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瑜 鐘保民 金國庭 林錦威
摘 要: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逐漸增強。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發(fā)和蔓延,加速了人們對抗菌陶瓷的需求。本文分別從無機抗菌材料種類及其抗菌機理、抗菌陶瓷的標準和檢測方法及抗菌陶瓷的制備技術(shù)三個方面闡述抗菌陶瓷的研究現(xiàn)狀,并探討抗菌技術(shù)在陶瓷應(yīng)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抗菌陶瓷的發(fā)展前景。
關(guān)鍵詞:抗菌陶瓷;抗菌性能;抗菌機理;制備技術(shù)
1 前言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加強,人們逐漸認識到身體的健康與生活環(huán)境的好壞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特別是由于新冠疫情的推動,人們對抗菌陶瓷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人們會考慮將抗菌陶瓷植入到家庭以及公共場所等區(qū)域用于有效避免細菌、疾病的傳播,減少交叉感染。
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美國、歐盟等發(fā)達國家在醫(yī)院、衛(wèi)生間、廚房、高檔建筑等處開始使用具有抗菌功能建筑陶瓷制品,德國、韓國也相繼在建衛(wèi)陶瓷、日用陶瓷等領(lǐng)域使用抗菌材料。我國對抗菌材料的研究起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國家建材局、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為代表開展抗菌材料的研究工作[1]。國內(nèi)對抗菌陶瓷的研究多集中于單一的抗菌陶瓷制備工藝技術(shù)的探索,或是對抗菌陶瓷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但綜述的內(nèi)容不夠系統(tǒng)和完整。本文從無機抗菌材料種類及其抗菌機理、抗菌陶瓷的標準和檢測方法、抗菌陶瓷的制備技術(shù)、抗菌技術(shù)在陶瓷應(yīng)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抗菌陶瓷的發(fā)展前景對抗菌陶瓷進行系統(tǒng)的綜述。
2 無機抗菌材料種類及其抗菌機理
2.1 金屬離子(或金屬氧化物)型抗菌劑及其抗菌機理
這類抗菌劑是通過物理吸附或離子交換等方法,將銀、銅、鋅等金屬或其離子固載到磷酸鋯、磷灰石、磷酸鋁、沸石、玻璃等載體上而制成。其中金屬或其離子是抗菌劑中的關(guān)鍵成分,其抗菌效果的大小次序為:Ag+>Co2+>Ni2+>Al3+>Cu2+>Zn2+>Fe3+>Ba2+>Mg2+>Ca2+等。鈷、鎳、銅離子因易改變陶瓷制品表面裝飾的顏色而用之甚少,此類抗菌劑以銀、鋅及其化合物為主,其中銀離子的抗菌性能最強。
銀離子抗菌機理主要有兩種觀點:
抗菌表面在使用過程中緩慢釋放出Ag+,當微量的銀離子接觸微生物細胞膜時,因為細菌帶負電,銀離子帶正電,通過庫倫引力,銀離子和細菌牢牢吸附,銀離子透過細胞壁進入細胞內(nèi)部,并與巰基反應(yīng),銀離子切斷了S-H健,結(jié)合生成牢固的S-Ag共價鍵,致使蛋白質(zhì)凝固,破壞細胞合成酶的活性,使細胞喪失分裂增殖能力而死亡。其抗菌原理如圖1所示。
