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 殷淼 夏雪 張蕾
自兩個中立國——北歐國家芬蘭和瑞典正式申請加入北約已有一段時間了,北約冷戰(zhàn)后第六次“擴員”的進展以及俄羅斯如何應對一直都是國際熱點。
無論是俄羅斯領導人的“出奇冷靜”、北約高層和美德等成員國的“熱烈歡迎”,還是土耳其一再強調(diào)“反對瑞芬入約的立場不變”,這兩個國家申請“入約”都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芬蘭、瑞典與奧地利等為數(shù)不多的國家是受到國際承認的“永久中立國”。從1814年至今,瑞典已保持200多年的軍事不結盟歷史;芬蘭在二戰(zhàn)后與蘇聯(lián)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保持中立國地位也有70多年。
盡管芬蘭、瑞典早與北約有合作,但兩國民眾還是習慣把“中立國地位”看成是“善的力量”,兩國還年年位居“幸福指數(shù)最高的國家”之列,國際社會傳統(tǒng)上也把它們看成是“橋梁搭建者”。
人們不禁要問:“如果中立國不再中立,‘幸福國家’不再淡定、‘善的力量’逐漸減少、‘溝通橋梁’被切斷,這個世界會變成什么樣?”
兩個“橋梁搭建者”放棄“最后底線”
芬蘭和瑞典的中立國地位都有特殊的歷史背景。12世紀后半葉開始,芬蘭曾隸屬于瑞典。1809年俄瑞戰(zhàn)爭后,戰(zhàn)敗的瑞典人被迫向俄羅斯人割讓芬蘭,并開始尋求中立路線。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均保持中立。1941年至1944 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lián)時,芬蘭參與對蘇戰(zhàn)爭。1947年2月,芬蘭作為戰(zhàn)敗國與蘇聯(lián)、美國等國簽訂《巴黎和約》,此后又在1948年4月與蘇聯(lián)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瑞典和芬蘭多次被北約“要求”加入,但兩國始終沒有“入約”。
瑞典、芬蘭1994年加入北約的“和平伙伴關系計劃”后,就開始與北約合作。北約在阿富汗、伊拉克采取軍事行動時,兩國也參與其中。赫爾辛基大學的一位政治學家在接受芬蘭國家廣播電臺(Yle)采訪時說:“雖然與北約早就有合作,但芬蘭一直對加入北約持保守態(tài)度。我們堅守‘最后的底線’,原因就是擔心觸怒東邊的鄰居?!?/p>
出于國家利益考慮,瑞典的外交安全政策被該國媒體概括為“和平中的不結盟,戰(zhàn)爭中的中立”。保持中立只是瑞典延續(xù)多年的一項外交政策,各屆瑞典政府認為保持中立能更好確保瑞典的安全。不過,瑞典隆德大學歷史學教授哈拉爾德·古斯塔夫松也曾表示:“聲稱瑞典200多年來一直奉行同樣的中立政策是錯誤的,瑞典的不結盟只是出于對現(xiàn)實的妥協(xié)?!?/p>
瑞典在中立政策時期的目標是站在大國戰(zhàn)爭之外,成為冷戰(zhàn)期間超級大國之間的一種緩沖。但在上世紀50年代,北約只有15個成員國時,瑞典也有“第十六個北約國家”的說法,瑞典與北約在信息共享等領域的合作被嚴格保密。
盡管如此,瑞典和芬蘭在冷戰(zhàn)后都被視為“西方與俄羅斯溝通的橋梁”。對兩國決定改變中立國地位,俄羅斯人感到失望和不滿。
對芬蘭、瑞典不再“淡定”,歐洲內(nèi)部也有擔憂和惋惜之聲。德國聯(lián)邦議院前國務秘書維利·維默爾近日在接受國際媒體采訪時就表示:“正是有這兩個北約國家?guī)椭鈱?,才維持了二戰(zhàn)后歐洲70多年的和平?!彼J為,在美國的壓力下,原本通過芬蘭、瑞典與俄羅斯“溝通的橋梁”會被人為切斷,兩國失去中立國作用,將讓歐洲的和平失去很多保障。
芬蘭和瑞典仍然有人看重“中立”
作為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芬蘭與俄羅斯有著1300公里邊界線,而人口只有550萬。在Yle今年2月、3月和5月進行的3次民意調(diào)查中,支持加入北約的芬蘭人分別為53%、62%和76%。談到民眾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芬蘭軟件工程師迪莫說:“我一直以來都對是否加入北約不感興趣,但烏克蘭危機升級以來,我確實感到威脅,畢竟芬蘭在歷史上也有過被俄羅斯統(tǒng)治的時期?!?/p>
即使那些同意國家加入北約的人也擔心,芬蘭失去中立國地位將加劇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緊張關系,還可能被北約拖入其他戰(zhàn)爭,甚至成為大國的附庸。
在“幸福指數(shù)榜單”名列前茅的瑞典,同樣仍有很多人看重中立國的地位和作用。在瑞典議會8個黨團中,綠黨和左翼黨明確拒絕瑞典加入北約。綠黨發(fā)言人斯蒂內(nèi)維表示,瑞典的安全應該以合作和自己的防御為基礎,瑞典應遠離北約。
在瑞典的社交媒體上,政府加入北約的決定也讓一些年輕人感到失望。斯德哥爾摩大學一位工商管理專業(yè)的學者說,失去中立國地位,瑞典商界利益也將受到不可逆轉的損害。他認為,瑞典本應努力去做“世界上最精致的中立國與和平調(diào)解人”,而不是“非此即彼”。
奧地利繼續(xù)保持“積極中立”
在芬蘭和瑞典提出加入北約后,同樣為歐盟國家的奧地利成了中立國的最堅定代表。奧政府多次表示,完全尊重芬瑞兩國政府加入北約的決定,但奧地利將繼續(xù)保持中立國地位,“我們不屬于任何軍事聯(lián)盟,我們也不想加入(北約)這類組織”。
奧地利總理內(nèi)哈默5月27日與俄總統(tǒng)普京通話45分鐘,頗有勸和的意思。內(nèi)哈默4月11日訪俄時,就被國際媒體描述為“俄烏沖突升級以來第一位訪問俄羅斯并與普京舉行會晤的歐盟國家領導人”。而奧地利領導人能這樣做,主要得益于其永久中立國的身份和擔當東西方之間“橋梁搭建者”的外交傳統(tǒng)。
中立國減少,自然讓國際社會擔心化解全球危機和沖突的中間溝通渠道會受到影響。以奧地利為例,確定中立國地位后,該國一直推行“積極中立政策”,在爭端中充當調(diào)停人、為分歧方提供談判場所、成為國際組織東道國。早在冷戰(zhàn)期間,奧地利因其中立國的地位以及位于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組織之間的地理位置,多次成為東西方兩大陣營溝通的橋梁。例如1961年6月時任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與蘇聯(lián)領導人赫魯曉夫的會晤就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美景宮舉行。時至今日,奧地利積極擔當東西方之間“橋梁搭建者”的外交傳統(tǒng)仍未改變,如正在進行的“伊朗核協(xié)議談判”地點也是在維也納。
不難看出,借烏克蘭危機升級,美國不斷營造安全恐慌,極力慫恿和鼓動芬瑞兩國加入北約,讓歐洲國家與俄羅斯戰(zhàn)略安全對抗進入惡性循環(huán)軌道,用軍事集團對抗謀求絕對安全,脅迫地區(qū)伙伴選邊站隊,只會加劇全球的不確定性和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