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諾鳴 孫焱
[摘 要]地水南音是曲藝廣府南音中的一種,又稱南音說唱,于2011年南音說唱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莫若文,是地水南音宗師何世榮的“榮腔”傳承人,也是至今尚健在的為數(shù)不多的地水南音瞽師之一。關(guān)注一位具有傳奇經(jīng)歷的民間失明藝人的起起落落,是民族音樂學對音樂家個人的重要聚焦點。在田野考察的基礎(chǔ)上,圍繞地水南音傳承人莫若文,從三個方面進行了敘述:對莫若文個人口述歷史的整理;通過莫若文,的演唱和地水南音唱詞的哀怨意象,總結(jié)地水南音蒼涼幽怨的曲種風格;將莫若文的個人經(jīng)歷和地水南音的曲種風格進行連接,認為情感共鳴是將二者緊密結(jié)合的紐帶,這也是地水南音一直依靠瞽師傳承的原因。通過對瞽師莫若文個人生活史的田野考察,可為地水南音的研究留下一份鮮活的資料。
[關(guān)鍵詞]地水南音;瞽師;莫若文
地水南音是曲藝廣府南音中的一種,又稱南音說唱,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該樂種大約孕育于清代乾嘉年間,因兼賣唱與占卜,遂取《易經(jīng)》卦名“地火明夷,地水師”,而得“地水”之名。地水南音多由失明藝人用箏或揚琴自彈自唱,保留了有說有唱的曲藝特色,唱腔變化豐富,最具“苦喉”凄涼、哀傷的色彩。
廣府說唱的種類繁多,流傳至今卻已鮮能聽聞。如今我們還能一睹南音的風采,這與該樂種的傳承人——瞽師的堅持密不可分。20世紀50年代,一代曲藝宗師何世榮將各派唱腔優(yōu)點融為己用,結(jié)合自己男中低音的風格,自成一派“榮腔”而立于粵曲唱腔流派之林。瞽師莫若文是何世榮的親傳弟子。莫若文深得其真?zhèn)?,是現(xiàn)存“榮腔”最具資歷的傳人,所領(lǐng)導的曲藝隊也成為地水南音的重要傳承組織。莫若文的一生見證了地水南音的起起落落,這成為本文的研究起點。
一、瞽師莫若文的人生經(jīng)歷
莫若文是一個草根階層的瞽師,是地水南音傳承的堅守者。他幾十年的個人經(jīng)歷,就是一部鮮活的地水南音流變史。他在社會變遷下的生活、社會地位、演唱曲目等變化,是地水南音歷史發(fā)展的具體體現(xiàn)。本文用口述史的方法,對他的個人史進行呈現(xiàn)。1美國歷史學家唐納德·里奇在《大家來做口述歷史》中認為:“簡單來說,口述歷史是以錄音訪談的方式搜集口頭回憶,以及具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筆者期望通過對莫若文個人史的闡述,管窺南音這一傳統(tǒng)曲藝在社會變革中的跌宕起伏,為地水南音的研究留下一份資料。
(一)1937—1955:亂世學藝謀生
莫若文出生于羊城,1937年正值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初期,日寇橫行,萬里神州戰(zhàn)火連綿,中華大地生靈涂炭、餓殍遍野。莫若文原創(chuàng)的地水南音作品《失明人聲討日寇》訴說了他自己凄苦的童年經(jīng)歷:
一九三八,日寇侵我廣州,
施兇悍,殘暴太無狀!
掠劫奸殺,實太狓猖!
我一家?guī)状翁油觯詈筇拥较愀郏?/p>
一路流離顛沛,挨盡了饑寒。
我眼病無錢醫(yī),導致失明真夠慘愴!
國仇與家恨,我永遠不能忘!