另一種觀點是微量的銀能起到催化活性中心的作用,類似于光催化半導體的反應(yīng),在光的作用下銀激活空氣或水中的氧,產(chǎn)生羥基自由基(·OH)及活性氧離子(O2-),它們具有很強的氧化還原作用。銀離子與其接觸時,或向細胞內(nèi)滲透,或保持在細胞膜上,起到阻礙細菌生長合成路徑和阻礙能量傳輸?shù)淖饔?,造成蛋白質(zhì)的變性和細胞生物學性的損傷,從而殺死細菌。當細菌被銀離子殺死后,銀離子從細菌尸體中游離出來,與其他細菌接觸,周而復(fù)始的重復(fù)上述活動[2]。
2.2 TiO2光催化系抗菌劑及其抗菌機理
TiO2、ZnO、ZrO2、V2O3、CaS、SiC等半導體材料能被光子激活,從而實現(xiàn)電子流動,而TiO2抗菌材料由于其安全性高,持久性強,耐熱性好,光催化活性高等特點,在日光燈、陽光照耀下,能使氧分子變成活性氧,使水產(chǎn)生活性氧自由基而發(fā)揮殺菌抗菌作用。
TiO2光催化殺菌機理:TiO2是一種有氧空位的半導體,氧空位是其主要缺陷,其光催化氧化原理是以半導體的能帶理論為基礎(chǔ)的。TiO2的禁帶寬度相當于波長400nm的光的能量,正好處在紫外線區(qū),在紫外線的照射下,價帶電子被激活到導帶,形成空穴(h+)-電子(e-)對,它們與吸附于其表面的OH-和O2形成活性很強的羥基自由基(·OH)和超氧化物陰離子自由基(O2-),這兩種自由基具有很強的氧化分解能力。當細菌吸附于光催化陶瓷表面時,它們能穿透細菌的細胞壁,進入菌體,破壞有機物中C-C、C-H、C-O、C-N、O-H、N-H鍵,阻止成膜物質(zhì)的傳輸,阻斷其呼吸系統(tǒng)和電子傳輸系統(tǒng),從而有效地殺滅細菌。另外,在光照條件下,TiO2表面水的接觸角會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而變小,達到親水的狀態(tài),最終達到完成潤濕,使得油污等污染物和細菌不易在其表面聚集,從而起到防污和抗菌的功效。
2.3 稀土復(fù)合銀系、光催化系改性抗菌劑及其抗菌機理
稀土元素激活銀系、光催化系抗菌陶瓷中,稀土元素的原子構(gòu)造為4fn5d16s2,n從0變化到14,外層價電子是5d16s2,故稀土元素均以三價出現(xiàn)。
抗菌機理:當將銀系、光催化系抗菌劑中加入稀土元素原料,由于其外層的價電子帶存在,當含有紫外線的光照射抗菌劑時,產(chǎn)生電子(e-)和空穴(h+),稀土原石的外層價電子帶俘獲光催化電子,這樣便可產(chǎn)生更多的空穴,增加了電子-空穴的濃度,增強了光催化效率,同時,躍遷到稀土元素價電子帶的部分電子也極易被銀原子所奪形成銀離子。由于稀土元素的引入,抗菌陶瓷的抗菌率大大的提高。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
2.4 遠紅外抗菌劑及其抗菌機理
這類材料主要包括Mn、Fe、Co、Ni、Cu、Cr及其氧化物、SiC等黑色陶瓷粉體組成的中溫以上(>150℃)遠紅外陶瓷粉體,以及MgO-Al2O3-TiO2-ZrO2系的白色陶瓷粉體常溫(≤150℃)遠紅外陶瓷粉體。常溫型遠紅外陶瓷粉體抗菌劑在室溫附近能輻射出3~15μm波長的遠紅外線,利用遠紅外輻射所特有的熱效應(yīng)破壞菌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繁殖,因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遠紅外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大腸桿菌具備一定的抑菌效果。
3? 抗菌陶瓷的標準和檢測方法
