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軍 溫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
看似平平無奇的石頭卻是從古至今一直伴隨我們的東西,遠古先民以石自衛(wèi)、以石取食、以石作樂,小小的石頭是人類最初的朋友,在漫長的歷史演變當中,石頭見證了朝代更迭和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同時人們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當中充分認識到了石頭的可貴之處,對其加以改造和利用不僅是智慧的體現更是樂趣的所在。石雕,是利用一些技術和工具對石頭進行雕、刻的藝術。石雕與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從遠古時期的粗制工具開始,到如今廚房案臺常見的蒜白、喂養(yǎng)牲畜所用的石槽以及擺放在特定位置的石雕藝術品等等,無處不見石雕的影子。
藝術之時,雕塑為先。遠古先民還在野外洞穴居住之時,就已經用簡單打制加工的石器謀生,隨后有了生活的居室之后,才逐漸在石器上施以雕刻加工,從新石器時代就可以看出,打磨石器取代了早先粗糙的打制石器,并且開始有了最簡單的美觀性,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以磨和鉆孔為主,注重造型的整齊對稱,在石材的選取上,偏重選擇顏色艷麗、有光澤且半透明的礦物,諸如石英、瑪瑙、玉石、黑爍石等;初具專業(yè)性的加工和整齊對稱的形式以及美觀的色澤等特性為石雕藝術的發(fā)展奠定了一定的審美基礎和價值。原始社會,先民們就已經具備了一定雕塑的空間思維能力以及觀察表現能力,能夠熟練的駕馭各種材料,掌握了圓雕、浮雕、透雕等基本的雕刻手段,相比與石頭,泥土更加受到人們的歡迎,較強的可塑性和易于掌握的技術以及唾手可得的特性使得更多的陶塑出現。這個時期人們常常利用夸張強調和象征的手法來表現對象,加上一定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和技巧,使得淳樸無華成為這個時代美的代名詞。
中國進入奴隸制社會,原始時代淳樸無華的藝術特性也被渾厚而有獰厲的美所取代,雕塑逐漸以青銅雕塑所取代。這時的雕塑器物不僅作為日常生活的用具而且還廣泛作為祭祀所用的禮器性質而存在,這種禮器逐漸被鬼神化并且被賦予了特定的倫理意義。青銅禮器的出現即是對鬼神的恐懼和敬仰,也讓封建統(tǒng)治變得合理起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青銅雕塑手工業(yè)得以迅速發(fā)展,石雕產業(yè)也得到了充分地發(fā)展,大量的生活用品、佩飾物以及觀賞性用途的各種常見材料的工藝品涌現。早在封建時期的商代就已經出現了人物和動物的石雕形象,從出土的文物來看,這個時期多用大理石作為材料雕刻,跪坐人像、石鳥、抱起人坐像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在形象與抽象、鬼神與世俗之間存在。
經歷了戰(zhàn)爭洗禮和朝代更迭,在秦朝一統(tǒng)中原進入封建社會之后,征服和開拓帶來的信心和動力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雕塑技術也因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而進入了鼎盛時期,浮雕和圓雕是這一時期的石雕代表。從秦朝開始喪葬之風就一直長盛不衰,畫像石、畫像磚、陶俑、石雕等等是封建社會的墓葬之風的最大特色,秦始皇墓壯觀的兵馬俑、西漢霍去病墓當中大型的石獸雕刻群等等,逼真形象的體態(tài)和細節(jié)、簡潔拙樸但又形神兼?zhèn)涞乃囆g風格是古代人民開拓進取的精神寫照。秦末之后,佛教傳入中國并且迅速盛行起來,宗教性質的雕刻當然也與時俱進,取得了較快的發(fā)展,是我國石雕雕塑史上又一個重要發(fā)展的階段,佛教素材的引進無疑為石雕藝術增添了一個表現技巧和題材體系。古代的工匠們依照當時大眾的審美偏好,大量吸收和借鑒印度佛教雕塑藝術的經驗和手法,取其精華,融會貫通,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佛教系雕塑形象?,F存的佛教雕塑以石窟寺雕塑為代表,分布在新疆、甘肅、山西、廣西、云南等百余處,其中以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等享譽世界,至今仍有源源不斷的游客慕名而來。這些石窟不僅展示了佛教雕塑的輝煌,也讓后代們看到了許多精湛的技藝和藝術,在細節(jié)處理和手法運用上都獨具匠心、美觀精湛,石窟本就是紀念性雕塑,保護好它是文化傳承的需要。
