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筌
作者父親
因為網上一則視頻,我想起了父親。
我的父親20世紀20年代初生于皖西毗鄰河南的小城鎮(zhèn),祖父經營著傳承自祖上的店鋪,主營茶麻生意。父親兄弟姐妹七人,只出了他一個大學生——在那個年代以那樣的經濟條件,要供養(yǎng)一個大學生并不輕松。
父親的小學和中學是在家鄉(xiāng)讀的。他的小學老師中有一位著名的文化人——后來成為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土文學代表作家、文史學者和著名書法家的臺靜農先生。臺靜農深得魯迅先生賞識,是“未名社”的骨干成員,也是魯迅先生編選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入選作品最多的三位作家之一??箲?zhàn)期間,父親以流亡學生的身份只身赴陪都的大學先修班求學,得到了這位時任重慶白沙女子師范學院中文系主任的同鄉(xiāng)恩師的多方關照。父親畢生崇仰魯迅先生,很大程度上是受臺靜農先生影響??上?946年后臺靜農先生遠赴臺灣任職任教,這一對師生再無緣重逢。
抗戰(zhàn)勝利后,父親考上了北平朝陽大學法學院。在這里,父親完成了他的最高學歷學業(yè),直到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
大約由于接受的是舊法學教育,父親和他的大多數同學似乎都未能進入新中國的專政機關——司法體系。憑著“愛看書”“什么書都看”的積累,加上抗戰(zhàn)時期在大別山區(qū)安徽省立第一臨時中學打下的扎實的國文底子,父親成了一位語文教師,擁有了一批“粉絲”學生。
盡管一貫謹小慎微,但父親還是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后上升為歷史反革命,被投入牢獄;刑滿留場就業(yè),后又清理回街道交由革命群眾監(jiān)督改造。錐心蒙冤二十年,何以解憂?唯有讀書。本來文革初起,大量的公私圖書皆被判為“封資修”而幾乎被燒光、搶光或封存了,故而千金固不易得,一書亦難求。好在其后群眾性的學習運動此起彼伏、鋪天蓋地:忽而讀這,忽而讀那;忽而評這,忽而評那;忽而批這,忽而批那。要讀、要評、要批就得印出來,成為學習材料。于是,父親與時俱進地讀了——其實大部分是重讀——《魯迅雜文選》《紅樓夢》《水滸傳》《論語》《孟子》《韓非子》《商君書》等書。溫故知新,父親那些年的所讀不知不覺中喚起了他早年的原典閱讀感受與閱讀積累,也在磨礪著他的語言文字感知與鑒別能力:這大約是一個語文教師十分重要的職業(yè)素養(yǎng)與專業(yè)品質。所以,他一旦走出二十年煉獄,改正、平反、復出后,又成為多所學校爭相延攬的對象。有段時間,簡陋的家中一天要接待好幾位禮賢下士的校長。
父親最后選定的學校,一是取其離家近,二是他的一位當年的“粉絲”學生在此校做語文教師兼總務處長。
父親晚年的生活平淡而平靜。他很喜歡一副對聯(lián):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教學之余他最大的樂趣依然是讀書,除此之外還有由于視力退化衍生出的“閱讀手段”——聽廣播。平淡與平靜之中偶爾也有些小波瀾。有次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報道,播音員把“風馳電掣”的“掣”讀成了“制”。為此,父親給中央臺寫了一封短信。沒想到一周后收到了中央臺新聞部播音組負責人言辭懇切的親筆復信,向父親致謝并致歉,稱已向當班播音員通報并將父親的信抄錄后貼在播音組墻報欄中供全體播音員學習。那份尊重與溫情,著實讓父親感喟了好多時日。
還有一次波瀾是我為他糾正讀音:他把“鱗次櫛比”的“櫛”讀為“節(jié)”了。他非常高興,連聲夸贊我“到底是學中文的”——其實從小到大,他這位非中文出身的語文教師為我們兄弟姐妹糾正的錯別字不計其數。識字讀半邊,本是國人的“常見病”,他的同事、廣播電臺的播音員、我們兄弟姐妹乃至他自己,全都概莫能免,然而他對于“病毒”卻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應激反應”。由此想到中國古代的一個校書的專用詞匯“校讎”——“讎”是“仇”的異體字,意謂要將錯別字像仇敵一樣揪出來。從父親的認真執(zhí)著,從他的感喟和夸贊中,我讀到了一個生長于現(xiàn)代文化教育中的知識分子對于這一古老文化傳統(tǒng)的守望與傳承,以及對于同樣古老的漢語言文字的敬畏與虔誠。
“文革”結束后曾興起過一陣小小的“回歸潮”,就是那些被迫改行、學非所用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回歸自己的對口專業(yè)工作。父親從未動過這樣的念頭,只是在他退休后,曾被邀去他所在的民主黨派創(chuàng)辦的“法律咨詢服務部”服務。他在那里代人起草了幾份訴狀,但始終提不起興致,草草收場——這大約是他一生中唯一從事過的“專業(yè)對口”工作。
由于通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我多年未給父親寫信。而最后寫給他的文字竟是壽聯(lián)——可惜是別人的。大約十多年前,某次回老家看望,順便聊起他一直很感興趣的對聯(lián)。我說到了我的老師吳小如先生,為祝賀他的同事、也是我的老師林庚先生九十五壽辰擬寫的一副壽聯(lián):“手拋造物陶甄外,春在先生杖履中”。父親很喜歡,連聲夸贊壽聯(lián)寫得雅致、灑脫而軒昂。接著,他說在報刊上看到馮友蘭先生賀老友金岳霖先生八十八壽辰的壽聯(lián):“何止于米;相期以茶”,也很喜歡。后來又談到了“米壽”的由來以及中國的一些傳統(tǒng)壽稱。
我隨后又補充了一些我看到的資料,告訴他這壽聯(lián)其實還有另一個版本。上聯(lián)是“道超青牛,論高白馬”,下聯(lián)才是廣為傳頌的“何止于米,相期以茶”。這一聯(lián)似乎更貼合馮、金兩位大賢的身份志趣。且兩位大賢同庚,馮友蘭先生在這副賀金岳霖先生米壽的壽聯(lián)之外,還擬寫過一副自壽聯(lián):“米壽已成,期頤在望;胸懷四化,意寄三松”。可能是由于下聯(lián)中有些字句容易被解讀(也許是誤讀)為應景文字,故傳布不廣。
父親聽得津津有味,囑我寫下來。恍然記起當年正是父親的“米壽之年”——只是由于長期的政治“原罪”陰影,父親在世之日從未給他,也未給其他任何家庭成員做過壽。半日的古代文化浸潤竟使我生出一些慕古的情愫——打算用對聯(lián)的格式,用繁體字直書那幾副聯(lián)語,算作心照不宣的祝壽詞。記得寫到胸懷的“懷”字還思忖了一會兒,畢竟大雅久不作,生疏了。最后還是借助字典才寫對了這個“懷(懷)”字。他舉起信紙貼近眼前晃了晃,又鄭重地折好收起來了。
也不知父親看清了沒有。他的白內障幾乎覆蓋了眼球,只有微弱的光感?,F(xiàn)在想來,當時應當把字寫得更大、更工整一些。
父親安然度過了米壽。兩年后悄然遠行,到另一個世界讀書去了。
相期以茶。這實在是人生的大愿。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曹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