3.1 《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行業(yè)標準對抗菌性能的要求和抗菌檢測方法
我國行業(yè)標準JC/T 897-2014《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3]中對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能做了明確規(guī)定,要求抗菌性能:抗細菌率≥90%,抗菌耐久性能:抗細菌率≥85%,并在附錄A中詳細注明了抗菌性能試驗方法。通過定量接種細菌于待檢驗試樣上,用貼膜的方法使細菌均勻接觸試樣,經(jīng)過一定時間后,檢測試樣上的活菌數(shù),并計算出試樣的抗細菌率。
3.2 《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行業(yè)標準存在的問題
抗菌陶瓷制品行業(yè)標準對抗菌陶瓷產(chǎn)品進行了規(guī)范,對企業(yè)開展抗菌陶瓷研發(fā)有促進作用,對抗菌陶瓷的市場規(guī)范和健康發(fā)展有很好的推進作用,但還是存在幾個問題:
行業(yè)標準對抗菌性能檢測用的對照樣品未統(tǒng)一規(guī)定。通過試驗發(fā)現(xiàn),菌種在不同的對照樣上菌落增長倍數(shù)相差可達10倍。不同的檢測機構(gòu)采用不同的對照樣品,導致各檢測機構(gòu)的檢測結(jié)果各不相同,重復(fù)性和再現(xiàn)性也較低。
抗菌檢測主要針對菌種活性較強時樣品的抗菌效果,要在菌種活性較強時才能反映產(chǎn)品真實抗菌性能。菌種活化代數(shù)越多,菌種越不穩(wěn)定?,F(xiàn)行的行業(yè)標準中對菌種的使用代數(shù)并未作出明確規(guī)定。不同檢測機構(gòu)使用不同活化代數(shù)的微生物,實驗室之間檢測結(jié)果無可比性。
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中抗菌性能檢測采用貼膜法,而貼膜法主要適用于固體表面平整光滑、厚度較小的抗菌材料的抗菌性能的測定,對多孔結(jié)構(gòu)、表面凹凸不平等特殊結(jié)構(gòu)的建材產(chǎn)品并不適用[4]。
4 抗菌陶瓷的制備技術(shù)
4.1 抗菌釉的制備技術(shù)
抗菌釉是指將抗菌劑引入基礎(chǔ)釉料中制備成抗菌釉,抗菌劑的引入不影響抗菌釉的基本物理性能。黃石理工學院的靖金球等將磷酸銀和氧化鋅引入基礎(chǔ)釉中,當抗菌劑用量為4%(其中Ag+含量為2%,Zn2+含量為2%)時,抗菌性能最佳,抗菌率>99.9%[5]。王慧華等以磷酸鈣為載體,銀鋅離子為抗菌劑,在1100℃氧化氣氛下燒結(jié)制得抗菌性能顯著、耐候性穩(wěn)定的抗菌陶瓷[6]。陳前林等制備了SiO2-Zr3(PO4)4改性的TiO2粉體,將其添加到陶瓷釉料中,研制出了TiO2光催化抗菌陶瓷,其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達98%[7]。尹荔松,沈輝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了銀離子和銅離子摻雜的納米二氧化鈦溶膠,并采用提拉法在陶瓷基上成膜,制備了自清潔抗菌陶瓷[8]。輕工業(yè)陶瓷研究所胡海泉等研究了復(fù)合型抗菌釉(光觸媒材料、遠紅外材料、磷酸銀、稀土元素引入的光觸媒材料兩兩復(fù)配)的配方和工藝,所研制最優(yōu)配方的抗菌陶瓷在黑暗條件下24小時后,抗菌率100%[9]。賈玉寶通過調(diào)整磷酸銀和硼化物的組成,研制出了耐1200℃以上的高溫的抗菌釉??