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瑞紅
閱讀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用時最多,大部分學生卻沒有因此愛上閱讀。原因之一,便是教師的閱讀教學不足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難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雖然說文本解讀的目的不僅僅是尋找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但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閱讀個性需求,并將這種個性需求與文本特點精準對接,這就需要教師重視選擇文本解讀的視角。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作者、教科書編者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文本解讀中,同樣需要在四者之間開展多元對話。這是解決長期以來文本解讀對學生、作者關注不夠的有效路徑。在文本解讀中,教師能夠站在學生的視角,跟學生一起閱讀文本,與作者和教科書編者進行對話,是比較理想的文本解讀方式。
如教學《花的學?!芬徽n時,學生對課文作者沒有印象,他們感興趣的是故事情節(jié)。但是,這是一首散文詩,顯然是缺乏情節(jié)性的。因此,教師引導學生解讀文本,需要選擇合適的視角。首先,教師可以從編者的視角看課文,關注課文中有新鮮感的詞句,而新鮮感與故事情節(jié)一樣,能夠吸引學生目光。課文的新鮮感來自哪里呢?原來,泰戈爾創(chuàng)作散文詩,都是從獨特的兒童視角進行創(chuàng)作的?!痘ǖ膶W?!芬彩遣捎脙和暯莵砜词澜绲?。這樣就可以找到作者、編者、學生之間進行對話的聚焦點——兒童對新鮮感的喜愛。課文中的新鮮感,可以通過學生平常的學校生活來作比較:花的學校在哪里,花的學校里學生都是誰,花的學校里學生的學習生活怎樣,花的學校里學生向往的事情是什么等,當學生閱讀課文獲得這些問題的答案后,也基本完成了對文本的有效解讀,從中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學習內容。
文本解讀是為閱讀教學服務的,閱讀教學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文本解讀中需要關注的對象。閱讀一篇課文,通常需要了解課文寫了什么,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在語言表達形式上有什么特點,采取什么樣的學習方法等。教師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層次解讀,目的是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全面的認識,學會閱讀。
如教學《白鷺》一課,這是一篇散文,描寫的對象是一種很平常的水鳥——白鷺,表達的是作者對白鷺的喜愛之情。對這樣的課文,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哪些層面進行解讀呢?首先,學生通讀課文,明白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描寫白鷺的美和白鷺的生活;其次,學生對文本進行重點閱讀,抓住外形美表達的范例和三幅優(yōu)美的圖畫,體會作者在文字中表達的喜愛之情;再次,學生需要關注作者用什么來比喻對白鷺的喜歡,又是用什么結構表達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欣賞課文,得出結論——作者用詩來比喻白鷺,課文開始的總起句說“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重點指向白鷺的外形美,課文結束的總結句說白鷺是“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指向白鷺點綴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情趣美。
在學段目標和內容中,每個學段通常分成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等板塊。有些教師認為文本解讀是針對閱讀教學展開的活動,在文本解讀中不涉及其他板塊的學習要求。這樣的觀點顯然是片面的,因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離不開其他方面的學習。
如教學《憶讀書》一課時,教師先要讓學生通讀課文,隨文識字,自主學習課文中出現(xiàn)的一些生字,會寫一些難寫的字如“舅”“葛”“衰”等;在學習冰心的讀書經(jīng)歷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讀書實踐,或互相交流讀書的經(jīng)歷,或談談自己讀書入迷的故事,或介紹自己好的讀書方法,比一比誰的讀書故事更有趣,這些就是實實在在的口語交際訓練;在學習冰心談到的讀書收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練筆,寫寫自己讀某本書感受最深的體會,看誰寫出的體會最吸引人。這樣的綜合性學習,能夠讓學生更喜歡讀書。
總之,教師解讀文本,不可一味自行鉆研,需要在多元視角解讀、多層次解讀和綜合性解讀的基礎上,形成有自己特色的解讀方式,引領學生進行有效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