,完全變成了情緒發(fā)泄:“我當時怎么就看上你了,跟著你真是倒了八輩子霉!”
妻子也可能會逃避。聽丈夫那么說,她很難受,但什么也沒說,堅持把飯做完了。吃飯時,丈夫又說了句:“哎呀,這道菜有點兒咸。”妻子更生氣了,但直到吃完飯,她也還是什么都沒說。類似這樣的事逐漸累積,一件、兩件……突然有一天,妻子情緒大爆發(fā),砸東西、打孩子、罵丈夫,丈夫很蒙圈:她脾氣一直很好啊,怎么會突然變成這樣了?
不管是戰(zhàn)斗還是逃避,其實都是大腦最原始的中樞部分在起作用,是原始人的反應(yīng)?,F(xiàn)代人要用現(xiàn)代人的方式來處理,學(xué)習(xí)接納和轉(zhuǎn)化情緒,要將我們的反應(yīng)從原始的大腦中樞帶到前額葉皮層,而不是被情緒控制,直接做出傷人傷己的自動化反應(yīng)。這里推薦大家使用著名的stop法。
第一步停下來(stop):看到情緒在升級,我們要及時地提醒自己停下正在做的一切,看到自己的情緒:生氣、委屈、傷心……第二步深呼吸(take a breath):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緩慢地做幾次深呼吸。深呼吸有助于我們離開頭腦的風(fēng)暴,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而不是頭腦上,從而讓人逐步地平靜下來。第三步觀察(observe):客觀、平靜地觀察自己的情緒,就如同一個觀察者抽身出來用第三者的眼光看自己的情緒,這樣就能把自己和情緒拉開一段距離,站在觀察者的立場去看自己的情緒時,就會意識到情緒不等于我,它只是我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因此情緒也不會控制我。第四步推進(proceed):做完以上步驟后,我們就會處在一個相對平靜的狀態(tài),這時就可以聚焦到問題本身,冷靜地和對方討論解決方案,和對方一起往前走。
在這個過程中,妻子會看到自己有憤怒:我這么辛苦,丈夫卻只會挑剔;有擔心:家里家外這么多事,我擔心自己搞不定,別人就會覺得我不是好妻子、好媽媽;還有一些難過:我這么努力,卻得不到丈夫的認可??吹讲⒔蛹{自己的情緒后,妻子就會平靜下來,用更加軟化的方式清晰地告訴丈夫自己的感受、自己需要的支持。接收到妻子毫無敵意的溝通,丈夫也會樂于做出一些調(diào)整,比如看到并肯定妻子的付出,和她一起搞定晚餐。
不管是什么理論什么方法,奏效與否的關(guān)鍵還在于實踐的人。這就需要我們始終對自己保持覺察,對伴侶保有愛意,如此,才能夠有力量應(yīng)對溝通實踐中的艱難與反復(fù),做到與愛人之間溝通無極限,在人生路上共同成長和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