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立蓉
2月初,在復旦大學歷史系讀研的女兒放假回家了。假期里,她依舊保持著早起的習慣。6:00,我聽見我們臥室的門被輕輕扣上的聲音,門的縫隙透出一束光,這是女兒打開了廚房的燈。接著,有水流的聲音,我知道,她在給我們做早餐。我又聽見了她輕輕朗讀德語的聲音,她已經開始了一天的晨讀。利用點滴時間朗讀背誦,這是她讀小學時就養(yǎng)成的習慣。上了大學,除了繁重的功課,還有各種社會活動,時間更為寶貴,必須見縫插針。
7:00,她戴上帽子圍巾,背上書包,整裝待發(fā)。她要去第二歷史檔案館查資料,為她的畢業(yè)論文做準備。臨走,她來和我們說再見,告訴我們粥已熬好,正在保溫中。我說外面零下4℃,要不要我們開車送。她說,不用了,她準備步行去,正好鍛煉身體。為了節(jié)約時間,也為了保證思考的連續(xù)性,她中午不回來吃飯,在附近的便利店買份快餐就解決了。我有點心疼,囑咐她,路上有霜凍,小心點,眼睛看得累了,就早點回來。她說,外地同學來南京查資料,還得住賓館,自己能夠回家,在行走中鍛煉身體,一路欣賞風景,一點不覺得辛苦。
從小到大,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中的困苦,她都能勇敢面對,苦中尋樂。
讀四年級那年,我和女兒千里迢迢,從家鄉(xiāng)南通到河南探親。先生工作的地方沒有空調,沒有電腦,電視的信號也是斷斷續(xù)續(xù)。外面暴雨如注,室內也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但是那兒有個圖書館,她便找到了樂趣;初二暑假,全家去上海旅游,40℃的高溫里行走在復旦校園,汗如雨下,女兒卻歡喜不已,深深震撼于百年名校濃厚的學術氣息。當時購得一枚銅制紀念章,上面刻有“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十年后,她戴上這枚熠熠生輝的紀念章,終于踏進了復旦校園;初三寒假,去泰山游玩,在冬日的余暉中,徒步登上玉皇頂,山頂之上,誦讀姚鼐的《登泰山記》、杜甫的《望岳》;高二暑假,遠赴南開參加夏令營,遭遇北方罕見的狂風暴雨,這沒有阻擋她去聆聽一場講座的熱情;大二暑假,參加學校組織的德國游學活動,下了飛機,把行李送到賓館,沒有休息片刻,和同學們步行數(shù)公里,去參觀柏林的歷史和自然博物館……
女兒能吃苦、肯吃苦,這讓我的一位同事羨慕不已。同事的孩子今年讀五年級,每晚在書桌前做作業(yè),用同事的話來說,就好像是讓他服苦役。做作業(yè)時,一遇到不會的題目,就吵著難、老師沒教過。夫妻倆齊上陣,說得唇干口燥,幫孩子逐條解決;帶他出去鍛煉,跳繩跳了不到100個,又連連喊累。早上,她忙得像打仗,幫孩子擠好牙膏,擺好早餐,趁著孩子吃早餐的時間,幫他穿襪穿鞋。她發(fā)愁,如今“雙減”,沒有補習班可上,孩子的成績本來就岌岌可危,現(xiàn)在更要掉到底了。
我對她說:“其實孩子上不上補習班不是關鍵,問題的關鍵是他缺少吃苦的精神,沒有發(fā)現(xiàn)學習的樂趣。有這樣一種懈怠的情緒,即使上再多的補習班,也只是精神安慰,并沒有實際的效果。上次我到你家去,室外寒風凜冽,你們家開著地暖,溫度足有26℃以上,孩子穿著軟和的睡衣,坐在整潔明亮的書桌前,學習條件可謂精良,但是看上去,他眼神游離,根本沒有專注于課本。布衣暖菜根香,讀書滋味長。你不妨給他講講那些名人小時候的讀書故事,在艱苦的學習環(huán)境下,如何發(fā)奮努力,比如讀一讀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
同事聽了,若有所思,她說決定把家里的地暖關一段時間,讓孩子感受一下“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的學習環(huán)境。我說,這樣做可以的,先讓孩子從身體上學會吃苦,但更要培養(yǎng)內在的吃苦精神,這才是重點。
我家附近有所小學,每天下午放學,一看到孩子奔過來,爺爺奶奶們不約而同地取下孩子的小書包,自己背上。孩子和小伙伴們在前面歡奔,爺爺奶奶們背著書包,大呼小叫地跟在后面。這樣的場景,在學校門口每天上演,大人們、孩子們,似乎習以為常。而我記得,女兒讀小學時,有一段時間,我工作忙,下午放學,外婆來接她。她從來不會讓外婆替自己拿書包,反而會主動幫外婆提袋子,手緊緊拉著外婆,眼睛盯著馬路左右兩側,囑咐外婆小心過馬路。
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折騰,在苦中尋得快樂,知道感恩。在求學階段,能夠戰(zhàn)勝功課的困難;踏入社會后,他們會明白,吃苦耐勞才是立身之本,才會勇敢迎接生活中的風風雨雨,實現(xiàn)自身的人生價值。
編輯?王淑娟?623358414@qq.comF14D16B5-DEAC-41D5-B4C9-639970E6FC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