1938年,因為戰(zhàn)爭,襁褓之中的莫若文就被母親帶著逃難到香港。1941年,戰(zhàn)火蔓延至香港,一家人只能再輾轉(zhuǎn)逃到澳門,本以為從此能過上安穩(wěn)的日子,沒想到命運卻將莫若文推入另一個深淵。在逃難的途中,莫若文患眼疾,因為家境貧寒且戰(zhàn)亂時期缺醫(yī)少藥,失去了一輩子的光明,從此過著暗無天日的日子。后來莫若文回到廣州定居,每當憶起童年,都會想起“以前惠福西路的榕樹頭下,一個地水師開唱,一群人圍起來聽,就像現(xiàn)在的街頭賣藝,給多給少,隨人樂助”。這是八九歲的莫若文第一次接觸地水南音的記憶。南音的字里行間飽含故事,每一句都唱入心扉,叫他念念不忘。
身困于黑暗的莫若文,在音樂中看到了光。兒時埋下的種子,在成長中慢慢發(fā)芽,年幼的莫若文主動跟家里人說要學唱曲。那時的失明者,僅有兩條謀生的出路:一是按摩,二是唱曲,莫若文沒有猶豫。1954年,15歲的莫若文被家人帶著找了開眼人劉劍清師傅,拜師學藝,因為朝升暮合,只學了短短三個月就“出師”了。他評價當時的自己:“學識樂器急著濫竽充數(shù)就出來揾食1了?!痹诋敃r,莫若文僅學會拉二胡、唱少量的粵曲,便匆忙踏上他的流動賣唱之路。
在同一年,莫若文有幸認識到廣州西關(guān)的地水南音瞽師楊炳坤,并愿意免費收他為徒,跟隨他學習曲藝彈唱。莫若文稱,“當時師父覺得我這個后生仔幾得意2,他家境富裕人又熱心,就免費將技藝傳授給我?!碑敃r地水師楊炳坤經(jīng)常到惠福西路的茶樓演出,莫若文就跟著在后面學藝。他回憶起學藝的那些年,“我每天早上未洗漱就要開始記曲白、念口簧”。漸漸地,越來越多的腔調(diào)、詞曲富含感情地從莫若文的口中瑯瑯唱出。經(jīng)過楊炳坤的悉心教導,他終于學有所成。
(二)1955—1976:兩次身份轉(zhuǎn)型
在1955至1976年間,莫若文發(fā)生了兩次社會身份的轉(zhuǎn)型,分別是“從流浪藝人到國家文藝工作者”以及“從文藝工作者到彈簧廠工人”。這是莫若文的人生中兩個重要的轉(zhuǎn)折點,由于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了改變,他的個人境遇及音樂演唱風格亦隨之變化。
1955年廣州市文化局招考藝人,18歲的莫若文考取,成為一名國家文藝部門的工作人員,獲得加入一支專業(yè)曲藝隊的資格。當時帶隊的隊長是本地地水南音的宗師何世榮,莫若文十分慶幸能夠跟著名師繼續(xù)學藝。
當時單獨賣藝是被禁止的,一般都是幾戶人家湊錢請地水南音師傅來演出。自從有了廣州市文化局下屬的失明曲藝隊,曲藝隊的成員得以光明正大地在公共場合演出。莫若文隨曲藝隊到各大茶樓輪流演出,“當時茶樓還搭個小舞臺,兩人上臺主唱,其他演奏樂器的就圍在臺下”。莫若文認為,只有失明人才懂自彈自唱,“5個地水師就可以一臺戲,開眼人啊,通常就只會彈或唱”,論起當時隊員的才藝,莫若文一向平淡的面容也會露出自豪的笑意。
隨著觀眾越來越多,后來還開了不少曲藝場。莫若文感慨道:“地水師的身份高級了不少,可以賣票了,不用在茶樓里唱了?!备鶕?jù)他的回憶,中山五路的一樂曲藝場,第十的紅荔曲藝場,市一宮、市二宮等很多文化宮也增設(shè)了曲藝場。當時文化局有幾十支曲藝隊,輪流到各地演出。3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
