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菲,王 迪
(1.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2. 吉林建筑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
極端氣溫在氣候變暖的影響下頻繁發(fā)生,不僅形成自然災害,還對人們的生命安全帶來威脅。尤其是風雪災害,嚴重干擾人們正常生活。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冬季的旅游項目均以滑雪為主,如果一旦出現(xiàn)冰雪災害,旅游區(qū)內的建筑會受到不利影響,甚至出現(xiàn)坍塌事故,無法保證游客絕對安全。雖然在景區(qū)民宿內設置專門清理積雪的設備,但如果遇到極端天氣,也無法保證建筑的絕對安全。由于景區(qū)內的建筑形狀多種多樣,因此在內部與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下導致積雪分布不均,使雪負荷對建筑結構的破壞力更加顯著,所以分析冰雪堆積對建筑承壓的影響尤為關鍵。
趙杰[1]等人分析了平屋蓋雪密度分布情況,利用雪特性分析儀獲取屋面風速與雪密度數(shù)據(jù),綜合考慮雪厚度、密度等因素對雪密度的影響規(guī)律;并將實測數(shù)據(jù)和國外的屋面密度公式的計算值做比較,得出雪密度與降雪時間為連續(xù)性分布,為分析建筑承壓性提供參考。章博睿[2]等人研究了采暖建筑的雪負荷實測方法,構建一個裝配式可變屋頂熱阻與室內采暖建筑實測模型;分析屋面自然降雪的密度值和融雪期,結果表明雪負荷變化呈現(xiàn)出“三段式”形式。
上述均以雪密度為研究重點,而冰雪堆積對建筑承壓的影響因子較多。本文將從雪密度、雪壓、建筑采暖、屋面材料等多方面分析冰雪堆積下建筑的承壓性能。在仿真中,分別研究不同結構建筑的冰雪堆積情況,可以為積雪的及時清理,以及后續(xù)建筑施工提供參考意見,具有一定的工程實用價值。
在長期冰雪堆積的情況下,建筑土體會出現(xiàn)凍脹現(xiàn)象[3],再加上冰雪融化沉陷,對于荷載較小的房屋建筑來講,受到地基土凍脹作用,導致建筑產生變形。常見的變形分為下述幾種:
1)傾斜裂縫
在出現(xiàn)凍脹情況時,因建筑受凍不均,墻體四角受到的凍脹影響高于其它部分,在不均勻力作用下,墻體會出現(xiàn)彎曲,容易產生傾斜裂縫。這種裂縫通常會發(fā)生在后墻與側墻的銜接縫處,門窗各角落部分也會受到影響。
在冰雪消融階段,地基土水分增多,加上墻角產生的應力重疊[4]作用,墻體四角會出現(xiàn)塌陷,且中部上拱,裂縫發(fā)生區(qū)域與凍脹階段相同。
2)水平裂縫
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內外兩側存在較大溫差,北方冬季室內都具備取暖措施,墻體內外溫度相差較大,使凍脹程度出現(xiàn)明顯差異。因此會產生較大的切向凍脹力,并且外墻的凍脹力要遠遠高于內墻。在該力作用下,形成偏心彎矩,擴大內墻閉口,出現(xiàn)水平裂縫。
3)垂直裂縫
因凍脹與消融不均導致墻體轉角部位生成剪力[5],在此作用下形成垂直裂縫。
建筑承壓包括整體與局部兩種,其中局部承壓產生的風險更大,是指在建筑某一部分的表面受到較大壓力。其主要特征是承壓面積小,但受到的壓力較大,容易出現(xiàn)表面破裂。
如果A代表建筑整體表面積,Al表示局部承壓表面積,結合A/Al的計算值不同,將承壓風險劃分成:
1)若A/Al<9,造成的風險是混凝土產生裂縫后建筑再受到損傷,此種風險的形成是因為局部承壓面積和整體面積差距較小,因此當局部承壓超出最大值時,混凝土會生成縱向壓力,損傷現(xiàn)象就會出現(xiàn)在內部,如果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危害性較大。圖1為先裂縫再損傷時的承壓風險示意圖。