咕沾蓪Υ竽c桿菌、黃色葡萄球菌、MRSA3種細菌滅菌率分別為99.2%,99.6%,99.3%[10]。武漢理工大學吳建鋒等通過在釉中引入銀系無機抗菌劑,研制了低溫一次快燒的具有抗菌功能的陶瓷釉面磚,該樣品的抗菌性能及抗菌耐久性良好[11]。張文鉦將0.02%鉬酸銀添加到陶瓷釉中,在加鉬酸銀添加量的20%(以重量計)的二氧化鈦于釉中,獲得抗菌性能良好的瓷磚,6h對大腸桿菌的殺滅率為99.9996%[12]。楊榮興等將吸附一定量的Ag+和Zn2+的Ca3(PO4)2無機抗菌劑按一定比例摻入釉漿中,在氧化氣氛和1150~1200℃溫度下,經(jīng)燒成可制得抗菌陶瓷,抗菌防霉效果明顯[13]。浙江大學王可采用Ag+和Ag+/Zn2+兩種金屬離子復(fù)合抗菌劑,以一定的方式添加到釉料中,能夠制備出抗菌率為99.9%的抗菌陶瓷[14]。把含有銀、銅、鋅等離子至少一種的磷酸鈣與釉漿混合,施于陶瓷坯體上,經(jīng)1150℃燒成制作抗菌陶瓷的研究被馬鐵成等研究[15]。馬鐵成等通過在釉中引入磷酸銀抗菌劑,研制了低溫兩次快燒抗菌陶瓷釉面磚。結(jié)果表明,基釉中加入2%Ag3PO4及燒成溫度為1050℃的抗菌釉面磚可獲得較好的抗菌效果和釉面質(zhì)量[16]。項金鐘等將自制的超細新型無機抗菌材料應(yīng)用于陶瓷制品,制備出了具有良好抗菌性能的抗菌釉及抗菌陶瓷制品。獲得了優(yōu)化的工藝參數(shù)[17]。黃鳳萍等采用在坯體上,一次施釉、二次施釉后,再絲網(wǎng)印刷抗菌劑等工藝制備抗菌釉面磚,其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殺菌率均為92%[18]。大連輕工業(yè)學院劉麗芳等通過在釉料中引入銀系抗菌劑,采用正交實驗法優(yōu)選出抗菌白色陶質(zhì)釉面磚的釉料配方及燒成條件。結(jié)果表明:素燒溫度1130℃、釉燒溫度1050℃,釉料中添加磷酸銀2%、磷酸鈣5%可獲得良好的抗菌性能[19]。蔡柏齡等采用銀離子擴散法制造抗菌陶瓷制品,這種方法避免了金屬離子在高溫燒制過程中揮發(fā)損失的問題,能有效控制銀離子的合理分布,抗菌效果優(yōu)良[20]。東北大學王微以含鈦高爐渣為主要原料,混合高嶺石、鉀長石、葉臘石和石英砂制備一種抗菌陶瓷[21]。楊馳、羅望華以鈦酸丁酯為主要原料,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納米TiO2,并通過往釉料中摻入納米TiO2的方式制成抗菌、自清潔陶瓷[22]。劉維良等采用納米磷酸鋯載銀抗菌劑引入釉中,通過銀離子-非離子型表面活性劑復(fù)配和超聲分散,抗菌劑的加入量為2.0wt%時,樣品的抗菌率可達到95%以上[23]。西北大學的吳志龍將自制的納米無機復(fù)合抗菌粉體引入普通陶瓷釉料,采用二層釉工藝,燒成溫度1180-1200℃,氧化氛燒成,制得抗菌陶瓷。當抗菌粉體摻入量超過6%,抗菌率>95%[24]。江西理工大學的李倩等以硅藻土和硝酸銀為主要原料,采用預(yù)先真空浸漬法和壓制成型工藝,在1050℃煅燒制備了納米銀/硅藻土復(fù)合抗菌陶瓷,納米銀/硅藻土復(fù)合抗菌陶瓷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很強的抑菌和殺菌能力,有望應(yīng)用于終端水處理系統(tǒng)[25]。崔天順等將紅輝沸石改型后,交換上具有抗菌性能的金屬離子Zn2+、Cu2+、Ag+,制備成抗菌沸石。將抗菌沸石與釉面混合制成具有抗菌性能的抗菌釉面并涂于陶瓷表面,焙燒后制得抗菌陶瓷。實驗表明,交換2次的抗菌沸石制成的抗菌陶瓷在焙燒1h條件下所得制品相對載銀無機抗菌劑仍有較強的抗菌性能[26]。劉儒平等將混合稀土氧化物添加到含銀系納米抗菌劑的陶瓷釉料中,在氧化氣氛中1180℃溫度下燒成可制得納米抗菌建筑衛(wèi)生陶瓷,抗菌性能良好[27]。