1957—1958年,全國展開整風運動,失明曲藝組解散,后又重組,1966年,失明曲藝隊再次解散。莫若文被越秀區(qū)文化科安排到彈簧廠做工人,一個月收入只有26元。長久的勞作在莫若文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他舉起了自己的尾指,“到現(xiàn)在都還沒能直起來”,還好沒有影響后來的彈奏。雖然當時莫若文在工廠里,但粵曲、地水南音等傳統(tǒng)音樂活動并未完全停歇,“廠領(lǐng)導知道我們唱戲,就成立了業(yè)余隊”。工廠領(lǐng)導將莫若文任命為廠宣傳隊隊長,莫若文帶同廠宣傳隊下鄉(xiāng)、到廠搞文化宣傳,專唱革命粵曲。那段時間,莫若文與老伴梁女士的生活十分困苦,一個月只有26塊錢,還有一個女兒需要撫養(yǎng)。每天在工廠下班以后,莫若文就去集市邊唱地水南音邊賣花生,貼補家用。
(三)1976年至今:重組曲藝隊
1976年,失明曲藝隊再次重組,成為越秀區(qū)失明曲藝隊。根據(jù)莫若文的回憶,當時就是做曲藝業(yè)余工作,四處到工廠、農(nóng)村、戲院演出,“南番東順香、廣西都有去表演”。20世紀80年代初,曲藝隊到哪兒都是滿座。莫若文記得:“當時珠三角交通不便,主要靠水路,曲藝隊的盲人們看不見,就靠一兩個開眼人帶路,隊里的六七個盲人一個搭著一個的肩膀,一步步從狹長的船板挪到船上,如果前面一個踏錯腳,我們就要全部掉水里了。”莫若文稱都是多得華光師父1保佑。
1981年和1983年,越秀區(qū)失明曲藝隊隊長何世榮和葉金燕相繼病逝,很多隊員也逐漸老去,曲藝隊的擔子就落到莫若文的身上。越秀區(qū)文化局于1984年特委任莫若文為越秀區(qū)失明曲藝隊隊長。莫若文努力繼承師父的遺志,讓曲藝隊得以繼續(xù)發(fā)展。他極富韻味的唱腔以及為人謙遜的做派贏得了一大批觀眾的喜愛,1985年,莫若文被群眾藝術(shù)館評為優(yōu)秀演員。
進入20世紀80年代末,曲藝隊又面臨一個深重的打擊——香港流行歌曲進軍內(nèi)地,這對粵劇、粵曲、地水南音等傳統(tǒng)音樂產(chǎn)生了巨大沖擊。莫若文苦笑道:“都變成去聽羅文、許冠杰了?!碑敃r,越秀失明曲藝隊已從專業(yè)演出變成業(yè)余演出,觀眾越來越少,成員也逐漸離世,莫若文只能繼續(xù)在彈簧廠工作以維持生計。當被問及如何協(xié)調(diào)演出與工作的關(guān)系時,莫若文解釋道:“接到演出邀請再同工廠請假?!钡搅撕髞?,邀請也越來越少了。
1997年,莫若文從工廠退休。越秀區(qū)文化館成了老曲藝隊員們“過把癮”的地方,“得閑就一起去唱幾句”。當年作為謀生技藝的地水南音,如今也只能是一項愛好。當年的越秀失明曲藝隊更成為小眾的業(yè)余私伙局。
通過對莫若文的個人生平進行梳理,既可感受到其人生經(jīng)歷的波折坎坷,也可一窺這一時期地水南音的興衰過程。莫若文演唱的作品和他所處的境遇有著緊密的關(guān)系,他從流浪藝人到文藝工作者再到工人的身份轉(zhuǎn)變,也是中國歷史變遷過程中,民間藝人身份變化的縮影。
二、蒼涼幽怨:地水南音曲種風格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南音相較于木魚、龍舟等粵調(diào)說唱,音樂性更強,故而常作為獨立曲種呈現(xiàn)在舞臺上。南音的伴奏樂器有揚琴、椰胡、箏、洞簫、琵琶、三弦、月琴、秦琴和鼓、板等。該樂種的常用調(diào)式有三種:正線(合尺線,類似秦腔的“花音”)、反線(上六線)與乙反線(苦喉,類似秦腔的“苦音”)1。南音的板式有慢板(三叮一板,即一板三眼,4/4拍)、中板(一叮一板,即一板一眼,2/4拍)、快板(又稱流水板,即有板無眼,2/4或1/4拍),較為常用的是慢板與流水板。南音唱段的前奏俗稱“板面”,短的前奏或過門稱“短序”2。對地水南音的代表曲目進行音樂形態(tài)分析及唱詞意象分析,可了解地水南音曲種整體的音樂風格及莫若文的演唱特點。
(一)《肖永倫哭靈》音樂形態(tài)分析
《肖永倫哭靈》是地水南音的代表曲目之一,也是莫若文在接受筆者采訪中多次提到可以代表他演唱特點的一首重要曲目。目前地水南音的傳唱仍保留了師父與弟子一對一“口傳心授”的學習方式,因此流傳的地水南音作品大多“有詞無譜”。因此,筆者對該選段進行了記譜,為了更為直觀,以簡譜的形式呈現(xiàn)。
