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寶雞文理學院檔案館 張笑野
根據《高等學校檔案管理辦法》(下文簡稱《辦法》)的對高校檔案的界定,高校檔案泛指學校履行教書育人職責過程中形成的各種歷史記錄。從這一定義出發(fā),校史檔案是一種特殊的學校檔案類型,以一所學校的歷史發(fā)展軌跡為主線,重點記錄建立、發(fā)展、變遷等重要節(jié)點形成的文獻資料,對于學校自身而言,屬于文化建設范疇,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具備“存史、資政、育人”的價值。在大數據時代,長期沉淀積累的校史內容顯得繁冗化、碎片化,亟待構建高效率的利用平臺。
(一)校史檔案資源規(guī)模龐大。校史檔案雖具有檔案屬性,但較之館藏檔案而言,對于信息的“準入門檻”要求較低,凡是忠實記錄學校發(fā)展歷程的內容,理論上都應該納入校史檔案資源體系范疇。當然,現實中校史檔案編纂必然有所取舍,卻不影響它生成龐大的規(guī)模、產出海量的數據,反之,過于挑剔校史檔案資源種類、成分,既是一種不尊重歷史的態(tài)度,也不符合大數據的基本特征。
(二)校史檔案資源類型豐富。校史檔案不同于歷史文獻、官方史書,其來源相當復雜,包括個人記憶、學校記錄、地方志記載等,這造成文本內容的多樣性。以寶雞文理學院為例,現有校史檔案中包括辦學歷程、學校領導人生平、機構變遷、學科建設、教育成就、服務地方等,至于檔案資源存儲媒介更加豐富,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影像資料等不勝枚舉。這種“多樣性”正是大數據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利用方面,必須將碎片化分布、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樣態(tài)進行整合,按照特定主題呈現給公眾。
(三)校史檔案資源高附加值。校史檔案的價值源頭在于“史”,雖然圍繞著學校構建歷史資料體系,但其價值不局限于記錄、存檔、瞻仰,還具有借鑒、啟發(fā)、學習等功能。例如寶雞文理學院1958年建校,初期只設立了化工、機械兩個專業(yè),后隨著國家建設對人才需求類型的增加,逐步完善自身學科建設,此類校史檔案資源非常具有借鑒價值,即在“以史為鑒”的前提下,評判發(fā)展規(guī)律是否合理、對比當前建設水平、預測未來發(fā)展趨勢。又如寶雞文理學院60余年涌現出大批杰出、優(yōu)秀校友,在國家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事業(yè)領域作出巨大貢獻,可作為校本思想政治教材編寫、教書育人實踐的素材。
(四)校史檔案資源的時效性?!皶r效性”是大數據時代的另一重要特征,對于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而言,其服務對象并不限定于學校及相關教育部門、機構,也應該面向社會公開。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數量龐大、結構復雜、要素眾多的校史檔案資源進行處理,再結合互聯網技術、媒介、工具的高效傳輸優(yōu)勢,有力保障了校史檔案資源利用的時效性。
為凸顯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的“大數據特征”,在構建過程中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一)生成性原則。從技術維度說,“大數據”意味著基數龐大、種類多元,而要維持這一特性,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必須具備生命力,能夠伴隨著時間推移、學校發(fā)展不斷生成新的信息。這實際上也意味著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各平臺具有發(fā)展性、動態(tài)性特色,“發(fā)展性”代表校史檔案不斷在縱向、橫向維度拓展資源,如針對校史中某一人物、事件的深入探究,或基于教育本職工作向文化、科技、經濟等領域跨越。而“動態(tài)性”代表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始終處在內部組織、外部環(huán)境的互動中,通過與不同主體(如檔案館、史學家)的互動,實現檔案內容的交流、反饋與更新。
(二)協同性原則。由于校史檔案的構成非常豐富,涵蓋人、事、物等各種類型,特別是來源上缺乏統(tǒng)一標準,既可以是“稗官野史”,也可以是“官方記載”,要想實現有效利用就需要做好不同層次的協同,如一些游離在外的校史檔案資源,可能存在于地方博物館典籍、地方志、私人藏書、個人傳記等媒介上,相互協同有利于實現校史檔案資源的連續(xù)、循環(huán)、系統(tǒng)化利用。
(三)易用性原則。大數據形勢下的校史檔案資源雖然蘊含很大價值,但在“大數據體系內”,相當一部分價值是被稀釋、降權了,要從浩如煙海的校史檔案資源中精準找到目標內容,就必須充分利用大數據檢索、分析、關聯、推薦等功能,在工具化的平臺軟件上,應體現出易用性。
(四)效益性原則。所謂效益性,是指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建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設備,同時也需要專業(yè)人員長期維護,如果不能夠在經濟建設、文化傳承、科技進步等領域有所貢獻,也就不具有構建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的價值。所以,高校在構建這樣一個平臺之前,需要慎重考慮自身能力與實際需求,在篩選開發(fā)利用方式上做好優(yōu)化整合,加強與其他檔案機構的深入合作。
顯而易見的是,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的基礎是軟件工程,以較經典的B/S系統(tǒng)架構為例,校史檔案資源系統(tǒng)包括“前端架構”“應用層”“服務層”“存儲層”和“后端架構”五個主要部分(見表1),其中大數據技術主要體現在“后端架構”中。而作為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在構建方面與“系統(tǒng)結構”并不是對稱關系,結合大數據特征,至少包括四個層次,依次為管理層、支持層、價值層、保障層。
