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山, 孫媛媛, 張靜
(聊城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1.麻醉科,2.檢驗科,3.產科,山東省聊城市 252601)
疼痛是影響妊娠和分娩結局的重要因素,尤其在宮縮劇烈的第二產程(宮口全開至娩出胎兒),劇烈疼痛不僅會加重產婦的緊張與恐懼心理,還會使第二產程明顯延長,導致子宮胎盤血流減少,胎兒心輸出量下降,出現(xiàn)缺血缺氧,最終造成胎內窘迫、新生兒窒息等不良妊娠結局[1]。硬膜外麻醉是目前臨床分娩局部麻醉的首選方案,在改善局部浸潤麻醉鎮(zhèn)痛不徹底、第一產程鎮(zhèn)痛效果等方面優(yōu)勢明顯。但硬膜外麻醉存在影響產婦宮縮、延長第二產程等弊端[2]。超聲引導下陰部神經阻滯提供可視化技術優(yōu)勢,通過準確穿刺路徑,有效阻滯陰部神經,松弛產婦盆底肌,增加陰道彈性,促進產婦順利分娩[3]。本文通過比較硬膜外麻醉及聯(lián)合超聲引導下陰部神經阻滯,探究不同麻醉方式對自然分娩產婦產程及新生兒的影響。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本院婦產科住院分娩80例自然分娩的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麻醉方式將其分為聯(lián)合組及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表1)。納入標準:①胎兒足月;②孕婦均要求自然分娩;③孕婦及家屬均知情并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呼吸系統(tǒng)、心肺肝腎功能異常;②嚴重精神類疾??;③合并胎位異常、巨大兒、胎盤早剝等;④孕婦體質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40 kg/m2;⑤凝血功能障礙;⑥有會陰炎癥、瘢痕、盆腔手術史或其他可能影響自然分娩的情況;⑦對本實驗麻醉藥物過敏。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40)
對照組采用硬膜外麻醉。常規(guī)消毒、鋪巾,取左側臥位,于L2~L4間隙予以硬膜穿刺,在硬膜外留管4 cm。輔助患者轉為仰臥位,給予1%利多卡因注射液(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C20H020)4 mL,完成注射后5 min再給予7 mL鎮(zhèn)痛混合液[含1 g/L鹽酸羅哌卡因(江蘇恒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80918CA)+0.5 mg/L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81A09051)],并持續(xù)給藥至第三產程結束。分娩過程中可根據產婦的疼痛情況酌情增加藥量,最大量不超過20 mL/h。
聯(lián)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超聲[通用電氣醫(yī)療系統(tǒng)(中國)有限公司,型號:LOGIQ V2]引導下陰部神經阻滯。硬膜外麻醉方式與對照組相同,待產婦進入第二產程時啟動陰部雙側陰部神經阻滯。協(xié)助產婦取側臥位,稍屈髖屈膝,保證操作面向上;常規(guī)皮膚消毒后,取2~5 MHz低頻線陣探頭套上無菌套,將探頭長軸置于髂后上棘與大轉子連線內側1/2處,并將探頭平行于該連線向其尾骨方位移動。超聲可見坐骨棘水平上骶棘韌帶、骶結節(jié)韌帶強回聲,清晰可見坐骨棘內側的陰部神經。以探頭縱軸內側外2 cm為穿刺點,采用平面內技術穿刺進針,產生明顯落空感時停止進針并回抽,回抽無血為進針成功。緩慢注射0.375%羅哌卡因10 mL,同時經超聲觀察局部麻醉藥在骶棘韌帶、骶結節(jié)韌帶及陰部神經動脈的擴散情況,完成后更換體位進行另一側陰部神經阻滯。第二產程結束后繼續(xù)硬膜外麻醉直至第三產程結束。
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各產程時間。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s ,VAS)[4]評定產婦宮口擴張兩指、第二產程阻滯10 min后、胎頭著冠時及會陰縫合時的疼痛評分。VAS≤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6分為重度疼痛。
