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秋艷
摘 要:勞動是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學校要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激發(fā)學生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意識,樹立正確勞動觀,因此,勞動教育不能只是單方面?zhèn)魇趧趧蛹寄?,更要多渠道強化學生思想認知,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深化勞動教育,提高勞動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選取了謳歌勞動人民、贊頌勞動精神的文學作品,教師應當挖掘這些文本,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并通過寫作實踐來滲透勞動精神,從而實現(xiàn)勞動教育的全面滲透。本文將結合語文教學實例,談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勞動教育。
關鍵詞:小學語文;勞動教育;滲透策略
引言
德育工作是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幫助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印保渲凶鳛榈掠匾M成部分的勞動教育尤為關鍵。學校不斷推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雙輪驅動,借助各學科優(yōu)勢滲透勞動教育,催生小學生認識到只有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幸福,這是一個人成長的必備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1]。因此,勞動教育勢在必行,而小學語文學科更需要滲透勞動教育。
一、勞動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價值
小學語文課程的總體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該目標與勞動教育培養(yǎng)人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有異曲同工之處。首先,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勞動技能和品質[2]。例如:借助《愚公移山》《吃水不忘挖井人》《憫農》等文章可以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堅定不移,尊重勞動的品質。借助《端午粽》《植物媽媽有辦法》《鄧小平爺爺植樹》《紙的發(fā)明》等文章向兒童傳遞傳統(tǒng)農業(yè)勞動和科學技能知識。借助口語交際課“做手工”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將勞動知識轉化為勞動技能。其次,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和觀念。在語文教學中利用語文教材滲透勞動教育,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和勞動觀念。例如:借助《雷鋒叔叔》《四季之美》《慈母情深》等文章,幫助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觀念。借助習作課《我想對您說》,幫助學生領會勞動與幸福的關系。借助《少年閏土》《東陽童年駱駝隊》《清貧》《童年的發(fā)現(xiàn)》《竹節(jié)人》《三黑和土地》等文章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興趣和愛好。
二、勞動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融合的途徑
(一)結合教學實際,科學制訂教學計劃
針對語文學科教育與勞動教育的融合,教師要統(tǒng)籌兼顧,首先對有關勞動技能等教育內容進行合理分解,將相關知識點在教學的不同階段進行分配,與勞動教育技能相結合,充分針對不同年級、不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行之有效的融合式教學計劃。使勞動技能教育與語文學科教育保持同頻共振,而語文學科教育也避免了盲目性、隨意性,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通過與勞動教育相契合的教育內容的同步進行,引領學生深化勞動內容,起到鞏固促進作用[3]。
(二)挖掘教材,幫助學生塑造勞動觀
勞動是生命的底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勞力勞心,亦知亦行。勞動教育充分彰顯出教育的社會性功能。對于小學生而言,其通過接受勞動教育,提高動手能力,從中感悟到勞動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在參與勞動分工的過程之中認識到團隊協(xié)作的價值和意義。在小學語文教科書當中有諸多謳歌勞動人民及其勞動精神的精彩篇章。因此,語文教師應當認真分析這些文章素材對于開展勞動教育的價值與方式,以便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在帶領學生接觸和學習這些篇章的過程中,使其了解農耕文化,并意識到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悠久傳統(tǒng)。
舉例而言,教學范成大所作的《四時田園雜興》時,通過對詩句的解讀,學生了解到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場景。教師在講解“也傍桑陰學種瓜”一句時,向學生描述孩子喜愛模仿、學著農人勞作去種瓜的情景。教學《清平樂·村居》時,為學生描繪鄉(xiāng)村農耕時節(jié)勞動人民的忙碌情景,讓其意識到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追求美好生活?!肚嗤苜u泥塘》中,青蛙用勤勞的雙手重建了自己的美麗家園;《寒號鳥》中,喜鵲的勤勞換來溫暖幸福的冬日時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挖掘文本,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其在日常生活當中有意識地去了解不同行業(yè)的勞動者,在家中同父母進行交流,了解不同職業(yè)的艱辛,從而認識到勞動能夠催人奮進,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
(三)以課育勞,利用閱讀拓寬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閱讀是讓學生變聰明的唯一方法。同時,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勞動類書籍,從閱讀中了解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進而體驗勞動。首先,教師要舉一反三,要聚篇成類。語文教學融入勞動教育要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文章類型進行跨越式的組合。也就是說將相同主題,相同文體的文章聚篇成類。例如,《鄧小平爺爺》《吃水不忘挖井人》《小英雄雨來》《冀中的地道戰(zhàn)》等內容都是歌頌革命勞動主題文章。在講到其中一篇時教師可以舉一反三,推薦學生閱讀其他文章。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讀促勞,培養(yǎng)勞動精神。教師要充分利用習作課和口語交際課,鼓勵學生分享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的勞動認知。
(四)通過寫作滲透勞動教育,培養(yǎng)勞動精神
1.寫家務勞動家務
勞動是小學生接觸最多的勞動形式,也是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年輕的家長越來越注重對孩子勞動能力的培養(yǎng),也愿意讓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澆花、洗菜、整理房間,都是非常生活化的內容。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觀察家人勞動的過程,感受他們的辛勞,再親身體驗,記錄下勞動過程。在寫作訓練中,學生既能掌握勞動技能,又能懂得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更能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
2.寫社會勞動實踐
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勞動實踐,通過職業(yè)崗位體驗、社區(qū)義務勞動、志愿者服務等活動,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和社會經(jīng)驗,使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在于幫助他人,也體會到與他人合作、服務社會的喜悅,可謂一舉多得。
結束語
總之,將勞動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設計清晰的教學目標,有效地層層推進教學,豐富學生體驗,深化學生認知。將勞動教育真正落到細節(jié)、落到人心,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習慣、勞動能力以及勞動精神,從而獲得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展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語文園地),2020(12):96.
[2]李桂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J].新課程研究,2020(32):3-4.
[3]馬慧珍.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課例設計[J].課外語文,2020(2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