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影子丨白英
樂樓,山西唱戲陜西聽
“水旱碼頭小都會,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磧口,一座黃河岸邊的小鎮(zhèn),流淌著大黃河千百年古老的文明。曾經(jīng)有過歷史上的風華絕代,而今那份珍貴的純樸、自然,卻如同保存完好的建筑一樣,絲毫沒有受到現(xiàn)代文明的沖擊,反倒愈是散發(fā)著誘人的生機。雖然不見了河邊上那車水馬龍的奇景,小鎮(zhèn)卻依然有著一種與世隔絕的靜然,來到這世外桃源,我凝望母親河,按捺不住去尋找那無處不在的黃河舊夢。
驅車越過一座刻著“麒麟橋”字樣的石橋頭,一條寬闊的大河橫亙眼前,陽光下遠遠望去,亂石累累,波光粼粼,只有嘩嘩的流水奔騰向前,川流不息?!按儭笔侵负拥乐杏缮呈逊e生成的淺灘。九曲黃河,蜿蜒而下,一瀉千里,穿行于晉陜峽谷之間,當流經(jīng)臨縣臥虎山前時,匯入支流湫水河,水量驟然增大,四、五百米寬的河道收縮到不足百米,一下子把寬闊平緩的河道推擠成逼仄曲折的兇險湍流,狹窄的河道與十余米的落差使得方才還平靜婉約的黃河水奔騰怒號濁浪滔滔,形成一處險灘,以至于“黃河行船,談磧色變”,壺口是大名鼎鼎的“黃河第一磧”,而這里便是名氣緊隨其后的二磧“大同磧”。這大同磧,讓黃河上游滿載貨物的商船望河興嘆,不得不改為陸路運輸。于是,小鎮(zhèn)便成了貨物中轉的“水旱碼頭小都會”,成為連接南北的主要通道。于是,西北出產(chǎn)的糧油、皮毛、藥材從此處上岸,由騾馬、駱駝運到太原、晉中、京津等商業(yè)發(fā)達地區(qū),回程時,馱回了棉花、綢緞、茶葉、火柴等日用品,再經(jīng)水路運送到西北。成就了明、清至民國200 年間“人煙輻輳,貨物山積,船泊疊岸,駝鈴不絕”的“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磧口古鎮(zhèn)。
據(jù)當?shù)乩先酥v,鼎盛之際的磧口,是一派水上舟船穿梭,岸上商賈如云的景象。當年,380 余家大小商鋪貨棧,擁擠在這3 里多的狹長之地,黃河卵石鋪就的路面上滿是騾馬駱駝踏踩的痕跡,那是一番何等繁華熱鬧的景象,“磧口街上盡是油,三天不馱滿街流”的民諺流傳至今。然而,沒有人能阻擋歷史的進程,自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始,隨著鐵路公路運輸?shù)呐d起,黃河水運被擠出了歷史舞臺。磧口,終于慢慢地翻過了它璀璨的一頁,被長久地遺忘在荒涼貧瘠的黃土溝壑中,枕著黃河的濤聲,追憶似水流年。
磧口全景
層樓迭院
曾經(jīng)繁華的西市街
走進磧口,就如同走進一個編織了千百年的夢,那夢境中寫滿舊時繁華與時代變遷,會讓人恍如穿越時光隧道,將那凡塵俗世的喧囂與煩躁,都留在了身后。這里的故事,是需要用心去感知和品味的,沐浴在那一片暖陽之下,聆聽風的歌唱,我仿佛找到了同它交流的語言。走在磧口鋪滿滄桑的長街小巷,觸摸那斑斑銹跡的木門鐵環(huán),讓我不由自主的融入了歲月的長河之中。
繁花落盡,商賈離散,“九曲黃河第一鎮(zhèn)”的喧鬧已經(jīng)歸于寧靜,并略顯蕭瑟與頹廢。晉商的興盛造就了磧口,同樣晉商衰落后的封閉保存了磧口,不像遍布全國重建仿造的明清一條街,磧口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樸風貌。今天的磧口古鎮(zhèn)是一處密度很大的古建筑群,保留著四百多座大小院落,都是原來的商行或店鋪。走進磧口,步行老街,依然能感受到強烈的商業(yè)氣息。長長的古街、幽深的古巷和鎮(zhèn)上成片的古建筑給人一種回歸歷史的感覺。
古鎮(zhèn)依山勢而建,建筑群沿著黃河和湫水河呈直角形分布,一條長街貫穿全鎮(zhèn),分為西市街、中市街、東市街三段。三條主街和十一條呈陡坡狀的山巷,使各個窯院相互貫通,錯落有致,樓上有樓,層層相疊。緊挨黃河邊的西市街上,大多是一些碼頭和大型糧油貨棧,極大地方便了往來船只裝卸貨物,如今大多改造成賓館、客棧,不失為游人在領略古鎮(zhèn)風情之余,放河燈、聽濤聲的好去處。中市街是一條以服務業(yè)為主的商業(yè)街,設有票號、當局、藥店、百貨鋪等,只可惜50 年前的一場洪水將這條街沖毀了一半,只能憑藉想象去復古當年車水馬龍、人流熙攘的街景了,據(jù)說每當夜幕降臨,滿街都會響起噼里啪啦的算盤聲,那是各家的賬房正在清點一天的收成??可狡鹞莸臇|市街上以大大小小的歇馬驛居多,建筑大多簡陋,但街面比較寬闊,為的就是讓大牲口通行,這里自然成了駝幫、馬隊一次次穿越呂梁溝壑的旱路起點。