從該曲的整體結(jié)構(gòu)出發(fā),該曲為D商七聲音階,句式較為對仗,每一句中都有停頓,與我國古代的詩詞格律類似。雖然小節(jié)數(shù)較為對稱,但句式并不規(guī)整。通過譜例可看出,該樂段采用跳進與級進相結(jié)合的轉(zhuǎn)折式進行,以小三度為主,大跳較少,每句的落音都呈下行趨勢。將該樂段骨干音的旋律走向與曲詞的粵語讀音及音調(diào)走向進行對比,可發(fā)現(xiàn)二者的進行方向大致相同。
譜例:地水南音《肖永倫哭靈》節(jié)選
《肖永倫哭靈》的全曲歌詞如下:
【念白】庵堂路走。
中了魁首,添了悲愁。往日情緣,一夢憐我。憐鄉(xiāng)今日,分飛佳偶??嘈念^,苦心頭,哭溫柔,心上纏綿永不休。
哎吔吔,花開一曲韻長流。牢里情話幾綢繆,義厚亦恩厚,波浪無情葬樽首。一念到佳人新喪,珠淚雙流,忍另香魂,失主抱恨沾愁。哎吔吔,表心頭,表心頭,尼庵來祭奠,表我永倫恩義厚。
倫碧容之靈位,倫碧容之靈位。
豈料香消錯斷頭,他生未卜此生休,功名中了今何用,欲毀心情淚盡流,我淚盡流。
【乙反中板】真系苦還酸,又是冤還是孽,卿一旦為我仙游,叫句碧容姐,你駕鶴西天,知否肖郎終日為你傷心苦透。叫一句碧容姐,你靈魂不沒,知否有人為你終日淚鎖雙眸。哀此狀元郎,今日衣錦榮歸,都系難成佳偶;哀此狀元郎,空有藍袍玉帶,依舊獨抱襟愁。
從曲詞角度出發(fā),該曲描述了考中魁首的主人公肖永倫,在衣錦還鄉(xiāng)之時卻發(fā)現(xiàn)昔日的戀人碧容已魂歸西天,在碧容的靈前號慟崩摧的場景。第一句“庵堂路走”為念白,對故事進行了簡單鋪墊,介紹了人物所處地點為庵堂。第二句“中了魁首,添了悲愁”輕描淡寫地概述了故事前情,同時引發(fā)對故事后續(xù)發(fā)展的思考。第三句“往日情緣,一夢憐我”則是對過去情緣的回憶,能在夢中相會已是上天見憐。通過前三句可見,該曲的用詞情感呈遞增的趨勢。由開頭的幾筆簡單帶過,到后期歌詞中反復出現(xiàn)“苦”“淚”“情”“愁”等直抒胸臆的字詞,可見其情感的逐層升華。此外,該曲的曲詞亦符合說唱音樂韻腳的要求,如前三句的尾字“庵堂路走[zau2]”“中了魁首[sau2]”“添了悲愁[sau4]”都押的是元音韻尾[au],“苦心頭[tau4]”“哭溫柔[jau4]”“心上纏綿永不休[jau1]”三句的尾字亦是元音韻尾[au]。3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
粵語有九個聲調(diào),但又有“入派三聲”,即入聲的陰入、中入、陽入三個聲調(diào)的調(diào)值,分別派到陰平、陰去和陽去三個調(diào)值,因此粵語的聲調(diào)雖分九聲,調(diào)值卻只有六個,又稱九調(diào)六聲,在實際的標注上只有一到六聲。
由于粵語有這許多聲調(diào),粵曲的創(chuàng)作者寫出曲詞的同時,就幾乎同時決定了它的曲樂。因此,粵曲的寫作者被稱為撰曲者而不是填詞者。例如,陰平是工、陰上是尺、陰去是上、陽平是合、陽上是乙、陽去是士,如“我今獨抱琵琶忙”的聲調(diào)是:上工士上合合合。陳卓瑩在《粵曲寫唱研究》一書中將粵語的九聲“音階化”,將九個聲調(diào)與工尺調(diào)相對應,筆者將其整理如下表。
根據(jù)表2可知,把粵語的九聲用音階表示出來,每一個字都能夠按照方法去調(diào),無論調(diào)到哪一聲,都同樣可以符合與它相同位置的音階。每個字的調(diào)值已定,可以改動的是它們的拍子和裝飾音而已。如選段中的“中了魁首”,粵語聲調(diào)為“1陰平、5陽上、1陰平、2陰上”,對照的工尺譜為“工、乙、工、尺”即簡譜“3、7、3、2”,可見,聲調(diào)與簡譜皆可一一對應。而上入、中入、下入三種入聲字則是一種短促的讀音方式,粵語將其稱為“頓音”。