湖南工業(yè)大學劉曉ZnO/P-g-C3N4/SMSO三元復(fù)合光催化材料與中高溫釉粉混合,制備得均勻的漿料,在釉粉所需的溫度條件下燒制抗菌陶瓷,在可見光照射45min后對兩種菌的抑制效果均達到100%[28]。黃軍鋒等在釉中引入銀系無機抗菌劑,研制了低溫二次燒成具有抗菌功能的乳濁釉陶瓷,探討了釉料配方和燒成條件[29]。王剛、楊榮興將無機抗菌劑引入陶瓷釉中,研制了抗菌陶瓷。結(jié)果表明,產(chǎn)品不但具有較強的抗菌性能,而且主要物化性能均達國標[30]。鄺鉅熾等采用雙層釉工藝,將所制得載銀和二氧化鈦抗菌劑優(yōu)化,制備出復(fù)合型Ag-TiO2抗菌劑,在原面釉中加人制得的復(fù)合型抗菌劑形成成抗菌釉料,將其涂覆在已有底釉的釉面磚表面形成抗菌陶瓷,產(chǎn)品的抗菌性能和抗菌耐久性良好[31]。徐伏秋等采用水熱法一步合成載銀羥基磷灰石抗菌粉體(Ag-HA),并將其應(yīng)用于抗菌陶瓷的制備。選擇4.50%Ag-HA作為抗菌粉體,其摻入量為9wt%時,陶瓷的抗菌率>99.9%[32]。師彩麗等在在基磷灰石中加入銀鹽充分反應(yīng),熱處理后得到載銀羥基磷灰石抗菌粉體,將此抗菌粉體5%摻于中溫釉中,涂于陶瓷表面通過釉燒得到抗菌衛(wèi)生陶瓷。其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萄萄球菌抗菌率達100%[33]。鄧秋玲將載銀羥基磷灰石/硅藻土(Ag-HA/Ag-ED)粉體按 6%的質(zhì)量比摻入釉中,在 1180℃燒制成瓷??咕鷾y試結(jié)果表明該抗菌陶瓷對大腸桿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抗菌率達到 99%以上[34]。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
4.2 光催化薄膜抗菌陶瓷制備技術(shù)
在陶瓷表面噴涂一層以TiO2或摻雜TiO2為代表的光催化材料涂層來實現(xiàn)抗菌。東北大學冶金學院的時代等將Co-TiO2納米溶膠噴涂到無釉面瓷磚片上,考察了鍍膜高度、焙燒溫度等因素對抗菌陶瓷抗菌性能的影響。結(jié)果表明:當鍍膜高度為8cm,焙燒溫度為600℃時制備的Co-TiO2抗菌陶瓷的成膜平滑均勻,與陶瓷基底結(jié)合緊密,抗菌率達到93.5%[35]。賀鵬等用溶膠凝膠法制備La3+、Si4+摻雜的銳鈦礦型TiO2光催化材料,再通過浸漬提拉法在瓷磚表面覆一層這種摻雜的TiO2光催化膜,與純粉末樣相比,將TiO2固定成膜后催化降解能力有所降低,但仍具有較強的催化能力[36]。東北大學王昱征博士研究了Zn、Zn/Ce、Zn/Y及B摻雜TiO2納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陶瓷的制備,研究表明:Ce-TiO2和Y-TiO2幾乎無抗菌性能,Zn/Ce-TiO2、Zn/Y-TiO2和B-TiO2抗菌性能強弱為:Zn/Y-TiO2≈Zn/Ce-TiO2>B-TiO2[37]。東北大學欒澈以鈦酸四丁酯、水、無水乙醇、以及冰醋酸和摻雜Zn、Ce、Y金屬離子為原料制備TiO2溶膠,將所獲得的溶膠涂在瓷磚表面,經(jīng)過熱處理制得抗菌陶瓷,探討抗菌陶瓷抗菌效果最佳的制備條件[38]。東北大學薛菲制備了Zn/Co共摻雜TiO2納米材料,采用超聲噴霧熱解法及浸漬提拉法系統(tǒng)的研究噴霧鍍膜高度、噴霧時間、提拉速度、提拉浸漬時間、焙燒溫度及保溫時間對抗菌陶瓷抗菌性的影響,探索最佳鍍膜工藝[39]。盧維奇等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了摻鑭納米TiO2薄膜,并用浸漬提拉法覆膜在陶瓷表面。