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文
進入三蘇祠,似乎在翻一本厚厚的文白夾雜的舊書。
說其“白”,是言其簡陋,紅砂石鋪地,小青瓦覆屋,白灰泥涂墻,一看便覺無奇。說其“文”,是言其底蘊,一口井,一棵樹,一方碑,一塊匾,一說就是半天。
三蘇祠三進四合院最后一進院子里有一棟房屋,是當年蘇軾蘇轍兩兄弟讀書的地方。宋朝詩人梅堯臣曾贊兄弟兩人“日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高麗詩人李齊賢也有詩贊曰:“丹穴雙飛雛鳳凰”,兄弟倆被人認為是從這里飛出的金鳳凰,遂有今人將此屋命名“來鳳軒”。
但這肯定不是當年的名字,因為這不是蘇洵的性格。蘇洵給兩個兒子一個取名“蘇軾”,一個取名“蘇轍”,他希望兩個兒子低調行事,怎會自夸兒子是鳳凰?
蘇軾在《南軒夢語》里寫道:“坐于南軒,對修竹數(shù)百,野鳥數(shù)千,既覺,惘然懷思久之,南軒,先君名之曰‘來風’者也。”“來鳳軒”原來叫“來風軒”。對取名特別考究的“先君”蘇洵取個“來風”是何意思?窗明幾凈,清風徐來,真是讀書的好地方。
“門前萬竿竹,堂上四庫書”這是當年來風軒的情形。
在這里,“是時烏與鵲,巢鷇可俯拿”,“狂走從人覓梨栗”,蘇軾兄弟倆在充滿元氣和野趣的環(huán)境中自由生長。在這里,他們“幼學無師,先君是從。游戲圖書,寤寐其中”,“治氣養(yǎng)心,無惡于身”。
在這里,“太夫人親授以書”,讀《范滂傳》,立當世之志;不殘鳥雀,養(yǎng)悲憫之心;不發(fā)宿藏,知物各有主……飽滿的種子,充沛的雨水,明媚的陽光,讓山高挺拔與水低柔順、野逸不羈與內外兼修、平民情懷與貴族精神在他們身上完美融合。在這里,蘇洵走向成熟,兩兄弟茁壯成長。是這塊地孕育了他們行走天地的脊梁,積攢了他們特立獨行的本錢。
與來鳳軒正對的是木假山堂,堂上堆烏木,恍若三峰聳立。蘇洵曾藏木假山,寫有《木假山記》,其中寫道“予家有三峰”,“予見中峰,魁岸踞肆,意氣端重,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二峰者,莊栗刻削,凜乎不可犯,雖其勢服于中峰,而岌然決無阿附意?!贝宋膶懹诩蔚v三年(1058年),時蘇洵已近半百,兩兄弟正欲振翅高飛?!按死峡芍^妙于文字者矣,其終蓋以三峰比父子三人(樓昉《崇古文訣》)”,三蘇父子以“木假山”自喻自勉,矢志不渝,初心不改,終成三座高峰。三蘇祠也因為有“木假山”作脊,祠堂才有了魂,才得以千年不倒。
三蘇祠有一處水景叫船塢。古木參天,石壁陡峭,水中一船形建筑,船頭前方還有一座拱橋,桅有一株桂花樹,恰似撐船的蒿竿。遠遠看去,這只船正撐足力氣,穿橋而過。
三蘇父子就是從這里南行,“縱目視天下,愛此宇宙寬”,“奔騰過佛腳,曠蕩造平川”,開啟了他們的傳奇人生。
三蘇祠,讀你千遍,不厭倦。
(來源:學習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