磧口老人
走進古鎮(zhèn),可以自由行走每一條街巷,也可以隨手推開任何一扇門扉,真切感受百姓的生活,或者攀談磧口的往事。油店、糧店最具生活氣息,“天聚永”是當年磧口最大的一家油店,門框、窗臺、明柱上到處糊滿了黑疤,細細考究才知道這是搬運油簍的伙計們順手一抹,日積月累而成為見證磧口繁榮的“油化石”。遍布街邊的騾馬大店寬門闊院,看這陣勢容納百十峰駱駝、百十匹騾馬當屬易事,“和順棧”、“三興店”里,細心的主人考慮到駱駝不喜歡趴臥冰涼生硬的石板,就把院子的另一半鋪滿了綿軟的黃土。鏢局總是伴隨著商業(yè)的繁榮應運而生,這些當年的武裝押運機構,院內鏢旗迎風獵獵,刀槍銀光閃閃,一進來就感不寒而栗。當鋪和票號,這些金融機構也不是隨便進入的,“天羅地網(wǎng)”并非傳說,四周屋檐扯滿了鐵絲網(wǎng),網(wǎng)上又掛銅鈴,大門內側的過道上設有活動踏板,打開插銷就會變成陷阱,如果真有竊賊外盜,想必定是有來無回。
磧口古鎮(zhèn)背山面河,前低后高,民居院落大多隨勢而建,腳下是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卻依然平整的石板路,路兩邊是方石砌就的臺基,當?shù)厝朔Q“高圪臺”,高圪臺上便是櫛次鱗比的商鋪。循街道向盡頭望去,商鋪的房檐凸凹有致,各具特色,有的如大鵬展翅,有的似玄梯倒掛,有的像城池墻頭,有的若巨傘蓋頂,可謂是滄桑質樸,古意斐然。就單個店鋪來看,其建筑工藝和構造可能略顯粗糙,不要說和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比,甚至比不上晉中地區(qū)一些普通的民宅,然而,就整個小鎮(zhèn)的建筑風格和排列布局來講,那古樸典雅的韻味,又不能不說是獨特而富有魅力的。
倘佯古鎮(zhèn),要說給人印象最深、最顯眼,當數(shù)一座明顯高出其他建筑的古香古色的院落,這院落的大門是榫卯連接的木結構門樓,上方掛著“四和堂”和“磧口客?!钡呐曝?,兩側一邊蹲著一個威武的石獅。歲月的侵蝕讓門樓的立柱露出了木頭的本色,只是隱約可以看到灰紅的油漆,讓人想象它曾經(jīng)的富麗堂皇。而黑底金字的楹聯(lián)更是格外醒目:“磧化祥云客無俗士清風爽,口凝瑞氣棧有雅情古韻承?!奔毤毚@楹聯(lián),對仗工整,平仄相調,既贊美了磧口風光,又褒獎了自己的客棧,雖說對客商多少有些奉承之意,但奉承的雅,想必客商看后內心還是蠻舒坦的,店家的精明也可由此略見一斑。
柳編手工藝人
走進大門,一個寬敞的四合院映入眼簾。院子的房屋依山而建,分上下兩層,底下是窯洞式建筑,上面則是中式花格木門窗的排樓。青石砌墻,碧瓦敷頂,高高翹起的房檐隨地勢而高低錯落,一排排新掛上的紅燈籠點綴其間,給這古老的院落增添了不少生機。沿拐角處的臺階拾級而上便是二樓,樓上有一長亭,名曰“聽濤閣”。從這里看黃河,上下游數(shù)十里一覽無余,整個磧口碼頭盡收眼底,可謂占盡了地利。生意人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在這樣的商業(yè)重鎮(zhèn),占據(jù)這樣有利的位置,想必它的主人想不發(fā)也難。
院門口的“四和堂介紹”是這樣記載的:“四和堂”創(chuàng)立于清道光初年,距今一百八十余年,其前身可追溯到乾隆年間甚至更早。初始是兩家字號,后易于一曹姓商人,因為四份銀股購得,故名“四和堂”?!八暮吞谩币劳袑挸ǖ耐ピ汉蛶旆拷?jīng)營麻油,久盛不衰,鼎盛時期曾是“窗泊百舟、門走千駝”。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八路軍在此開辦了“新華商行”,解放后,“四和堂”演變成磧口糧店,直至今日成為接待游客的“磧口客?!薄c筱蠖倌?,“四和堂”隨著歷史的變遷,先后幾易其主,在起起落落中見證著磧口古鎮(zhèn)的榮辱興衰。高墻碧瓦的客棧紅燈依舊,陳跡斑駁的碼頭已物是人非,那曾經(jīng)的商賈早已淹沒于歷史的長河,而這依山面河的院落卻讓人睹物思人,追憶那往昔的繁華和不朽的商魂。
