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水滸傳》里頭,魯提轄救助了金翠蓮父女二人,為了讓這對可憐的父女能夠安心地逃離渭州,魯提轄親自前往鄭屠的肉鋪里拖延時間,并打著小種經(jīng)略相公的幌子向鄭屠要了十斤精肉、十斤肥肉、十斤寸金軟骨,而且還提出要求:全部切成臊子。肉都被切成了細碎的臊子,那該如何才能夠穩(wěn)妥地打包裝起來呢?那便是用荷葉包了起來。
其實,用荷葉打包的場景在不少古典小說中都出現(xiàn)過。明初小說家羅貫中以《三國演義》出名,但他還有一部《三遂平妖傳》,里頭有個角色叫作胡永兒,話說有一次胡永兒大雪天去買炊餅,小二哥便是用一片荷葉將炊餅包了起來遞給永兒。如此看來,荷葉是古代攤販小哥們做買賣不可或缺的“打包神器”。
夏季是荷花盛開和荷葉最為繁盛的季節(jié),自然是不缺荷葉的,但從《三遂平妖傳》里的細節(jié)來看,下雪天人們依然有著足量的荷葉,這通常是在夏季收集起來的荷葉,將其晾干保存,到了冬天,就能拿出來使用。
除了做生意的小攤販們必須準備好現(xiàn)成且數(shù)量可觀的荷葉,居家生活也不得不準備一些荷葉以備不時之需。比如,明末清初描寫濟公的中篇小說《麴頭陀傳》里提到過,有一次濟公走到毛太尉家,毛太尉用新筍招待濟公,其滋味極美,后來濟公還將一盤新筍用荷葉包了帶回去孝順長老。
清代的小說《儒林外史》的第一回里寫元朝的王冕在秦家放牛,秦家有時候會煮些腌魚臘肉給他吃,王冕不舍得自己一個人吃,而是要帶回去跟母親一起分享,那么他是如何將這些腌魚臘肉帶回去的呢?便是拿塊荷葉包了回家。
除了小說里有這樣的場景描寫,在古詩詞里也記錄了許多古人用荷葉來打包的場景。比如,唐朝詩人李頎寫過一首《漁父歌》,敘述一個白發(fā)老人在清澈的江水邊釣魚:“綠水飯香稻,青荷包紫鱗?!庇媒箫?,用青荷葉包裹釣來的魚。明朝詩人袁凱在《浦口竹枝》里也提到過:“更將荷葉包魚蟹?!笨磥?,古人們用荷葉將魚蟹打包是很流行的事。
荷葉還能夠包一些特別的食材,比如冰。古代沒有冰箱,但皇宮里有地窖,可以將冬天的冰儲藏到夏季,宋朝詩人孔武仲有一次便有幸嘗到了從宮里送出來的冰塊,那些冰塊便是用荷葉裹著的,孔武仲還為此寫了一首《食冰》來記錄這件事。
宋朝的學者吳自牧編著過一本《夢粱錄》,介紹了南宋都城臨安的城市風貌以及風土人情,里面就提到過七月盛夏時節(jié)瓜桃梨棗等瓜果紛紛上市,集市之中叫賣聲不絕。那些富貴人家買瓜果便用金盒子裝起來,而市井尋常人家則“以小新荷葉包裹,摻以麝香,用紅小索系之”,這便是一種用新鮮荷葉保存食品的方法。
對于要出門的人來說,荷葉還能用來包裹米飯。唐朝文學家柳宗元被貶到柳州為官的時候就寫詩《柳州峒氓》記錄了當?shù)厣贁?shù)民族人民的生活狀況,其中便有:“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虛人。”寫的是人們拿青箬竹葉裹鹽巴,用綠荷葉包裹飯食。箬竹的葉子也較長大,用來裹物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它顯然沒有荷葉那么寬大實用,所以遠不及荷葉流行。
宋朝文學家蘇轍很羨慕農(nóng)家閑適的生活,曾在《寄孫樸》一詩中表示:“青荷包飯蒲為菹,修然獨往深淵魚。”青荷包飯加上蒲菜制作的腌菜,看著水中魚兒多么的自由自在,有這樣悠閑的生活,人生真是樂不可言。
南宋詩人張镃也有自己喜歡的下飯菜——“綠荷裹飯薦匏瓜”,匏瓜就是人們所熟知的葫蘆;另一位南宋文學家劉克莊也寫過“有瓦盆盛酒荷包飯”。對于向往田園生活的古人們來說,荷葉更是安貧樂道生活的一種點綴。
其實,荷葉不僅僅可以直接包熱飯,還可以將生米和魚肉菜蔬等一起用荷葉包裹好后蒸熟。清朝人李調(diào)元在《南越筆記》里記錄了嶺南地區(qū)的一些風俗民情,其中就記載過東莞等地區(qū)有用香粳米混以魚肉等各色佐料、再用荷葉包起來蒸熟的小吃,這道小吃的名字就叫作荷包飯。
此外,宋朝詩人王十朋也在詩歌《買魚行》中介紹過一種腌魚方法:“紅曲鹽魚荷裹鲊?!奔窗鸭t曲鹽巴抹在魚上,之后用荷葉包裹起來腌制。荷葉與魚,都是自然界的水中之物,將荷葉的清香與魚肉的細膩融為一體,人們仿佛從詩句中便能聞到魚肉的香氣,同時又能感覺到“魚戲蓮葉間”的趣味。
看來,荷葉真不愧是自然界的寶藏,打包便利,環(huán)保無污染,體現(xiàn)了古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與生態(tài)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