陶瓷覆膜鑭摻雜納米TiO2,具有良好的親水性能,抗菌率高達99%[40]。李春紅等采用溶膠-凝膠法,以TiCl4以為原料,無水乙醇為溶劑,通過稀土摻雜改性,采用自制拉膜機,在普通陶瓷釉面磚上制備出了無干涉色的TiO2抗菌薄膜。薄膜密著法抗菌實驗表明,在光照條件下,其2h殺菌率為98.5%[41]。李云豪等以正硅酸乙酯、乙酸鋅為原料制得溶膠,常溫常壓下在陶瓷釉面磚表面噴涂溶膠、低溫凝膠化及熱處理制得含鋅離子的二氧化硅凝膠涂層。研究了鋅離子濃度、陶瓷坯體表面溫度、熱處理溫度對抗菌性能的影響[42]。
4.3 抗菌釉和光催化薄膜復(fù)合抗菌陶瓷制備技術(shù)
抗菌材料中的抗菌劑一般只有一種,將兩種抗菌方式復(fù)合在一起可制作抗菌性能更好的抗菌陶瓷。劉爽等將交換有Ag+、Zn2+的鈣基膨潤土加入釉料中,同時在陶瓷釉層表面鍍納米級的TiO2光催化膜,利用這兩種抗菌劑制備復(fù)合型抗菌陶瓷材料,抗菌性能相對單獨一種抗菌手段更優(yōu)[43]。CN202010764471.5公開了一種抗菌抑菌釉面磚的制備方法及其納米抗菌液的制備方法。該抗菌釉面磚通過抗菌釉和抗菌涂層復(fù)合而成。所述的抗菌抑菌釉面磚由坯體、底釉、抗菌保護釉層、抗菌超潔亮拋光液層、抗菌防污蠟層組成。該產(chǎn)品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和耐久性[44]。
5? 抗菌技術(shù)在陶瓷中應(yīng)用存在的問題及前景展望
5.1 抗菌技術(shù)在陶瓷中應(yīng)用存在的問題
(1)釉中摻雜金屬離子抗菌材料制備的抗菌陶瓷存在有效抗菌物質(zhì)溶出低的問題,如何使抗菌物質(zhì)充分溶出,發(fā)揮抗菌作用是這類抗菌技術(shù)路線的關(guān)鍵[45]。
(2)光催化涂層抗菌陶瓷,由于烤制的溫度較低,使得光催化材料與陶瓷表面的結(jié)合力不夠,耐久性較差。另外,大部分光催化抗菌陶瓷有光才能起作用,光催化抗菌陶瓷光催化效率低下也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3)抗菌檢測涉及到微生物等領(lǐng)域,對環(huán)境、操作等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如果把樣品送到有檢測資質(zhì)的第三方檢測機構(gòu)檢測,時間偏長,通常需要半個月以上的時間才能得到檢測結(jié)果。目前的檢測方法不夠直觀的給消費者展示抗菌陶瓷的抗菌效果,消費者認可度不足。
5.2 抗菌技術(shù)應(yīng)用的前景展望
(1)釉中摻雜型和光催化涂層型進行復(fù)合,能克服彼此之間的不足,充分提升抗菌性能的穩(wěn)定性和耐久性。
(2)目前抗菌陶瓷生產(chǎn)工藝大體上有二次施釉、二次燒制;二次施釉、一次燒制,生產(chǎn)工藝復(fù)雜、成本偏高??咕沾晌磥淼内厔莩统杀尽⒐に嚭唵蔚确较虬l(fā)展。
(3)研發(fā)一種直觀的、快速的、簡單的抗菌檢測方法,當場驗證其具有抗菌效果,增強抗菌陶瓷的現(xiàn)場體驗感,贏得消費者的認可。
6 結(jié)論
傳統(tǒng)的陶瓷和環(huán)保功能復(fù)合將是陶瓷領(lǐng)域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隨著技術(shù)的發(fā)展及一些基礎(chǔ)性研究的深入、生產(chǎn)工藝的不斷完善,抗菌陶瓷將倍受人們的青睞??咕沾芍破返氖袌鰸摿薮?, 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 汪良賢. 抗菌建筑衛(wèi)生陶瓷的試制和展望[J]. 山東陶瓷,2000,23(4):5-9.
