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東
2022年5月21日,澳大利亞工黨領袖阿爾巴尼斯(中)在悉尼宣布工黨贏得聯邦選舉,將組建新一屆政府。
5月21日,澳大利亞舉行聯邦大選投票。計票工作現已基本結束,莫里森所率的自由國家黨執(zhí)政聯盟遭遇“滑鐵盧”,在眾議院的議席從先前的77個跌至58個;工黨大獲全勝,議席從68個增加到77個。根據出口民調,工黨至少獲得51.73%的選票。由于所獲席位超過眾議院全部席位的半數,工黨得以獨立組建新政府。6月1日,安東尼·阿爾巴尼斯(中文名字“艾博年”)就任總理,帶領具有“多元化、多樣性”特色的內閣成員正式履新。他宣稱,工黨已經制定計劃,爭取在2025年聯邦議會選舉中保持連任。
多家媒體的選前民調顯示,澳選民在此次聯邦大選中最關注三大議題:一是新冠疫情,二是經濟就業(yè),三是氣候變化。2018年莫里森上臺后不久,即趕上新冠疫情全球暴發(fā)。起初,莫里森政府利用澳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及時控制人員流動,有效應對了疫情。但在后期,莫里森政府偏執(zhí)照搬美國的模式,張弛失度,造成疫情一輪接一輪地席卷澳大利亞,民眾生產生活和生命安全遭受巨大損失。此次大選期間,工黨不遺余力地抨擊自由國家黨聯盟的防疫政策,相應提出自己的主張,爭取民心。
隨著疫情趨緩,澳經濟發(fā)展與就業(yè)問題凸顯。2020年疫情導致澳經濟出現2.2%的萎縮。2021年,莫里森政府極力推動鐵礦石、天然氣、煤炭等出口,當年經濟增幅達到4.7%,但難以持續(xù)。目前澳通脹率已經超過5%,在西澳大利亞州首府珀斯更是高達7.6%,創(chuàng)21年新高;債務占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的增速居全球之冠。疫情與俄烏沖突影響雙重疊加,加上勞動力市場增長減緩,澳民眾對莫里森政府的厭倦和不滿情緒高漲。
莫里森執(zhí)政期間,在氣變問題上開倒車,不遺余力支持礦業(yè)集團與傳統(tǒng)能源產業(yè),成為一屆“煤炭總理”。莫里森政府雖然迫于國際壓力為澳設定“2030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26%~28%”的減排目標,承諾澳到2050年實現“凈零碳排”并將2030年的碳排放預期提升到30%~35%之間,但國際上普遍認為其氣候計劃“內容空洞”“缺乏細節(jié)”,是個“騙局”。工黨一貫倡導低碳減排政策,支持氣候治理。近兩年,以昆士蘭州為代表的幾個地區(qū)深受自然災害影響,損失慘重,當地選民紛紛拋棄自由黨,轉向綠黨、工黨甚至獨立候選人。
此外,澳特殊的選舉制度使得小黨能夠保持一定的政治參與度。在本次大選中,支持環(huán)保議題的綠黨所占眾院議席從先前一個擴展到四個,獨立候選人則從三席增加到十席,這一現象幫助工黨在“排序復選制”的投票制度下拿下了足夠多的票數。
工黨此次提出的競選口號是“抓住時機,給澳大利亞人更好的未來”。阿爾巴尼斯政府在接下來的三年執(zhí)政期內既要控制疫情,又要抑制通脹、減少政府赤字,還要提振經濟、推動氣候治理,可謂任務繁重、步履維艱。
面對明顯緩解但依然不斷變化的疫情,阿爾巴尼斯最近在澳全國記者俱樂部演講時表示,今年澳新冠疫情導致的死亡病例已超5600例,工黨必須慎重對待,加強國家戰(zhàn)略。新一屆政府正與公共衛(wèi)生專家積極商討對策,推動擴大新冠疫苗第四針接種。工黨政府還積極表態(tài),準備出臺包括提高居民基礎工資水平、將性別薪酬平等列為《公平工作法》首要目標、投資教育、降低兒童看護成本在內的多項提振措施,以穩(wěn)住經濟大盤。工黨政府還將設立總額150億澳元的“國家重建基金”,優(yōu)先投資先進制造業(yè)及關鍵技術開發(fā)項目。工黨政府也推出了澳版“房住不炒”方案,打算在今后四年面向年輕人為主的中低收入群體,推出總計3.29億澳元的“幫助購買(HELP TO BUY)”計劃,并針對不同地區(qū)的房價水平設置不同的價格上限。
外交方面,工黨政府有可能對莫里森政府過度突出對美同盟關系的政策做出微調。由于黨派屬性和治國理念的相似性,剛下臺的莫里森有“澳洲特朗普”之稱,其在氣候問題上的偏狹與狂躁曾在過去一年里讓美國拜登政府深為不悅,工黨重新在澳執(zhí)政符合拜登政府偏好,雙方以極高效率展現出政治上的“一體性”。阿爾巴尼斯剛一接權,便立即出訪日本與拜登“會合”,共同出席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合作(QUAD)峰會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啟動儀式。出訪期間,他強調工黨新政府的優(yōu)先事項與QUAD議程高度一致,將進一步提升經濟安全、網絡安全、能源安全和環(huán)境與健康安全,與美共同建設“更具韌性的印太地區(qū)”。阿爾巴尼斯也宣稱澳對美英澳三邊同盟(AUKUS)的承諾不會改變。
澳美同盟始終是澳外交政策的基石,追隨美國是澳歷屆政府對外政策一以貫之的“結構性主線”,新一屆政府不想、不會也不能僭越。阿爾巴尼斯及新任外長黃英賢均已明確表態(tài),強調澳美同盟在本屆政府執(zhí)政期內將依然是“外交核心”。但工黨也在競選期間對莫里森政府對外政策的“過于激進”提出質疑,除了指責其在氣變問題上“名進實退”,便是批評莫里森把對華關系搞得太僵,不留余地,不符合澳長遠利益。工黨也認為莫里斯政府的傲慢讓澳失去了周邊鄰國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導致澳在太平洋島國中的原有地位不復存在,堪稱“二戰(zhàn)后澳最大的外交失敗”。工黨上臺后,立即著手修復與太平洋島國的關系,派黃英賢緊急訪問斐濟,同時就二十國集團(G20)議程與北部鄰國印度尼西亞加強協(xié)調。在氣變問題上,工黨政府誓言“重建國家聲譽”,重新設定了具體目標,要推動澳到2030年將排放量減少43%,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
工黨新政府無法回避中澳關系的緊張現狀。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沒有歷史包袱,不存在結構性矛盾。由于資源、市場程度和經濟發(fā)展階段不同而各具特點,兩國間的互補性極強,存在著合作利好。中澳關系近年之所以步入歷史性低谷,完全是以莫里森為首的利益集團的傲慢、偏狹和錯誤政策所導致。從歷史經驗看,澳歷屆工黨政府都能在中美之間取得相對平衡,同中方保持較好的往來。工黨此次獲勝后,有澳前外交官在《澳洲金融評論》上發(fā)文建議工黨政府恢復“平衡性的外交政策”,因為“挑釁中國不會帶來絲毫收益”。同中國是重建合作還是繼續(xù)對抗,考驗著工黨新政府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