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良選 崔銀環(huán)
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迅猛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作為輔助手段逐漸被應用于課堂教學,以其強大的集圖、文、聲、像等多種方式的精彩呈現(xiàn),為原本就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特色的語文課堂送來了一股東風。其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把感知、理解、鞏固、運用、拓展融為一體,在教學上能突破時空界限,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將遙遠星河呈于眼前,將山川風物縮于寸間,使學生“局促一室之內”而能“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多媒體的應用,能催生興趣之芽。多媒體技術的導入,激發(fā)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使課堂出現(xiàn)了“聽取‘哇’聲一片”的熱烈討論場面、思維火花噼啪閃耀的動人情景。上課之初播放一段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視頻、歌曲,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醒目的文字提示,再伴以聲情并茂的導入詞,能令學生耳目一新。在富有感染力的氛圍里,學生很快進入“預學狀態(tài)”,興趣之芽開始萌發(fā),為課堂教學做好預熱。例如,在教朱自清《春》時,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天寒水瘦的嚴冬之景,間以人在寒冬里“局促一室之內”的窘迫,利用畫面把學生帶入嚴寒之中。緊接著情境一轉,楊柳輕揚,草長鶯飛的畫面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春燕啄新泥”的新春美景,令學生如沐春風,身心舒暢,油然而生對春的渴望。
多媒體的應用,能促綻情感之花。人之感情往往是“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觸景方能生情。文章是情感的載體,能與讀者產生共鳴的文章方為好文章,也只有讓讀者動情,才能起到“潤物無聲”的感染與教化作用。多媒體能直觀形象地展示大千世界,創(chuàng)設生動可感的第一場景。在教《山水畫的意境》時,筆者選取了魯彥《聽潮》中的兩個場景:漲潮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排山倒海的氣勢加上聲震云天的音響效果,使學生身臨其境,充分體驗大海漲潮時的雄渾與波瀾壯闊;潮落后,夜晚平靜的海面,月明星稀,水波微興,浪聲款款傳來,“像微風拂過琴弦,像落花飄零在水上”,在賞心悅目的真切體驗中,學生自然領略“山水畫的意境”,情感之花燦然盛開。
多媒體的應用,能幫助學生攀越疑難之坎。教材文章多藏機鋒,言近旨遠,學生閱歷尚淺,對文本的解讀便有了一些障礙,只有幫助學生破解疑云,跨越文中溝坎,方能令其體味到曲徑通幽之妙。在可疑與破疑、藏難與解難間,多媒體有了用武之地。很多孩子對吳均筆下《與朱元思書》中“夾岸高山……爭高直指,千百成峰”的奇崛景象,缺乏感性認識,不易感受文章之神韻,更遑論對“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人生浮沉感慨的理解了。通過多媒體手段,我們有了“富春江山水圖”,有了“好鳥相鳴,嚶嚶成韻”的音響效果,配以聲情并茂的朗讀,面對富春江的“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美景,生活在北方平原的孩子們看后,也“望峰息心”“窺谷忘反”了。
多媒體的應用,能拓展作文教學的空間。作文教學,常是命題作文,學生缺少感覺,更談不上真情實感的表達。作文是心靈情感的自然流露,除去素材積累,情感的激發(fā)是寫好作文必不可少的因素。多媒體的出現(xiàn)正好為作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提供了施展天地。作文課上,筆者播放《貓和老鼠》中一段精彩視頻,播放到關鍵點時,戛然而止,讓學生續(xù)寫后面的故事。學生個個興趣盎然,思維活躍,很快續(xù)寫出一篇篇生動有趣、又迥然不同的故事,徹底改變了以前作文課上的沉悶氣氛和枯燥乏味的狀況。
當然,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濫用,歸根結底, 它在教學中的地位是“輔助”,不要讓它束縛了師生的手腳,阻礙了課堂智慧的創(chuàng)生,更不能讓程式化的技術操作取代了靈動的課堂。
多媒體的應用,為教師助了一臂之力,“借得東風好行舟”,用得巧,用得妙,能事半功倍,為教學尋一條新路,找到便捷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