[2] 曾令可,王慧. 陶瓷材料表面改性技術(shù)[M]. 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6:71-73.
[3] JC/T 897-2014,抗菌陶瓷制品抗菌性能[S].
[4] 關(guān)紅艷,崔躍紅,郭中寶,等. 建筑材料抗菌防霉檢測技術(shù)現(xiàn)狀[J]. 中國建材科技, 2017,26(1):1-4.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
[5] 靖金球,王麗蕓,孫學全. Ag-Zn混合離子抗菌陶瓷的研制[J]. 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 2008, (11):147-148.
[6] 王慧華,方慶紅. CaHPO4無機抗菌陶瓷的制備[J]. 沈陽化工學院學報,2006,20 (1):20-23.
[7] 陳前林,吳建青,王龍現(xiàn). TiO2光催化抗菌陶瓷的制備[J]. 功能材料,2009,7(40):1166-1168.
[8] 尹荔松,沈輝. 二氧化鈦自清潔抗菌陶瓷膜的制備及特性[A]. 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yīng)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 2001:1208.
[9] 胡海泉,江錦明,吳大選,等. 復(fù)合型抗菌陶瓷的研究[J]. 硅酸鹽通報,2000, (6):54 -57.
[10] 賈玉寶. 抗菌?;u的研制[J]. 現(xiàn)代技術(shù)陶瓷,2004, (3):12 -13.
[11] 吳建鋒,徐曉虹,黃代勇. 抗菌功能陶瓷釉面磚的研究[J]. 硅酸鹽學報,1999,27(4):500-504.
[12] 張文鉦,抗菌陶瓷[J]. 中國鉬業(yè),2001,25(5):17-18.
[13] 楊榮興,王剛,李論哲. 抗菌陶瓷的制備工藝及抗菌性能[J]. 桂林工學院學報,2000,20(2):199-201.
[14] 王可. 抗菌陶瓷的制備和性能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15] 馬鐵成,高文元,馬春,等. 抗菌陶瓷釉的研制[J]. 吉林建材,1997, (1):10-12.
[16] 馬鐵成,劉敬肖,高文元,等. 抗菌陶瓷釉面磚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 中國陶瓷工業(yè),2002,9 (1):1-4.
[17] 項金鐘,柳清菊,王毓德,等. 抗菌陶瓷制品中抗菌釉的研制[A]. 第四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yīng)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 2001:1775-1776.
[18] 黃鳳萍,劉純,賈軍. 抗菌印花磚的研究[J].陶瓷,2001,(3):15-17.
[19] 劉麗芳,蔡英驥,馬鐵成等. 抗菌釉面磚的制備[J]. 大連輕工業(yè)學院學報,2000,19(4):239-242.
[20] 蔡柏齡,陳晞,張旭明,等. 離子擴散法制造抗菌陶瓷[J]. 中國陶瓷工業(yè),2003,10(6):59-61.
[21] 王微. 利用含鈦高爐渣制備陶瓷的實驗研究及其抗菌性的探討[D]. 沈陽: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2] 楊馳,羅望華. 納米TiO2抗菌陶瓷材料的研究[J]. 江西化工,2008,(2):81-83.
[23] 劉維良,胡國慶. 納米抗菌劑的分散對抗菌陶瓷性能的影響[A]. 第三屆中國抗菌產(chǎn)業(yè)發(fā)展大會技術(shù)文集[C]. 2003:142-146.
[24] 吳志龍. 納米無機復(fù)合抗菌粉體的制備與抗菌陶瓷的開發(fā)[D]. 西安: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5] 李倩,漆小鵬,鄧城,等. 水處理用納米銀/硅藻土復(fù)合抗菌陶瓷的制備與性能[J]. 硅酸鹽學報,2016,44(3):425-430.
[26] 崔天順,周文劍,李云亭. 天然沸石改型抗菌劑在陶瓷中的填加工藝及其抗菌效果研究[J]. 化學工程與裝備,2010,(12):47-49.
[27] 劉儒平,俞康泰,劉玉均,等. 稀土氧化物對納米抗菌陶瓷釉料性能的影響[J]. 陶瓷,2005,(10):34-36.