觀察并記錄兩組產婦會陰側切會陰撕裂程度(Ⅰ度撕裂:會陰皮膚及引導入口黏膜損傷;Ⅱ度撕裂:會陰筋膜及肌層損傷;Ⅲ度撕裂:撕裂部位擴至肛外括約肌,直腸黏膜完整;Ⅳ度撕裂:陰道、肛門、直腸貫穿傷害,直腸腸腔外漏)、產后泌乳時間、產后初次肛門排氣時間,以及新生兒體質量、1和5 min阿氏(Apgar)評分[5](從皮膚顏色、心率、足底彈性、肌張力及呼吸5個方面評價,每個項目0~2分,總計10分;8~10分為正常,4~7分為輕度窒息,0~3分為重度窒息)、血氧飽和度(peripheral capillary oxygen saturation,SpO2)及呼吸頻率(human respiration rate,HR)。
詳細記錄兩組產婦麻醉后不良反應,如血壓異常、頭暈、惡心嘔吐、皮疹等。
聯(lián)合組第二產程與第三產程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聯(lián)合組第二產程阻滯10 min后、胎頭著冠時及會陰縫合時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表2)。
表2 兩組產婦各產程時間及VAS評分比較(n=40)
聯(lián)合組產后初次排氣及泌乳時間均早于對照組(P<0.05;表3)。兩組新生兒1 min、5 min Apgar評分、HR、體質量及出生5 min SpO2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組出生后1 min SpO2高于對照組(P<0.05;表4)。
表3 兩組產婦產后情況比較
表4 兩組新生兒情況比較
聯(lián)合組產婦產后發(fā)生惡心、嘔吐、低血壓分別為2、1、2例;對照組發(fā)生惡心、嘔吐、低血壓、皮疹分別為4、2、3、1例。聯(lián)合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5%)低于對照組(25.0%),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61,P>0.05)。
自然分娩是對產婦及新生兒最理想的分娩方式,與剖宮產相比,具有對產婦及胎兒損傷小、產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等特點[6-7]。此外,自然分娩過程中,子宮及產道有規(guī)律的收縮和擠壓,可促進胎兒腔內、氣道內分泌物的排出,使心肺功能得到鍛煉,誘導其自主呼吸;與此同時,娩出過程可刺激胎兒痛覺、味覺及觸覺神經,促進大腦和前庭功能的發(fā)育,增強抵抗力,更有利于后續(xù)運動機能及人格形成[8-9]。但分娩過程中,宮縮疼痛貫穿整個產程,越來越多產婦由于對疼痛的恐懼而選擇剖宮產。雖然剖宮產可明顯降低產程時間,但其對母體損傷較大,對產婦產后恢復、新生兒后期發(fā)育及女性未來妊娠均產生不利影響[10]。因此,如何提高自然分娩比例,縮短產程時間、降低分娩疼痛成為產科工作的新熱點。
硬膜外麻醉將低水平麻醉劑注入硬膜外腔,通過阻滯脊神經根產生其支配區(qū)域的局部麻醉效果。其不僅給藥途徑方便,鎮(zhèn)痛效果確切,且注射藥物對母嬰的影響較小,并可使產婦在麻醉過程中保持清醒,有利于參與分娩過程[11-12]。而一項隊列研究指出[13],經硬膜外麻醉的初產婦第二產程時間中位數(shù)是非鎮(zhèn)痛分娩的2倍,另一則調查結果顯示[14],在分娩鎮(zhèn)痛的同時,產婦第一產程及第二產程時間均明顯延長。硬膜外麻醉可能影響宮縮周期及其強度變化,延長產程時間[15]。
文獻顯示[16],國外已將超聲引導下陰部神經阻滯廣泛應用于慢性會陰區(qū)疼痛、骨盆疼痛的治療,并同時提出可將其應用于產婦分娩鎮(zhèn)痛。國內醫(yī)生臨床實踐結果顯示[17],經超聲引導下陰部神經阻滯可明顯緩解產婦分娩疼痛,縮短第二產程時間。從解剖學上分析,第二產程產婦疼痛多來自胎兒頭部對盆底肌的擠壓作用。陰部神經阻滯通過松弛盆底肌增加會陰阻滯彈性,降低分娩過程中產道內壁黏膜及肌肉等組織的牽拉及摩擦疼痛,降低會陰撕裂的比例[18]。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聯(lián)合組產婦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時間均明顯縮短,且在第二產程阻滯10 min后、胎頭著冠及會陰縫合時VAS評分低于對照組,新生兒出生1 min SpO2高于對照組,這可能是由于產程的縮短較好地減少了產婦的應激時間,更利于改善新生兒心肺功能,促進血氧含量恢復至正常水平。
硬膜外麻醉聯(lián)合超聲引導下陰部神經阻滯能縮短產程、降低VAS評分及改善應激反應,并且有利于新生兒的心肺功能,可用于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