圖1 先裂縫再損傷時的承壓風險
2)若A/Al≥9,此時風險為混凝土和建筑體同時出現(xiàn)損傷,此種風險具有一定的突發(fā)性,破壞速度快,必須對承載力作出嚴格控制。圖2為裂縫與損傷同時發(fā)生的承壓風險示意圖。
圖2 裂縫與損傷同時發(fā)生的承壓風險
雪壓因子[6]的表達式如下
KE≤R
(1)
式中,K代表承載力安全系數(shù),因該數(shù)值的位置在作用效應之前,也屬于作用效應系數(shù),其取值范圍是[1.4~1.55]。E表示構件內力,例如彎矩值等,也是效應代表值。R是表示承載力的特性值,即為承載力標準數(shù)值。
在具有采暖條件的建筑中,室內產生的熱量會導致雪荷載降低。經統(tǒng)計得出,室內溫度始終保持在零攝氏度以下的建筑雪負荷通常高于采暖建筑。
由于建筑取暖促進屋面融雪速度加快,對屋頂傾斜系數(shù)Cs和熱力系數(shù)Ct做耦合處理[7]。結合屋面特征,分成光滑屋面和一般光滑屋面。通常情況下,有采暖建筑的積雪融化時間更短。此外,光滑屋面與一般屋面相比,積雪外排會更加容易。
為準確得出采暖因子對系數(shù)Cs產生的影響,視熱力系數(shù)Ct為連續(xù)自變量,組成Cs有關屋面傾斜角α與Ct的數(shù)量場函數(shù)Cs(α,Ct),針對光滑排水屋面有
(2)
(3)
屋面材料在積雪滑落和熱阻值獲取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結合相關規(guī)范,將材料系數(shù)[8]Cm用于屋面雪負荷系數(shù)μb的計算過程中。為量化系數(shù)Cm對該值的影響,令Cm為一個自變量,建立μb有關傾斜角α、Cm之間的數(shù)量場函數(shù)[9]μb(α,Cm),表達式如下
(4)
1)建筑承壓模型
建筑物某部分承載的壓力可通過下述公式表示
(5)
式中,W為該部分承受的靜態(tài)壓力,v是彈性形變量[10],R′代表建筑物臨界半徑,t′描述建筑物厚度,α則代表壓力角度。
此部分抗壓性可表示為如下形式
(6)
式中相關參數(shù)計算公式如下:
(7)
Ls=2Rcosα
(8)
(9)
式中,Ls代表建筑截面面積大小,m代表承壓區(qū)域。
通過下述公式即可獲取該建筑物承壓的最大極值:
(10)
如果超出式(10)計算得出的最大承壓值,建筑物發(fā)生危險的可能性會增大。
2)整體彈性形變量
在上述最大承壓值的約束下,可計算出建筑物彈性形變量。如果某建筑上存在m個承壓區(qū)域,通過下述公式可以計算出整體的形變量
yi∈{0,1},i∈(1,m)
(11)
式中,i代表建筑物的第i個承壓點,Li描述i點處的截面積,vi則是i點處建筑材料的形變量,yi描述0-1的決策變量,其中0和1分別表示混凝土、鋼筋材料,c是建筑物整體所受負載。
建筑物質量取決于多個方面,本文將混凝土、鋼筋強度以及承重墻面積作為主要影響因素。為計算方便,只選擇對承壓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參數(shù)當作變量,將其它因素作為常量。因建筑物在壓力作用下容易發(fā)生形變,如果超出自身最大形變量,則會發(fā)生坍塌事故。所以,將建筑物面積、形變量等當作設計變量。
3)相關約束條件
建筑物在不同受力階段表現(xiàn)出的特征不同,所以為確保建筑物安全,設定承壓范圍內混凝土與鋼筋表現(xiàn)出的應力約束條件:
針對該區(qū)域內使用的混凝土未裂開區(qū)域表示為
σkc+σpt≤0.5fck
(12)
式中,σkc代表混凝土壓應力,可通過下述公式計算
(13)
式中,Mk代表彎矩值。σpt描述建筑物的拉應力[11],計算公式如下
(14)
鋼筋拉應力最大值:針對建筑物使用的鋼筋,未裂開部分表示為
σpe+σp≤0.65fpk
(15)
