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順江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的硯,集文學、繪畫、書法和雕刻等諸多藝術(shù)于一身,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這讓一塊石頭不再只是一塊石頭,而承載了一段歷史、折射出一種精神。
清人梁紹壬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曾記載岳飛使用過的一方硯臺:“硯色紫,體方而長,背鐫‘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八字,無款。”“持堅守白,不磷不緇”出自《論語·陽貨》中孔子所說的“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意思是說最堅硬的東西,即使飽受打磨也不會變??;最純潔的東西,即使屢遭污染也不會變黑。孔子以白玉自比,表明了自己即使生在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時代,也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性。岳飛對孔子顛沛流離而志向不改、身在亂世而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行十分敬仰,就將這句話濃縮為八個字,鐫刻在自己隨身攜帶的一方硯臺上,用來時時砥礪自己。
岳飛建立了不朽功業(yè),到頭來卻遭人構(gòu)陷。在獄中,無論面對怎樣的酷刑,他都不肯屈招一字以自污清白,在奸人給他準備的所謂“供狀”上,他只留下了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用一身正氣證明了什么是“持堅守白,不磷不緇”。
宋元易代之際,這方硯臺被詩人謝枋得收藏。謝枋得獲得此硯后,經(jīng)過與自己收藏的岳飛墨跡對比,發(fā)現(xiàn)硯臺上的銘文與岳飛書相仿,就在上面刻下了“枋得家藏岳忠武墨跡,與銘字相若,此蓋忠武故物也。枋得記?!?/p>
謝枋得與文天祥是同榜進士,兩人交情甚篤。文天祥得知謝枋得收藏了一方岳飛的硯臺后,甚是喜愛。謝枋得為了激勵文天祥抗元,也為了表達對文天祥的敬仰,不惜割愛,把這方代表著忠良和正氣的硯臺送給了文天祥。這塊硯臺,從此就伴隨在文天祥的身邊。以此硯磨墨,文天祥寫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唱,寫下了“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時窮節(jié)乃現(xiàn),一一垂丹青”的正氣之歌。
三位宋室孤忠死后,這方寶硯輾轉(zhuǎn)漂泊,最終于光緒二十年(1894年)秋,在皖南為福建晉江人吳魯所得。吳魯感于此硯“得乾坤之正氣”,遂為之取名“正氣硯”。
一塊鐫刻著先賢教誨的硯石,輾轉(zhuǎn)為三位忠直之士所有,這塊被后世稱為“正氣硯”的珍寶,將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歷久彌堅的偉大品格,演繹得蕩氣回腸,令人感佩不已。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jiān)委網(wǎng)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