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蓮
摘要:語感,是直接、迅速感悟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課標的素質教育實行下,語文學科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語言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語感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對語言文字分析、理解、體會、吸收全過程的高度濃縮,它的形成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發(fā)揮中關鍵的作用,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師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是教學的重中之重。本文將借助反復的朗讀與背誦,來詳細闡述教師對學生積累語言、形成語感的指導做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背誦;語言語感
引言:
新課改下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具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要在積累、感悟、運用中,提高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這間接的印證了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所說的“文字語言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語言的積累、語感的形成對于剛剛開始學習漢語語言的小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對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去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為以后的語言學習奠定良好的語感基礎。
一、依托反復朗讀,積累語言、領悟語感
朗讀作為小學語文語言教學中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之一,能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是因為朗讀它通過聲音把課本中單調、枯燥的文字變得更加的飽滿,文章的立體感也得到了加強,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直觀的體驗到語言的魅力,感受到濃厚的情感,還能幫助學生在充分的朗讀中讀出滋味、讀出語感。因而,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導學生積累語言、領悟語感的過程中,可以依托朗讀的多種形式,引導學生融入優(yōu)美語言之中,與語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一)“讀”語感——范讀
朗讀最初的方法是范讀,即由教師給學生示范朗讀課文,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章大多語言生動優(yōu)美、情感豐富飽滿,非常適合小學生積累語言語感,比如《花鐘》一文中的“鮮花朵朵,爭奇斗艷,芬芳迷人?!瓲颗;ù灯鹆俗仙男±?艷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睡蓮從夢中醒來;萬壽菊欣然怒放;煙草花在暮色中蘇醒……”,這樣優(yōu)美的語句在教師有感悟的的范讀下,一方面能讓學生正確的表達出語句所帶有的語調和所應有的情感,另一方面能幫助學生積累好詞好句,讀出自我的語感。
(二)“練”語感——單讀
語感的形成也是要經過一個訓練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中曾要求學生誦讀詩文,以此來積累、體驗、培養(yǎng)語感,對此,教師對學生的語感訓練,可以借助必背的古詩文朗讀來完成。例如,在學習古詩三首,杜甫的《絕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鏡》、曾幾的《三衢道中》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分配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大聲朗讀,要求達到字字響亮、朗朗上口的程度,在這個過程中,一遍遍的反復朗讀能讓學生的訓練達到效果,能幫助學生獲得感知語言的技法。
(三)“悟”語感——輪讀
當學生對“語感”這一抽象事物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后,教師就可以采取學生一個接一個的輪讀方式,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的去分析、理解、領悟語感。例如,在《自相矛盾》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分組情境式的輪讀方法來展現(xiàn),即把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一人為矛,一人為盾,來對話闡述文章的大意,并且教師要求兩人在朗讀后分別說一說生活中是否有類似的事情,學生在貼近生活的事例下,能流暢地梳理文章的語義,敏銳地察覺文章的主題,發(fā)現(xiàn)文章中所蘊含的語感,從而能從文章整體上領悟語感的意境和內涵。
(四)“生”語感——引讀
引讀,又稱邏輯引讀,是一種新型朗讀方式,這種方法是指師生雙方根據(jù)課文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邏輯關系,加進適當?shù)脑~語,必要時教師可穿插適當?shù)奶崾荆寣W生接著讀下去。一篇課文在經過教師的范讀、學生的單讀和輪讀之后,再采用引讀的方式反復朗讀,能夠有效的助力于學生語言認識水平和發(fā)散思維的提高,同時引讀的語言實踐過程,不僅能幫助學生堆砌成科學規(guī)范的語言系統(tǒng),還能讓學生正確把握語感內涵,生成自己的語言感知。
二、借助反復背誦,提升語言、積淀語感
背誦貫穿小學語文的整個教學過程,是學生積累大量語言材料、提升積淀語感、創(chuàng)新發(fā)展思維的重要手段,就如朱作仁先生所說:“背誦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是意義識記”,背誦的過程,就是學生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語感的過程,不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有句俗話說得好,“理解記憶,背的愈熟、領會的愈深”。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語言、積淀語感的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反復背誦帶給學生學習的好處,使學生對語言語感的感知和把握能更加的準確深厚。
(一)圖文結合,串聯(lián)背誦
目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大多都是配有圖片的,教師可以利用小學生的年齡發(fā)展特點以及當堂課的朗讀情況,采取圖文結合的背誦形式,指導學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加深對文章的記憶。例如,在教學《燕子》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采取分段圖文結合法,比如在背誦第一段燕子的外形時,可以給學生展示一幅描述燕子的插畫,在背誦第二段二三月的春日風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欣賞一幅春日風景圖,這樣學生在脫離課文背誦時,腦海自然而然有相應的畫面,能背誦的朗朗上口。
(二)線索追尋,理解背誦
線索追尋是一種另類的背誦方式,它是在學生熟讀文章的基礎上,教師從課文中選擇具有代表性的關鍵字作為線索,讓學生一句一段的追尋,從而來達到幫助學生背誦記憶的目的,其實說到底,就是借助關鍵字給學生提示,讓學生的背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背誦《童年的水墨畫》時,教師可以把《溪邊》、《江上》、《林中》的關鍵字提取出來,比如《溪邊》中的垂柳、鏡子、綠玉、紅蜻蜓、魚兒等,教師在幫助學生理清背誦線索后,學生就可以憑借這些提示快速、準確的背誦下來整篇文章。
(三)角色扮演,趣味背誦
分角色朗讀是小學語文課堂上朗讀的一種普遍形式,這種朗讀的方法不僅能快速的讓學生帶入到文章的內容情境中,讀出語調和感情,還能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背誦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也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這種趣味背誦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背誦效率和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例如,在背誦《荷葉圓圓》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踴躍報名,安排他們分別扮演課文中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魚兒角色,在講臺上進行背誦表演,這樣的趣味背誦既能有效激發(fā)學生背誦的興趣和熱情,又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文章內容,深入體會文章情感。
(四)歸納復述,強化背誦
背誦它是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需要學生不斷的鞏固和強化,對于學生的背誦復習,教師可以采取歸納復述的方法,歸納是把教材內容按照不同的屬性整合在一起,分門別類的記憶和復習,復述是讓學生把所記憶的內容轉化成自己的思想和語言,這兩者的融合不僅能強化學生的背誦記憶,還能促進學生語言理解、語感概括的能力。六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語感已經有一個大概的輪廓,在他們綜合復習的階段,其所背誦的內容多而繁雜,教師采取歸納復述法,既能幫助他們復習的更深、記憶的更牢,還能讓他們的語感得到升華,進一步的形成完整的語言語感框架。
總結
總而言之,語言語感的積累與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它是一項長期且艱難的教育工作,教師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方法不能照以往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來設計,因為語言是千變萬化的,并且教師在指導學生的做法中,不僅要注重采取有趣、新穎的手段,還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引導學生自主通過反復的朗讀背誦探究語感培養(yǎng)訓練的方法上,這樣才能體現(xiàn)朗讀背誦的真諦,使學生在教育學習過程中讓自己的語言語感能力,以及語文綜合核心素養(yǎng)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新春.在朗讀教學中培養(yǎng)語感[J].教育學文摘,2016年9月203期.
[2]李舒怡.如何活用背誦策略促進語言積累[J].中國教師,2020年20期.
[3]段傳艷.指導小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的幾點做法[J].小學時代,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