式中,σpe代表此區(qū)域鋼筋的預應力。
σp是鋼筋生成的拉應力,其表達式如下
σp=αEPσk
(16)
式中
(17)
式中,en代表鋼筋圓心和承壓區(qū)域截面距離,e0為鋼筋圓心與換軸之間的距離。αEP是鋼筋、混凝土之間的彈性模量比。
仿真中將吉林松花湖滑雪場作為分析對象,該滑雪場位于吉林市豐滿開發(fā)區(qū),山高935m,最多可接納兩千名滑雪游客。此地區(qū)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山林眾多,污染較小,冬季雪量大,雪期時間長,每年平均雪期為5個月。
在研究不同自然條件下冰雪堆積對建筑承壓影響的過程中,需借助雪密度這一概念?,F(xiàn)有的雪密度測量方法較多,本次實驗選擇稱重法完成密度測量。假設被測量的樣本雪塊分布均勻,通過溫度計與濕度計獲取氣溫與濕度,再使用電子秤量取雪塊質量,利用下述公式即可計算出雪密度:
(18)
公式中,ρ表示雪密度,M′為積雪質量,a與b均代表積雪樣本邊長,h描述雪厚度。
選取同一個測試地點,在不同溫度與濕度下分析積雪堆積情況,雪密度測量值分別如圖3和4所示。
圖3 不同溫度下的雪密度變化曲線
由圖3中的雪密度變化曲線可知,無論雪厚度是6cm還是9cm,雪密度都會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且上升速度較快。因此,溫度升高,雪密度增加,但是此時雪的總體積會減少,雪壓降低,建筑承載的負荷也隨著減少。
圖4 不同濕度下的雪密度變化曲線
由圖4能夠看出,隨著濕度的不斷增加,雪密度隨之增大。主要因為濕度較大時,雪中的含水率上升,增加雪密度。但雪的總體積減少,壓力降低,因此當濕度較大時,對房屋造成的負荷相對較小。
在該滑雪場中,共存在3種形狀的屋蓋,分別為平屋面、拱形屋面以及高低跨層屋蓋。經過對不同形狀屋面雪厚度的分析,得出冰雪堆積下建筑結構雪荷載分布規(guī)律。
1)平屋面
該地區(qū)的平屋面建筑通常帶兩個女兒墻,平面尺寸約為12m×10m,屋面形狀見圖5。積雪厚度的測量結果如圖6所示。
圖5 平屋面形狀圖
圖6 平屋面積雪厚度測量結果
圖6顯示,平屋面上的積雪分布中間部分較為均勻,靠近女兒墻附近容易產生較多積雪,甚至是中間部分的二倍。因此,女兒墻附近的建筑結構會承載更多雪負荷,如果不對其及時清理,容易導致女兒墻體裂縫,引發(fā)屋面坍塌。
2)拱形屋面
拱形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建筑形式,其實際結構如圖7所示。本文選取的是滑雪場內住宿區(qū)域房屋,跨度為12m,高度為1.2m。
圖7 拱形屋蓋示意圖
圖8 拱形屋面積雪厚度測量結果
由觀測結果得出:拱形最高點處的積雪比相鄰位置積雪要少,且由中間點向兩端逐漸增加,在鄰近邊緣的地方又呈現(xiàn)下降趨勢。因此在最高點兩側的位置受雪負荷較大,此處更容易發(fā)生危險。
3)高低跨屋面
高低跨層屋面為臺階狀,如圖9所示,其中低層面長度為5m,高層面長度為7m。
圖9 高階跨層屋面圖
圖10 高階跨層屋面積雪厚度測量結果
由圖10得出,高低跨屋面在低層且靠近高層區(qū)域容易造成積雪過多,且在低層屋面的積雪分布不均勻,不利于建筑的整體穩(wěn)定;在高層面中,靠近低層面處積雪較大,距離越遠則積雪厚度越小。
本文分析了冰雪堆積下建筑承壓影響因子,仿真中綜合考慮內外部因素影響,在不同溫度與濕度環(huán)境下對建筑積雪深度進行測量,同時探究三種屋面的積雪厚度,確定冰雪堆積隨溫度與濕度變化的趨勢,也明確各類屋面的承壓薄弱點。為滑雪場建筑積雪的及時清理提供指導意見,避免冰雪堆積過多造成建筑倒塌事故。經過此次研究,提出如下建議:在帶女兒墻的建筑中應盡量降低女兒墻高度;在高低跨屋面中應設置合理的高層部分坡面度,最大程度減少冰雪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