[28] 劉曉. 蓄光型g-C3N4基復(fù)合光催化材料的制備及其在抗菌陶瓷中的應(yīng)用[D]. 株洲:湖南工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
[29] 黃軍鋒,朱文杰. 一種銀系抗菌陶瓷釉的制備及性能研究[J]. 陶瓷,2006,(3):40-43.
[30] 王剛,楊榮興. 以磷酸銀制備抗菌陶瓷的實驗研究[J]. 陶瓷科學與藝術(shù),2003,(1):22-25.
[31] 鄺鉅熾,冼有玲,阮明毅,等. 銀-光觸媒復(fù)合抗菌陶瓷的研究[J]. 佛山陶瓷,2004,14(12):6-9.
[32] 徐伏秋,陳華軍,丁梧秀. 載銀羥基磷灰石抗菌粉體和陶瓷的制備及抗菌性能[J]. 無機化學學報,2013,29(12):2582-2586.
[33] 師彩麗,蘇炳煌,邱艷靜,等. 載銀羥基磷灰石抗菌陶瓷粉體的應(yīng)用研究[A]. 第五屆中國功能材料及其應(yīng)用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Ⅱ[C]. 2004:2381 -2382.
[34] 鄧秋玲. 載銀羥基磷灰石/硅藻土抗菌陶瓷釉研究[J]. 山東陶瓷,2018,41(3):3-5.
[35] 時代,楊合,薛向欣. Co摻雜納米二氧化鈦抗菌陶瓷制備及抗菌效應(yīng)研究[J]. 綠色科技,2021,23(6):193-196.
[36] 賀鵬,戴武斌,饒培文,等. TiO2光催化型抗菌陶瓷的制備及其性能研究[J]. 中國陶瓷,2016,52(4):24-28.
[37] 王昱征. Zn、Zn/Ce、Zn/Y及B摻雜TiO2納米材料的抗菌性能及抗菌陶瓷的制備[D]. 沈陽:東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38] 欒澈. Zn/Ce、Zn/Y離子摻雜制備抗菌陶瓷及抗菌性的探討[D]. 沈陽: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39] 薛菲. Zn/Co共摻雜TiO2納米材料抗菌陶瓷的制備工藝及其性能研究[D]. 沈陽:東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
[40] 盧維奇,劉金云,湯燦榮,等. 鑭摻雜納米TiO2覆膜陶瓷的光催化自潔凈和抗菌性能[J]. 分子催化,2006,20(3):255-258.
[41] 李春紅,陳玉清. 納米二氧化鈦抗菌陶瓷內(nèi)墻磚的研制和性能研究[J]. 陶瓷學報,2006,27(1):68-70.
[42] 李云豪,劉世權(quán). 陶瓷表面抗菌凝膠涂層的研究[J]. 山東陶瓷,2018,41(2):3-6.
[43] 劉爽,金麗娜. 新型復(fù)合抗菌陶瓷的研制與性能評價[J]. 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6,(10):15-18.
[44] 鐘保民,林錦威,徐瑜,等. 抗菌抑菌釉面磚的制備方法及其納米抗菌液的制備方法[P]. 中國專利:CN111730729,2020-10-2.
[45] 方海燕. 關(guān)于納米抗菌陶瓷的研究[J]. 巢湖學院學報,2007,9(6):57-59.
Research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ntibacterial Ceramics
XU Yu, ZHONG Bao-min, JIN Guo-ting, LIN Jin-wei
(Foshan Dongpeng Ceramics Development Co. , Ltd. Foshan, 5280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peoples health awareness is gradually enhanced. At the beginning of 2020, the outbreak and spread of COVID-19 pandemic accelerated peoples demand for antibacterial ceramics. Based on the types and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of inorganic antibacterial materials, the standard and detection methods of antibacterial ceramics, and th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antibacterial ceramic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ntibacterial ceramic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problems of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technology in ceramic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ntibacterial ceramic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antibacterial ceramics; antibacterial properties; antibacterial mechanism; preparation technique2F3DC776-A569-421C-A0E1-582B8AFEF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