表1 基于B/S架構的校史檔案資源系統(tǒng)
(一)管理層構建策略。所謂管理層,指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上的各類主體,如領導人員、教學部門、教職員工、檔案館等,“管理”用于定位各主體的主要職能。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職能,就是各主體在管理職能范疇之內,向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提供內容,在這一層次上,校史檔案資源進行了初步的分類;管理層建構策略涉及三個方面:1.營造良好的校史檔案建設互助氛圍。一校之史、非一校可承載,校史檔案資源成分的復雜性決定了參與者的多元性,僅在學校內部,就會涉及不同職能部門、專業(yè)院系、管理機構、從業(yè)人員等,并不是將一堆文獻資料轉交給軟件工程開發(fā)人員就能夠順利完成的。營造良好的互助氛圍,旨在加強各主體之間的合作,可由學校檔案館牽頭,負責指揮各主體之間的校史資料編撰工作,并負責資料的精簡、優(yōu)化、糾錯等。2.采取長期項目化的運作模式。修史歷來都是長期性工作,校史檔案資源又具有不斷更新的特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采取長期項目化運作模式,需要確保人力、資金、設備等持續(xù)投入,以學校財務部門為中心,要求各部門、個人按學期申請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建設、健全費用,并派出專人進行監(jiān)督管理。3.建立專門化的大數據技術隊伍。為了加速校史檔案資源的整理、整合,必須摒棄傳統(tǒng)落后的人工處理模式,學校自建或外包形式建立專門化的大數據隊伍,確保檔案資源的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利用水平;一般來說,管理層中的主體可劃分為四類,分別是教學院系、職能部門、教輔部門及檔案部門,彼此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管理層主體的互動關系
(二)支持層構建策略。在支持層的構建策略上,主要涉及三個維度(圖2)。第一,“人”維度的支持。除本校檔案館工作人員外,史學研究人員、博物館專家學者、校史專門研究人員等,均應該納入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的“人員支持”體系,以確保校史檔案資源的權威性和學術性。第二,“物”維度的支持。所謂“物”,涵蓋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建設過程中涉及的一切活動、實體,如設計建立校史館,在社會上舉辦校史展覽,出版校史專著等,都需要“物”的支持,學校在自發(fā)投入物力財力的同時,可采取資源置換的方式,與外界“物”維度的主體展開合作。第三,“技”維度的支持。結合表1可以發(fā)現,整個校史檔案資源利用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幾乎都需要專業(yè)的計算機、軟件、網絡等人才完成。其中“后端架構”需要的大數據技術,離不開專業(yè)的大數據企業(yè)、研發(fā)機構支持,如寶雞文理學院下設的計算機學院、網絡與信息技術管理處,可以據此專門建立大數據研發(fā)與維護團隊,按照企業(yè)管理模式設置崗位、提供薪資,為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提供充分技術支持。
圖2 校史檔案資源“人、技、物”三維
(三)價值層構建策略。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具有多元化的價值取向,而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價值如何突顯,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用主體。例如,對于學校宣傳部門而言,無論是建設校園文化還是助力學校招生,校史檔案資源最直接的價值,就是向社會公眾展示自身的價值;所以,校史及關聯資源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展示學校歷史,更在于樹立形象。另外,校史檔案資源在不同主體的職能范疇內,均可以發(fā)揮良好的育人作用;相對簡單的,將高校內部主體劃分三類:第一,專業(yè)及通識教育主體。此視角下,價值層構建的關鍵在于“校史資源滲透”,在課程教學活動中,滲透本校在該領域培養(yǎng)的優(yōu)秀人才、取得的優(yōu)秀成績等,培養(yǎng)學生對學校的自信心、崇敬感,同時,一部分校史檔案資源中蘊含的學術信息、知識內容等,也可以轉化為教學素材。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此視角下,價值層構建的關鍵在于“全方位育人”,這是“課程思政”提出的“三全育人”中的“一全”,校史檔案資源本就種類豐富,每一種類型都可以作為一個育人方位,據此聯合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提高“立德樹人”效果。第三,學校職能主體。包括后勤、圖書館、工會組織等眾多職能部門,從校史檔案資源中借鑒經驗,分析不同時期本職工作的管理模式,通過“以史為鑒”的方式,實現自身價值的不斷提高。
(四)保障層構建策略。從寶雞文理學院校史檔案管理實踐來看,收集的資源基本上是非結構化的,例如“歷史回眸”部分的大量圖片、“繼往開來”部分的復雜表格、“特色辦學”部分的講話視頻等,在高效利用需求下,必須做好校史檔案資源描述(如表2)。清晰描述是保障層構建的基礎,因為從校史檔案資源供應角度說,各部門之間的工作無法做到步調一致(校內各部門互不隸屬),最終匯總到檔案科的各種史料,為避免出現重復、沖突的現象,在同一主題下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比分析,能夠減輕管理人員的工作壓力。
表2 校史檔案資源(部分)元數據描述
整體上,大數據背景下構建校史檔案資源利用平臺,應該具有開放性視野,除了重視大數據及相關技術的運用外,更重要的是在“利用主體”層面下功夫,構建一整套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本文提出的相關策略,可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