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 ? 要]新時代,在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大背景下,大中小學要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政課,思考如何做到既“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又“胸中有丘壑,眼中有全局”。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日常教學設計中,要想做到精準設計,教學目標的制訂上,要著眼于上不空掛、下不失聯的中觀目標,使目標與路徑相統一,還要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教學重難點的把握上,要聚焦在繼承與發(fā)展中實現主客體的統一;教法學法的選用上,堅持問題導學和自主學習相互促進;教學實施上,發(fā)揮學科大概念的引領作用,設置問題鏈驅動教學。
[關鍵詞]新時代;高中思想政治課;精準設計
[中圖分類號] ? ?G633.2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2)07-0039-03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把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程。”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按照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原則,立足于思政課的政治性屬性,對大中小學思政課課程目標進行一體化設計,還指明,小學階段重在啟蒙道德情感,初中階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礎,高中階段重在提升政治素養(yǎng),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梢?,為了提升思政課整體教學水平,內容上需要高度聚焦,力量上需要一體推進,避免“各自為政”,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協作,每個階段都需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胸中有丘壑,眼中有全局”。那么,該如何精準設計高中階段的思想政治課教學呢?本文以必修4《哲學與文化》中的“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一課為例進行探索。
一、教學目標——承上啟下,助推素養(yǎng)落地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指揮棒,因此制訂精準的教學目標是極為重要的。
本課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對標中觀目標。我們知道,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從教者的宏觀育人目標,但是,在微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需要更關注具體知識點的落實情況,因此要設置上接宏觀目標、下聯課堂教學目標的中觀目標,做到上不空掛、下不失聯,使目標與路徑相統一。
本課所制訂的教學目標應以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蛾P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在課程內容上,高中階段重在開展常識性學習,初中階段重在開展體驗性學習。初中階段的“體驗性學習”強調橫向拓展,而高中階段的“常識性學習”則更強調縱向深入。具體來講,本課的核心素養(yǎng)目標如下:
(一)政治認同
1.通過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探析,學生能夠深刻認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的“兩個必然”: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
2.通過比較階級社會與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分析解決矛盾的方法,學生能夠認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及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進動力與方法路徑”,進一步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信仰。
(二)科學精神
通過尋覓社會的真諦,科學分析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學生能夠正確認識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理性看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是曲折的,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
二、教學重難點——在繼承與發(fā)展中實現主客體的統一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要精準定位,堅持繼承性與發(fā)展性的統一,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在發(fā)展的過程中繼承;要在確定教學重難點時,既看到學習主體(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分析教材的知識架構。
1.教學重點。教學本課的目的是使學生樹立科學的歷史觀。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應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總趨勢。
2.教學難點。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在調查了解學生學情(見表1)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立為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及生產力的影響。
三、教法學法——問題導學和自主學習相互促進
統籌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要了解不同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并基于此改進教學方式。在本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教育資源和教育空間;要通過引入議題、轉變教學方式等方式,使教學在開放民主的氛圍中進行;要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促使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具體來講,高中生與初中生、小學生相比,認知發(fā)展水平更高,自我意識更強,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優(yōu)勢,辯證思維基本形成,初步具備自主學習的動機和能力。但是與大學生相比,高中生透過現象把握事物本質的能力,歸納和演繹的思維能力等還不夠強。因此筆者計劃采用問題鏈驅動本課教學,引導學生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四、教學實施——發(fā)揮學科大概念引領作用,設置問題鏈驅動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必須堅持“八個相統一”,這為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鞍藗€相統一”中的第一條就是“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在增強理論的說服力上下功夫。馬克思說:“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彼枷胝握n要想“以理服人”,就要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講清楚,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講清楚,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清楚。本課教學須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把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使學生在透徹的學理分析中明智、增信,從而真正落實好“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這一目標。
十六七歲的高中生,在網絡時代下,面對撲面而來的各種思潮,既感到新奇又有疑惑,如果教師在課堂中采取生搬硬套的教學模式,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為適應高中生的年齡特點,本課挖掘學科大概念下知識間的聯系,堅持學哲學、用哲學,運用矛盾分析法來認識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設置層層遞進的問題鏈,由已知推出未知,用新知鞏固舊知,并引入學生關注的熱點事件,用事實來說話。教學實施過程如下:
(一)課前準備
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按照時間線搜集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最后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每一次飛躍中,具有典型性的歷史事件,并思考背后的原因。教師歸類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課上探究,激趣質疑
1.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在激發(fā)學生情感的基礎上,播放新聞視頻《戰(zhàn)疫情·多地防疫物資支援武漢》,使學生通過觀看視頻直觀體會物質資料對武漢抗疫成功的重要性,從而理解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學生思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包括哪些?它們是怎樣影響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的呢?
2.學哲學,用哲學
運用矛盾分析法來探究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并以此設置問題鏈驅動教學:
問題一: 矛盾具有普遍性,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以封建主義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為例進行探析。
學生探究: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課前布置的任務。
回歸教材:學生在探究后更好地理解了馬克思所說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的社會”,認識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之一。
問題二: 矛盾就是對立統一,包含兩個方面。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作為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是如何實現既對立又統一的呢?
學生探究: 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提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你能解釋這一政策的依據嗎?
回歸教材: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其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
難點突破: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及生產力的影響。
結合時政熱點“2020年5月28日下午,新中國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誕生”,思考以下問題:
(1)《民法典》屬于經濟基礎還是上層建筑的范疇?
(2)《民法典》的出臺是為了服務某個群體的需要嗎?
(3)《民法典》是否促進了生產力的發(fā)展?
(4)對比袁世凱復辟和《民法典》的通過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結論: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能促進生產力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反之則阻礙生產力發(fā)展。
問題三: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階級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各有什么特點?分別應該采取何種方式來解決呢?
回歸教材: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自我發(fā)展來解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及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前進動力與方法路徑。
播放視頻《回望深圳40年:奇跡開始的地方》,引導學生理解改革的性質、地位、作用。
問題四: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那么通過矛盾的不斷解決,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和過程分別是什么樣的?
回歸教材:社會發(fā)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fā)展的過程是曲折的。
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
播放視頻《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引導學生進一步理解馬克思提出的“兩個必然”和“兩個絕不會“,堅定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信念。
(三)課后探究,知行合一
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充分利用學校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通過自身的行為示范,結合時政熱點,實現積極的價值引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強學生的參與感、體驗感和獲得感。在本節(jié)課教學后,筆者布置了如下課后探究作業(yè):
圖1展示的是老師在建黨百年活動中贏得的船票,請同學們掃描船票上的二維碼,通過答題贏取屬于自己的船票,并結合本節(jié)課所學內容了解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過的崢嶸歲月。
通過講授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實踐觀和價值觀。
五、教學評價,多元互動
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評價,應關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行為表現,一般采用“求同”取向與“求異”取向相結合的驗證思路,并鼓勵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詳情見表2)。這是一種有統一標準、無標準答案的評價。不同主體從不同的視角出發(fā),既評價形成基本觀點的過程,又評價教學效果。
總之,新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行大中小學一體化教學本身就是基于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身心成長特點及學科課程教育教學規(guī)律的科學把握,是思想政治課擔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的必然要求,是增強思想政治課思想性、理論性和針對性的必由之路。思想政治課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敢于探索、勇于實踐。
(責任編輯 ? ?袁 ?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