隨著佛教文化的本土化,隋唐時代開鑿石窟的風氣更加盛行,雖然隋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隋的石雕造型卻大大留存下來,在一些龐大的石窟當中仍能看見隋朝石雕的身影。經過了隋朝的過渡,石雕在唐代又迎來了一個輝煌時期,唐代是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也是石雕藝術發(fā)展的高潮階段,社會和諧、經濟文化發(fā)達,精神上昂揚自信,造就了石雕藝術全面而又健康成熟的美。宋代的雕塑風格反而不像唐代那般奔放雄健,轉而在世俗化的方向愈走愈深。宋代除了官方專門的雕塑機構之外,在民間也有大量的民間藝人,形式變化不大的官風和豐富多樣的民風造就了宋代雕塑的藝術成就。中國的佛教雕塑在清朝就已經基本停止了。順治皇帝統(tǒng)治時期所建造的陵墓無論從整體氣勢還是細節(jié)裝飾上都沒有前朝的優(yōu)秀,自康熙和乾隆之后,陵墓裝飾雕刻愈發(fā)繁瑣和輕巧,民間工藝作品精致小巧而又充滿別樣的趣味。
《亮劍》
《前赴后繼》
中國的宗教雕塑以古代佛教雕塑為甚,中國的石雕藝術以民間雕塑的發(fā)展最為壯大。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和沉淀,民間石雕藝術造詣形成了不同地域風格的藝術特色,按照用途劃分有宗教雕塑、陵墓雕塑、建筑石雕以及陳設石雕等等。按照原料的差異劃分,包含曲陽石雕、青田石雕、壽山石雕、徽州石雕、惠安石雕等等,這些有名的石雕派別背靠物產豐富的地域、經受著手藝的雕琢和打磨,別樣的地域風格造就了別樣的藝術特色。
如今的人們逐漸從乏味的快餐生活當中脫離出來,追求一日的清閑和精神的不足,相比不斷更迭的潮流,傳統(tǒng)的藝術更讓人們向往。在如今非遺政策的保護下,手工藝的發(fā)展越來越樂觀,產量、銷量以及銷售和推廣模式有了極大的改觀,傳統(tǒng)手工藝潮流指日可待。
無論是木雕、牙雕、骨雕還是石雕,圓雕、浮雕和鏤空雕一直都是三種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圓雕將平面三維化,栩栩如生、四面無死角的人物雕刻是它主要的成就。浮雕,是雕塑和繪畫的產物,按照雕刻的深淺,又可以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浮雕不同于圓雕,它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一般來說在建筑、配飾、家具等當中應用頻繁,由于它將作品所占空間壓縮,體積相對圓雕很小,因此可以適用于多種環(huán)境的裝飾,如今在城市美化中占據了越來越大的比重,體積的減小也并沒有將內容、形式以及材質壓縮,木質、石材、骨質依然是它可以展示的平臺。浮雕又不同于繪畫,構圖充盈,遵循近大遠小的原則,使多個對象層次分明,美觀而又舒適。鏤空雕,是一種介于圓雕和浮雕的一種表現形式,直白來講,就是將二維平面貫通,因此它能夠供兩面觀看,相比浮雕視覺上更加通透,在一些復古屏風一些優(yōu)雅的配飾以及門窗欄桿上應用十分常見。除了以上三種表現形式之外還有線雕、陰雕等等其他技法。
除了這些精巧的雕刻手法之外,石雕也注重對原料的利用,因才施藝、化瑕為瑜是創(chuàng)作靈活變通的體現,石雕不似一般的繪畫雕塑,不僅要處理好位置和刻畫對象之間的聯系,以及主題的題材的選擇,還應當注重石材的選擇,色澤、紋理以及大小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依照靈感選擇石材或者依據石材來聯想內容,豐富的想象力和洞察力是創(chuàng)作者能夠協(xié)調題材與石材關系的重要品質。
無論是青田石雕、惠安石雕還是壽山石雕等等,精美的石材永遠都是石雕的亮點之一。就拿青田石雕來說,青田石的種類就達數百種,有以石色命名,以肌理命名,還有的以花紋命名。青田石以溫潤如玉的質地、精美的紋樣以及豐富多樣的色澤聞名,一些質地細密的則會形成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猶如凍肉狀的塊體,因此也被稱為凍石,青田石的色彩高達數百種,它雖溫潤如玉,卻比玉的色彩豐富,毫不夸張地講,青田石幾乎包攬了自然界所有的色彩,紅、藍、白、綠等等多種多樣,常稱石有數種,但以燈光凍石為最。溫潤如玉的青田石還保留著自然的印記,想象力豐富的會發(fā)現青田石里還囊括了一副淳樸的生活和虛無縹緲的仙境;山川、河流、云彩、魚獸,這樣的活力讓青田石的魅力更甚。各種天然的色彩和紋理賦予了青田石極大的藝術空間,青色可雕翠竹白菜,紫色可雕葡萄藤蔓,白色雕琢可入飛流的瀑布。
《游牧時光》
《匠心》
石雕的創(chuàng)作風格受到中國其他傳統(tǒng)藝術的影響,傳統(tǒng)石雕不像西方寫實性創(chuàng)作風格,正如傳統(tǒng)中國水墨畫一樣,石雕的創(chuàng)作也具有寫意特點,具象和意象兼具。石雕在大型建筑和小巧物件上均有涉獵,花卉、山水、人物、動物創(chuàng)作上異彩紛呈,特色繁多。石雕的創(chuàng)作思路并不是憑空想象而來,據以啟發(fā)的是生活的感悟和趣味,靈動的花鳥、逼真的稻谷、辣椒、扁豆、白菜、茄子等等,一顆顆晶瑩剔透的石頭在細細雕琢之下有了生命和活力。石雕還不乏山水之作,整體布局講究造型和章法,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這樣的山水好像“東拼西湊”一般,但卻又不失美觀和動態(tài),看起來身臨其境一般,生機、整體和細節(jié)的美觀都包攬其中。