地水南音的音樂性較強,各種板式和伴奏、唱腔、拖腔亦較為豐富。從演唱角度和莫若文的敘述來看,他的演唱有三個特點。
1.潤腔
在對莫若文的訪談中,他曾提到,從演唱角度出發(fā),該曲中他最為顯著的演唱特點是“潤腔”,這也是地水南音風格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該曲潤腔的方式多由二度和小三度的級進環(huán)繞進行為主,曲調(diào)進行以下行為主,例如第一句中采用了三度內(nèi)環(huán)繞進行的處理,使情感的表達更加飽滿。
2.表達悲傷情感的曲詞強調(diào)
在莫若文的演唱中還有對某些字詞的強調(diào),如“悲愁”“情緣”“苦”“哭”等字詞格外強調(diào)與清晰化處理,對“魁”“愁”等字進行了原譜中并未標記的“自由延長”處理。
3.加入語氣詞
在演唱中,莫若文還會適當加入語氣詞以讓潤腔更為平穩(wěn),如“添了悲愁”變?yōu)椤坝痔砹吮睢?,“苦心頭”變?yōu)椤鞍パ窖娇嘈念^”,“哭溫柔”變?yōu)椤芭犊逌厝帷薄;蛟S是因為瞽師的特殊性,莫若文在演唱中還會對句子的順序進行調(diào)整。如連唱兩句“苦心頭”,將第二段的“心上纏綿永不休”提前到第一段作為結(jié)尾。
(二)地水南音曲目中的凄苦意象
廣府南音的曲目多為中、短篇,最短的只有幾百字,長的也多在2000字以內(nèi)。早期出自文人士大夫手筆的作品,多追求華麗的詞藻,內(nèi)容也多以描寫風花雪月或離愁別恨為主。此外還有大量作品以反映煙花女子的不幸身世和遭遇為題材,如《客途秋恨》,這首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和較高的文學價值,成為了南音的代表曲目,歷來是南音的研究熱點。
《客途秋恨》在20世紀曾經(jīng)先后由白駒榮、李南、杜煥、新馬師曾、阮兆輝、梁漢威、區(qū)均祥等粵曲名伶演唱,是一首家曉戶曉的名曲。最早期的《客途秋恨》是由清嘉慶學者纓艮所作的一首粵語古曲,內(nèi)容是敘述當時青樓妓女的生活與凄婉的心境,因曲詞委婉、擅于抒情而盛傳一時。到了道光年間,葉瑞伯又按照廣府南音格律,把《客途秋恨》古曲的內(nèi)容重新整理,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南音《客途秋恨》,一直廣為傳唱至今。
“秋月”是《客途秋恨》中的一個重要意象載體,唱詞中多次對其進行描寫與引用。開篇便道“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這“秋月”古往今來牽扯了多少文人的情絲,博得多少墨客的青睞,中秋之夜賞月,是人們期盼闔家團圓、寄托美好愿望的主要風俗。但《客途秋恨》中的秋月,卻是一彎苦月,不是王維“明月松間照”的隱居自得其樂,也不是劉禹錫的“湖光秋月兩相和”的安寧溫柔,而是“虧你懷人愁對月華圓”的月明人遠、思深情長,是“我共你并肩攜手拜月嬋娟”的遠隔千里仍心心相印,是“虧我心似轆轤千百轉(zhuǎn),空綣戀,嬌呀但得你平安愿,我就任得你天邊明月照別人圓”的生逢亂世的祈禱平安,是“想到此情欲把嫦娥問,無奈楓林見得月色昏”的別離思聚的委婉情意。月影之下便少不了“秋風”,這是秋季最具感情色彩的自然力量,它是蕭瑟的、凄涼的,落葉隨風而下之時,總令人傷感頓生。《客途秋恨》里的秋風是“淚灑西風紅豆樹,情牽古道白榆天”里哀愁纏綿的深情,是“耳畔聽得秋聲桐葉落,又只見平橋衰柳鎖寒煙”里秋風、秋月、落葉的凄婉悲秋之景。
莫若文與粵劇名家對《客途秋恨》的演繹有所不同,與之相比,莫若文的演唱顯得頗為粗獷。莫若文并未運用太多演唱技法,也不拘于每一個音的音色完美、咬字清晰,但他每一句唱腔都發(fā)自肺腑、飽含情意。他用那歷盡風霜如砂礫般的聲線道出了陣陣悲愴凄涼之感,沒有了開眼人的霸道與煽情,只有喃喃自語的清音,蒼涼低沉,卻蕩氣回腸。
