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婷婷
在長沙市左家塘街道宣講團里,有一位身份特殊,卻默默無聞的老人,大家親切地叫他“彭爹”,他每年都會給社區(qū)的同齡老人贈送一份禮物,每年節(jié)日里還會給自己家鄉(xiāng)的五保戶送去慰問。作為社區(qū)的青少年輔導員,他常常給孩子們講“兩彈一星”艱難發(fā)展史。
他就是“兩彈一星”“紅旗一號”防空導彈研發(fā)的親歷者——彭海蛟。跟隨錢學森、張履謙,從科研、設計、生產(chǎn)、總裝、對接、聯(lián)調和國家靶場的試射,彭海蛟一路見證“紅旗一號”的成功。與很多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一樣,他堅守著“秘密”,若不是滿了80歲的他不經(jīng)意間提起,或許這個“秘密”也如他當年進入國防部導彈設計院二分院那般,一直隱匿。
了解他,或許也能透過時代,看到那代人為強軍強國奮斗的激情。
全班20多人畢業(yè)后跟“兩彈一星”有關
彭海蛟是益陽岳家橋竹根嶺村人,1937出生時,正值抗戰(zhàn)。所以,小時候的他在閉塞的小村莊里時常想象自己長大后造武器的情形?!拔?guī)缀鯖]上幾天小學,但是1950年,我很順利考上了離家不遠的寧鄉(xiāng)二中初中部?!蹦菚r住不起校,他和村里的小伙伴租在寧鄉(xiāng)街上一老人家里,他每周回一次家,帶的干菜就能管一周。在這種艱苦條件下,他考上了長沙一中。學校到家有100里路,碰上假期,他經(jīng)常凌晨1點出發(fā),走到家時已經(jīng)上午11點了。那幾年的鍛煉,也為他之后能吃苦打下基礎。
1956年,彭海蛟進入軍工院校北京工業(yè)學院,分配到導彈自動控制系,真正跟“武器”扯上一些關聯(lián)。1958年,對彭海蛟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他在院勤工助學活動中,利用50多天時間,試制成功中國第一臺“壓力應變自動測量儀”,這個發(fā)明填補了當時國內的空白,也為他接下來的道路做了鋪墊。兩年后,中蘇交惡,學院對口援建的蘇聯(lián)莫斯科包烏曼工學院,一夜之間,專家撤離。學院在這緊急關頭選拔業(yè)務能力較強的師生接替蘇聯(lián)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教學科研項目。彭海蛟被選中,成為導彈自控專業(yè)的黨支部書記兼政治指導員,他帶領20多個學生下工廠實習,編寫論文,跟學生一起畢業(yè)。他還記得班上學生都分到國防科委導彈設計院、原子彈設計院和國防工辦下屬的軍工廠,幾乎每個同學的崗位都跟“兩彈一星”研發(fā)有關。
在“紅旗一號”靶場失眠常坐起來數(shù)星星
1961年9月,彭海蛟進入國防部導彈設計院二分院,成為“兩彈一星”的科研人員?!肮ぷ饔蓝?,葬在八寶山?!边@是他剛接觸“兩彈一星”項目時的第一印象,還沒來得及領悟,研究室主任張履謙就帶著他和工作組以駐廠軍代表的身份下到各工廠與工人、技術人員“三結合”了。
他從事“紅旗一號”防空導彈科研、設計、生產(chǎn)、總裝、對接、聯(lián)調和國家靶場的試射任務,那時候沒有設計圖紙,更沒有技術資料,全靠著自己摸索。1961年到1963年底,他跟隨張履謙在西安一機器廠,和天津、太原、成都、寶雞、北京等地“紅旗一號”的部件生產(chǎn)工廠對接,他們工作組十幾個人跟工廠的工人、工程師同吃同住,通宵達旦。
1964年3月,“紅旗一號”地面設備運往國家靶場(戈壁灘)進行打靶試驗。戈壁灘的環(huán)境和生活物資供應條件非常差,每年寒冬長達七個多月,最冷可到零下34攝氏度,最熱可達43攝氏度,他們正好經(jīng)歷了冷熱交替的幾個月?!拔覀兊墓ぷ魇窃诿荛]車廂里進行,里邊只有排氣裝置,熱的時候外面40多攝氏度,里邊更熱,常常是兩個班輪流來操作,汗?jié)竦囊路恢烙卸嗌偬??!?/p>
在這里,生活完全沒規(guī)律,夏天十多個人擠在一個小帳篷里,蚊蟲多,又加上工作壓力,整晚失眠,“睡不著怎么辦?就坐起來數(shù)星星看月亮。那里的日光刺眼,月亮倒是極好看的。”
這樣的日子過了半年,試驗終于開始?!拔译m然籍籍無名,但是當時這個靶場發(fā)射方案是集體創(chuàng)作出來,我主筆的?!?964年9月16日上午9點半,“紅旗一號”試驗團隊準時到達發(fā)射基地,半小時后,岳振華指揮長發(fā)出打靶的命令,裝在發(fā)射架上三枚“紅旗一號”防空導彈三彈齊發(fā),15秒內成功擊落了二萬五千米高空的無人自動駕駛靶機,試驗成功了?;貞涍@些,彭海蛟抑制不住激動,摘下眼鏡的手還在顫抖著。
轉業(yè)回長沙研發(fā)湖南第一臺軍用計算機
在第一代“紅旗一號”防空導彈研發(fā)期間,彭海蛟和同事們一樣,上班軍裝,下班便服,很是神秘。就連他的妻子和父母都不知道他具體在做什么。這期間,他跟家人說得最多的詞就是“出差”“執(zhí)行任務”。
“我們1963年2月23日結婚,他在北京,我在寧鄉(xiāng),兩地分居十多年?!北扰砗r孕?0天的樊春華說起老伴這段經(jīng)歷,不由得嘆了口氣。“我有時候也好奇,但是沒有問過,我心里大概知道他從事的工作是保密的。”
彭海蛟的母親在給孫女斷奶時去了趟北京,她對兒子的工作也很好奇,有時候忍不住問一聲,他便告知是在部隊工作,隨即避開話題不談。碰到有時候一去外地就是幾個月或者幾年的,他就跟家人說“出差”或者“執(zhí)行任務”,家里人聽多這兩個詞,也不再問了。
1971年,彭海蛟轉業(yè)回到長沙,跟樊春華結束了兩地分居的生活。他被安排到湖南省計算機廠三車間,做儀表和顯示器,這些產(chǎn)品還會用到地空導彈的配套上或者測量船上。他的特殊身份第一次被單位同事所知,不過大家只知道他是從國防工委回到地方的。
第二年3月,他調入計算機車間,擔任主任、黨支部書記、質量管理科長等職務。在這里,他繼續(xù)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跟國防科大共同研發(fā),生產(chǎn)出湖南省第一臺軍用計算機?!斑@是個大型計算機,有我家臥室這么大?!彼葎澲嬎銠C的大小,似在回味,眉眼里溢滿自豪。這次嘗試給湖南計算機領域帶來契機,接下來,湖南第一臺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臺式計算機也在他的車間里制造出來,這成為后來湖南計算機廠大批量生產(chǎn)的主導產(chǎn)品,甚至在中國計算機行業(yè)創(chuàng)經(jīng)濟效益第一。
經(jīng)歷過“紅旗一號”的研發(fā),彭海蛟對“精益求精”更有體會,所以之后他轉崗抓質量,并成為國際注冊質量認證審核員。退休后,他自己辦了一家咨詢顧問公司,直到2013年前才真正退休。
摘編自《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