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燕星
語文教學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精神面貌和勞動價值取向,它與語文教學有交叉重合的內(nèi)容。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文本涉及的勞動內(nèi)容,有機滲透勞動教育,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勤儉節(jié)約、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
語文課文中涉及的勞動內(nèi)容,是作者在寫作時自然呈現(xiàn)的內(nèi)容。這些勞動內(nèi)容是為表達主題服務的,在課文中屬于隱含因素,需要通過教師提取或挖掘才能顯現(xiàn)。
如教學《千人糕》,課文通過爸爸給孩子講述“千人糕”的來歷,讓學生懂得即使是一塊看似很普通的糕,也包含著許許多多人的勞動。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勞動是難以理解的抽象事物,教師要認真研讀文本,挖掘文中蘊含的勞動因素,找準勞動教育的切入點,把勞動教育與課文內(nèi)容學習有機融合起來。比如,在爸爸與孩子的對話中,爸爸說的話強調(diào)了千人糕的來歷中包含勞動因素——“需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大米是……”“糖呢……”“一塊平平常常的糕,要經(jīng)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孩子先是好奇、疑惑的語氣,接著又由于他沒看到糕的制作背后隱藏的無數(shù)人的勞動而表現(xiàn)出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通過爸爸的介紹與啟發(fā),他才恍然大悟。教師應抓住課文中孩子的表現(xiàn),讓學生說說自己對千人糕所包含的勞動的認識,這樣就能使文本蘊含的勞動教育因素隨著課文閱讀的深入而進入學生的心中。
由于課文中蘊含的勞動因素呈零散狀態(tài),教師可以借助群文閱讀的模式,先確定勞動教育中的某一方面為主題,再選擇一組課文開展群文閱讀,通過不同文本中共同蘊含的勞動因素,強化學生對相關勞動內(nèi)容的認識。
如教學《鄧小平爺爺植樹》,課文主要是講鄧小平爺爺?shù)墓适?,學生在學習時關注的是偉人的品質(zhì),很容易忽略文本中蘊含的勞動因素。對此,教師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在挖掘勞動內(nèi)容時,可以讓學生回憶已經(jīng)學習過的課文《朱德的扁擔》《吃水不忘挖井人》。雖然這三篇課文所寫的人物、事件之間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教師可以讓學生想一想三篇課文的共同內(nèi)容是什么。學生思考后,發(fā)現(xiàn)三篇課文寫的事情植樹、挑糧、挖井都與勞動相關。教師以此為話題,再讓學生回憶課文中寫到的人物——鄧小平、朱德、毛澤東,他們都參加勞動,學生更應該勞動,以此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
與群文閱讀相比,單元整合是選擇合適的單元,將單元中各板塊內(nèi)容中包含的勞動教育因素整合起來,形成一個勞動教育專題。教師帶領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通過相關閱讀和實實在在的勞動實踐,讓學生感受勞動的意義、價值。
如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單元人文主題是兒童成長,單元習作是“我學會了_________”。教師確定這個習作中學生學會的內(nèi)容與勞動有關,在單元學習之初,就要求學生關注單元課文中的勞動因素,體會課文中描寫的勞動方法,選擇自己愿意從事的一項勞動,記錄勞動的過程,為本單元的習作做好準備。在學習《文言文二則》時,教師提醒學生從《囊螢夜讀》《鐵杵成針》中尋找勞動的因素;在學習《我們家的男子漢》《蘆花鞋》時,教師提醒學生重點感受勞動的意義。這樣的專題性勞動教育能夠真正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yǎng)。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認真梳理教材中的勞動教育資源,精心選擇滲透勞動教育的關鍵點,使勞動教育有機融入教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