三、地水南音與瞽師的情感共鳴
在對莫若文個人命運和地水南音的音樂風格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在思考:地水南音為何是依靠瞽師傳承?地水南音整體的曲種風格與瞽師的經(jīng)歷與命運有著何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且它們是如何建立這種聯(lián)系的?通過上文的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地水南音與瞽師的連接是以“情感共鳴的產(chǎn)生”為紐帶。
(一)瞽師傳承的情感共鳴
地水南音所引發(fā)的情感共鳴首先體現(xiàn)于瞽師的傳承中。莫若文與其師父、徒弟,乃至他們整個越秀失明曲藝隊都有著一種深層的情感聯(lián)系。他們有著相似的人生與境遇,都曾飽嘗饑寒、受盡白眼,同樣的,也都有著一顆陷于困頓卻依然熱愛音樂、熱愛生活的心。相同的興趣,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動蕩的時代,讓他們成為互相扶持的整體。過去,莫若文的師父楊炳坤、何世榮因為對失明人生活不易的感同身受而收其為徒、傾囊相授,希望給同命人一個安身立命的本領(lǐng)。莫若文亦繼承了師父的遺志,將同為失明人的鄭建明收為徒弟。莫若文對徒弟鄭建明的遭遇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曾經(jīng)的自己,在幫助他的同時也是潛意識里對過去自我的救贖。
從鄭建明的角度來看,莫如文的幫助乃至莫若文的出現(xiàn)對他而言就是一種“對未來的向往”,在莫若文的身上,他看到了失明人靠自己努力生活的可能性,是他為之努力的榜樣與目標。鄭建明是“榮腔”的第三代傳人,據(jù)他自述,他從小就喜歡音樂,每每聽到喜歡的旋律便會跟著哼唱,12歲的那一年,先天性白內(nèi)障發(fā)病讓他的世界失去了光明,本以為與音樂就此無緣了,沒想到年近30歲的時候,在工廠的文藝演出中結(jié)識了領(lǐng)自己入行的曲藝老師——當時已經(jīng)名聲在外的地水南音傳承人莫若文。當筆者問及拜師過程時,鄭建明頗有些不好意思,擺擺手說道:“有一次演出結(jié)束,他就問我你唱得挺好,你叫什么名字啊,就認識了,80年代初的時候我就常去他家坐,想找門路拜師?!睘榱烁粑膶W戲,生性靦腆的鄭建明變得很主動,經(jīng)常趁著休息時間,跑去師父家中,因為看不見,有時還會找錯門。學習的過程雖然艱苦,但是被領(lǐng)入行的鄭建明體會到了音樂帶來的無限樂趣。隨著越秀失明曲藝隊名氣漸長,鄭建明也有機會經(jīng)常到各處表演。兩師徒亦師亦友,你唱我和,一起走過30多年。當筆者問及這些年的學藝心態(tài)上的變化,鄭建明回答道:“信心也充足了,充實了,掌握了多一門藝術(shù),有了一種要傳承廣府藝術(shù)的想法?!?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
鄭建明也是莫若文目前唯一一位失明人弟子。而莫若文堅持不再收徒,亦正是因為對失明人的“移情”。近年,隨著娛樂方式的多樣化,地水南音的生存空間日漸縮小,這偌大的廣府竟是難得再聞南音之聲。筆者在訪談中曾問及莫若文不再收失明人徒弟的原因,他總是自嘲地說:“學唱曲有什么好,都掙不了錢,還不如去學按摩?!痹谀粑目磥恚瑢W習地水南音早已不是現(xiàn)在失明人討生活的最佳方案。
(二)作品演繹的情感共鳴