人物創(chuàng)作歷來是雕刻創(chuàng)作的難點和重點,但是中國石雕創(chuàng)作者們并沒有因此止步,敢于探索和創(chuàng)新,在單一人物和人物群像的創(chuàng)作當中游刃有余,歷史人物、紅色題材、時代人物一直都是人物雕刻所積極探索的方向,圓雕打造的立體感、浮雕襯托的神態(tài)和衣著細節(jié)、鏤空雕對于動作的刻畫都起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精湛的手工藝是批量生產所無法取代的。石雕歷史上有關于動物的創(chuàng)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納吉避災、生活樂趣。矗立在門口的石獅子、墓葬之中大量的陪葬品以及一些畫像磚等等、生活之中用于把玩的雕刻小物件等等,從古至今,石雕的應用從來沒有遠離人們的生活,不論是統(tǒng)治者們和貴族對于世俗和權力的追求還是勞動人民職場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石雕一直承擔著重要角色。
《共和國締造者》
傳統(tǒng)工藝之間總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就拿木雕和石雕的結合來說,這兩者都屬于雕刻,對木材和石材施以減法。石雕與木雕在某些方面有共通之處,一些傳統(tǒng)的雕刻題材、造型特征等等都可以相互借鑒融合。在古時人們充分吸取了佛教文化,并將其融入到石雕的創(chuàng)作當中,因此而出現了新的藝術方向;如今信息交流迅速的情境之下,世界各地的藝術風格都可以一覽無余,這為藝術上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未來石雕藝術的發(fā)展還有許多的可能。
“一花一世界”,小小的石頭蘊含著無限的奧妙,作為石雕創(chuàng)作者,應當尊重自然,一處斑駁、一道裂痕都有可能是石雕作品的點睛之筆,是舍還是加以利用全在創(chuàng)作者自己,相由心生,寫意在于精細的雕琢。
石雕常常講究一氣呵成,有了失誤和人為瑕疵,一件上好的石料就有可能付之一炬,因此擁有精湛的工藝和豐富的閱覽是成為一個成功創(chuàng)作者的必備條件。
所有的傳統(tǒng)都源于一次次實踐所得來的創(chuàng)新。藝術在于差異,而不是一味的復刻,但也不應完全摒棄過去的傳統(tǒng)。真正的藝術包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氣息、傳統(tǒng)的工藝,包含著不言而喻的“意”。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即使是一些傳統(tǒng)的題材也應當雕刻出自己的痕跡,為作品賦予獨特的內涵。
傳統(tǒng)題材和圖案在如今的審美潮流下并不大受歡迎,人們愈發(fā)喜歡簡潔大方的裝飾;對于精神的需求,人們更加渴望簡樸悠然的農閑和清新飄渺的仙境,人們早已不再對迷信有著執(zhí)著的看法,更加能夠引起大眾反響的,是紅色精神、積極的品質以及逆行的白衣舍我的奉獻精神,對于藝術品的青睞,當然也有此趨勢。新時代的石雕就應當有新時代的氣息,和歷代的石雕一樣,這個時代的石雕包含著新的人文和新的血液。
國潮突起,反映著國家的日益昌盛。在國外潮流的過度充盈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傳統(tǒng)工藝,短視頻的出現又進一步促使國潮的興起,精致美觀的絨花、剪紙,繁復嚴謹的陶器燒制工藝,秉持環(huán)保卻又不失細節(jié)的回收瓶罐的傳統(tǒng)頭飾等等一時間在龐大的手機用戶當中傳播而來,老手藝護膚品、古法炮制的美食等等一再成為人們熱衷的對象。石雕歷史悠久,工藝嚴謹并且派系繁多,其中的門道引來眾多的人了解,但石雕不能總是靠著老手藝,傳統(tǒng)是為了創(chuàng)新,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穩(wěn)固傳統(tǒng),未來的路還很長,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還在路上。
石雕是一種保存時間最長的藝術形式,古人以石敘事,在大型的墓葬當中就常常出現一些記載主人生平的石雕,古人為了紀念祖先和偉人也常常利用石雕來將其以一種長流的形式保存下來,以供后世敬仰紀念。在如今城市建筑裝飾當中也不乏有石雕的身影出現,展示企業(yè)歷史、建校歷史等等,石雕相比信息化的展覽更加便捷、更加具有歷史的味道,筆者相信在未來的潮流當中石雕這種敘事價值極高的形式仍然是城市裝飾不會拋棄的一種。
結語:以石雕為例,手工藝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一直是熱議話題。如今國家日益昌盛,國家硬實力不斷提升,軟實力也在政策的保護和有意者的支持下不斷充實。為了跟上時代的步伐,石雕以及其他傳統(tǒng)手工藝都應當緊抓風口,不斷向前發(fā)展,以傳統(tǒng)應對潮流更迭,以傳統(tǒng)滋養(yǎng)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