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蘭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提問的能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營造開放性的課堂氛圍,可促使師生共同進步。因此,加強實踐經驗總結,將多角度提問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貫穿教學全程,讓學生在主動問與喜歡問及會問的遞進性能力發(fā)展中,充分意識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重要意義。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提問能力的過程中,需注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fā)揮,激發(fā)學生提問的潛力與主觀能動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媽媽睡了》,教師可以從文章的關鍵處入手,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設備,出示母親睡著了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插圖的內容,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有的學生提出了“媽媽睡著了,我是不是應該小點聲說話”等問題。有的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提出“為什么我的媽媽睡覺呼吸很深沉”等問題。學生在閱讀時會自主投入對母親的愛意,主動向教師請教閱讀感情與停頓等方面的問題。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新課學習的興趣,鍛煉了提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學生主動提問,有利于增強自身學習的主動性,推進思維的深刻性。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提問的能力,對于開發(fā)學生智力,發(fā)展學生思維起著積極的作用。
教師從以往的主導者角色,逐步向組織者與引導者等角色過渡,營造開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學習到更多更實用的知識。
如在《朱德的扁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章的重點難點入手,指導學生采取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分析與感悟戰(zhàn)士為什么心疼朱德。學生先默讀,找出文章中描寫戰(zhàn)士心疼朱德的語句,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交流,結合自己找的語句談看法。小組成員相互評價各自的看法,自主提出追問性的問題。如學生解釋了“不遠”的詞語含義后,小組成員認為看法相對淺顯。為了得到完整的結論,學生提出“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代替”等問題;結合文章的主題思想,學生提出“敵人進犯井岡山,朱德下山挑糧食是否會有危險”等問題。學生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互相評價,拓展了知識面與眼界。
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好奇心強與思維活躍及活潑好動等特征,引導學生用質疑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物,提出自己的疑問。
如在《望廬山瀑布》的教學中,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出“分享旅游的感覺”等問題,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內容的興趣。圍繞課題,教師提出“誰能講講課題的意思”與“是否可以用其他詞取代”等問題。在朗讀中,教師重點講解停頓與語調等方面的知識。在古詩文的精講探究中,教師引導學生從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后,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天臺瀑布》《東山瀑布》等,模仿教師的提問教學方式,自主提出關于古詩意境與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及語句含義等方面的問題。學生可以從標題與意象、感情和題材等要素入手,提出多個問題并分析問題,快速完成新課內容的學習,從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遷移。
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提問的能力,有利于帶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教師應當多措并舉,讓學生有所想與有所問,緩解學生對課上提問產生的厭倦與抵觸心理,帶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