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素有“地上文明大省”之稱,悠久的歷史造就了無數珍貴的建筑遺存,這里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又使它們完整地保存下來。
而在這些珍寶級的建筑中,又數佛教建筑的遺存最為璀璨。自兩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原,便在這片土地生根發(fā)芽,而山西這個地方也留下了這門宗教不斷成長的“佛系”痕跡。
山西省博物館:寶藏深藏
在山西省博物院中,有專門的主題展廳“佛風遺韻”來呈現山西眾多與佛教有關的出土文物或石窟佛造像,其中很多來自云岡石窟和天龍山石窟。但山西古代的佛教雕塑作品除了來自享譽中外的兩座石窟,還有很多隱藏于鄉(xiāng)間古剎,且有些保留得更加完整,博物館對這些文物亦有收藏。
隨著佛教在山西的發(fā)展變化,佛造像的體態(tài)、神情特征,材質及用料都有不同的特點,這些變化印證了佛教與不同文化相結合所產生的變化,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在館藏中細細發(fā)掘。
天龍山石窟:探尋24洞窟
天龍山曾是北齊皇帝高洋之父高歡的避暑宮,山下建有天龍寺。天龍山的石窟分布在山東、西兩峰的懸崖腰部,有東魏、北齊、隋、唐開鑿的一共24個洞窟,保留了從后三國時期到唐代不同時期的佛教石窟規(guī)模及佛造像。
五臺山:盛唐佛山
五臺山成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發(fā)生重大影響其實是從唐代開始的,據《古清涼傳》所述,其間整個五臺山的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余人。由于佛教在此地流傳時間已久,五臺山保留了初唐、盛唐、晚唐的各種規(guī)模建制的佛教建筑,全國留存的4座唐代古木建筑也都在山西,且皆圍繞著五臺山而建。五臺山可謂是中國佛教建筑文化的寶庫。
佛光寺:盛唐大寺的傳說
佛光寺坐落于山西五臺縣的佛光新村,據史料所載,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后來崇尚道教的唐武宗大舉滅佛,佛光寺因此被毀,公元857年唐宣宗李忱繼位,佛光寺才得以被重新修建。而佛光寺憑借其悠久的歷史和保存完整的唐代建筑、雕塑、壁畫、題記,被譽為“亞洲佛光”。
雁門關:千古關隘一朝得名
雁門關作為自古兵家必爭之要地,自東漢起就在軍事之中承擔重要位置。但有“雁門關”之名還是始自唐初。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云岡石窟:百年石窟的痕跡
在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云岡石窟進行過延續(xù)十年之久的大規(guī)模修整。統(tǒng)治者的更替在云岡石窟留下了極其明顯的痕跡,而這座“靈巖大閣”,亦是金朝佛教建筑的范例。
華嚴寺:太陽神之威
華嚴寺之所以朝向和其他的中國寺廟不同,是因為遼代的契丹族崇拜太陽,以東為尊。華嚴寺是國內極少有的坐西朝東的寺廟,而且很多佛像都有胡子,這便是遼代草原民族(契丹)的佛造像的最大特點之一。
應縣木塔:絕世釋迦塔
應縣木塔景區(qū)分為前面的木塔和后面的佛宮寺,先有寺后有廟,屬于遼代佛教建筑的關鍵遺存,亦是中國最高純木釋迦塔,體現了中國木制建筑的精湛工藝。
永祚寺:風格融合的杰作
永祚寺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初名永明寺,萬歷三十六年五臺山高僧妙峰和尚奉敕續(xù)建,易名永祚寺。因此,寺廟是在明朝所建。但在清初,官方又為這座寺廟續(xù)建了山門,完善了禪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規(guī)模的寺院。因此,這座寺廟可謂融合了明朝及清朝的兩種建筑風格。但在戰(zhàn)亂歲月,古寺飽經滄桑,到民國末期,寺廟已滿目瘡痍,卻仍可窺見當時的建筑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