在磧口,最搶眼的建筑當黑龍廟莫屬。走過小鎮(zhèn)的繁華地段,我來到黑龍廟的下方,仰視黑龍廟,有一種“疊于石崖之險,凌于青云之高”的視覺沖擊。黑龍廟坐東北向西南,依山面水,疊立于湫水河與黃河交匯東北角的臥虎山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朝向,使它的基座與自然環(huán)境巧妙地融為一體?!澳銈兛催@圪臺像甚哩?”廟前擺小攤的老伯指著廟宇的基座,神秘地眨著眼睛讓我猜。我左看右看不明就里,老伯邊比劃邊笑著說:“像不像個元寶?”經(jīng)提醒,順著他指的角度向上看去,黑龍廟真有點像是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元寶上似的?!斑@黑龍廟可是真靈驗哩,當年是商號們集資所建,為的就是祈求風調雨順,行船平安,商貿繁榮。據(jù)說明代時廟規(guī)模很小,到雍正年間增建戲臺,乾隆年又增建鐘鼓二樓和東西耳殿,才使黑龍廟規(guī)制完整!”聽得出,他語氣中頗有幾分自豪感。
黑龍廟的山門由三道拱門組成。每道拱門上方都鑲嵌著一塊黑底紅字的石刻,中間是“神宮寶界”兩邊分別是“流霞”和“拱秀”,灑脫的行書字體,如行云流水飄逸于斗拱畫梁之下,醒目宜人。目光下移,拱門之間有兩幅石刻楹聯(lián),中間是:“物阜民熙小都會,河聲岳色大文章”,兩邊是:“山河礪帶人文聚,風雨祥甘物氣和”。楹聯(lián)編的好,字寫的更漂亮,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了小鎮(zhèn)天人合一的富庶景象,也為這廟宇增添了濃濃的人文色彩,更折射出了這商埠重鎮(zhèn)深厚的文化底韻。
山門前是八根紅漆大柱支撐的門庭,門庭上方是一座歇山頂?shù)拈T樓,屋脊由琉璃瓦剪邊,兩端各有一個像龍頭一樣突起的造型伸向天空。尖而陡的“人”字形屋頂從屋脊向兩邊抹下來,然后四個角折疊回來,如鳥翼般高高翹起。屋頂下是一個倒座的樂樓,但見前后建筑連為一體,三層屋頂上下相疊,飛檐斗拱,雕梁畫棟,建筑結構奇特精巧,不愧是臨縣古建筑之首!再加上左右兩個小巧玲瓏的鐘鼓樓相呼應,整個廟宇顯得錯落有致。是設計者的獨具匠心,還是觀賞者的獨具慧眼?無論如何也算是不負這商賈之地的奇思妙想吧!
穿過山門,進入廟宇院內,這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廟院,正殿面闊三間硬山頂,彩繪艷麗的斗拱梁枋下,一幅楹聯(lián)掛于正中的兩根紅漆立柱間:“四時雨露滋千里,五谷莼養(yǎng)樂萬家”,表達了人們祈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憧憬,正殿供奉的是黑龍大王,左右兩個耳殿分別供奉河伯、財神。與其他寺廟不同,黑龍廟東西兩側還有供人休息、看戲的廊房和看臺,就象現(xiàn)在劇院里的包廂,讓整個廟宇減少了幾分森嚴和神秘,增添了不少隨意和輕松。正殿對面就是倒座山門的樂樓,廟里的值守人告訴我們,“這樂樓的音響效果非常奇特,不用擴音設備,萬人看戲,聲音清脆,在黃河對岸也能聽到,故有‘山西唱戲陜西聽’之說?!蔽已貍让娴呐_階走上戲臺,來了一個發(fā)聲練習,果然,聲音似空谷回聲,延綿不絕于耳,心中不由對古人的聰明才智贊嘆不已。
帶著對古人的欽佩之情,我走出了黑龍廟。門樓下,倚廟廊俯而環(huán)視,但見黃河滔滔橫慣南北,湫水潺潺自東向西。遠望大同磧波光粼粼,近觀磧口鎮(zhèn)古樸滄桑。山、水、磧、鎮(zhèn)、廟在河流巍谷間遙相呼應,形成一幅秀麗壯美的山水畫卷。山因水而秀,水因磧而險,鎮(zhèn)因磧而生,廟因鎮(zhèn)而興。忽然,我仿佛悟到了這畫卷的真諦,并強烈的感受到一種超然物外的寧靜和回歸自然的灑脫。是啊,在這彈丸之地,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和諧關系彰顯的是如此淋漓盡致,以至于我們可以從古人順應自然的境界中尋找到那份失落的質樸,而讓人類與生俱來的真本狀態(tài)得到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