地水南音所引發(fā)的情感共鳴,更多地體現(xiàn)在對作品的演繹中。在筆者對莫若文的采訪中,他多次提及瞽師演唱的獨特韻味,“正常的開眼人唱地水南音,不是得罪說句,沒有那么入味,因為我們是身歷其境幾十年,失明人的身世比較悲涼,一生都凄涼困苦”。對此,人們亦多認為身世坎坷的失明人士往往更能體會和展現(xiàn)當中的精粹。
結(jié)合上文莫若文的個人經(jīng)歷,筆者將莫若文對地水南音移情的原因歸為以下三點:
其一,莫若文的身份。由于后天的失明,莫若文三歲便被困于黑暗,難以實現(xiàn)光明的回歸。這讓他難以融入主流社會,成為被主流社會排擠的“他者”,從小就飽嘗世事的滄桑。
其二,時局動蕩下的命運多舛。莫若文出生之時,正值日寇橫行之際。莫若文就如那一葉扁舟,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行,與眾人一起離鄉(xiāng)背井、四處逃難。他們一家輾轉(zhuǎn)逃到澳門,莫若文卻在這途中患上眼疾,導致一生的失明。失去光明的莫若文并未就此氣餒,他選擇賣藝來養(yǎng)家糊口,并憑借自己的努力,在1955年通過了廣州市文化局的藝人招考,成為曲藝隊的一員?!拔母铩苯Y(jié)束之后,曲藝隊改為業(yè)余的形式,他原本賴以謀生的一技之長竟再無用武之地。但此番境遇也成就了他,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與地水南音曲詞和唱腔的蒼涼幽怨不謀而合,唱出了最純粹的“地水味”。
其三,地水南音的題材多以描寫癡男怨女哀愁纏綿的情感為主,過去常見于煙館、茶樓與妓院。在地水南音的曲目中,不乏表現(xiàn)煙花女子的凄婉心境的作品,如為大眾所熟知的《客途秋恨》《嘆五更》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作。甚至由于《嘆五更》的大受歡迎,更一時成為南音創(chuàng)作的一種套式,人們相繼創(chuàng)作了《又嘆五更》《女子嘆五更》《游子嘆五更》等大量通過轉(zhuǎn)換更鼓以推進人物情感的作品。莫若文作為曾經(jīng)在亂世中流散賣唱藝人,在社會的最底層摸爬滾打,為自己打開生存的窗口。
莫若文過去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他人生苦的底色,這與地水南音整體哀怨的風格相契合,演唱時總有著獨特的幽怨風味,更能唱出旁人所沒有的愁腸百結(jié)。他的演唱看似在表現(xiàn)曲中人的悲傷,實則是為自身坎坷命運而流淚。莫若文在這些煙花女子、癡男怨女的身上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過去,他將情感投射于作品中,帶著自憐身世的心境將其演繹出來,完成了瞽師個人對地水南音“蒼涼幽怨”曲種風格的情感投射。
結(jié)語
地水南音的瞽師之歌,更像一種內(nèi)心獨白。莫若文僅僅是地水南音瞽師中的一個普通的個體,但透過其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作為一個縮影尋找到地水南音和瞽師命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莫若文與地水南音的接觸,源于苦難,而也正是地水南音,為一群失明人打開了社會生存的縫隙。地水南音曲詞多為悲情故事,對往事的追憶懷緬、自憐自傷之調(diào),恰好為瞽師提供了抒發(fā)個人命運感嘆的途徑。如今的莫若文依然在堅守,只要有人對地水南音有興趣,他就會繼續(xù)開私伙局,在地水南音的幽怨聲中訴說別人的故事、自己曾經(jīng)的眼淚。348EDD8F-EE9A-4298-8CCE-ABF94DBDD6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