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姚星娜
(1.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基礎教學部,遼寧 葫蘆島 125105; 2.遼寧工程技術大學 理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為了使直覺模糊集(IFS)更加貼近實際決策問題, Guong[1]提出了Picture模糊集(PFS)概念,定義了隸屬度、中立度、非隸屬度和棄權度。PFS是IFS的一種有效擴展,因此在多屬性決策領域受到了學者們廣泛關注?;赑FS,Son等[2]提出了一種新型模糊推理系統。為了刻畫區(qū)間值PFS間的差異,馬強[3]構造了區(qū)間Picture模糊交叉熵。Son[4]利用PFS研究了圖像模糊聚類問題。Shahzaib等[5]提出了Picture模糊加權幾何聚合算子及廣義形式,并利用這些算子求解多屬性決策問題(MADM)。文獻[6,7]提出了一系列新的Picture模糊聚合算子,討論這些聚合算子的特征并應用到MADM中。
VIKOR是一種基于理想解的折衷排序決策方法,首次由Opricovic[8]提出。通過和TOPSIS法[9]、ELECTRE法[10]以及PROMETHEE法[11]的對比,VIKOR方法具有更大的優(yōu)勢,即決策過程同時兼顧群體效用最大化和個體遺憾最小化,以及決策者的偏好。在理論和應用方面,一些學者對經典的VIKOR方法[8]進行了拓展,尤筱玥等[12]構建了供應商企業(yè)社會責任評估的VIKOR決策模型。范建平等[13]根據參照系數的變動,討論了VIKOR中不同標準對排序結果及最佳妥協解的影響。龔日朝和劉玥[14]提出了概率語言VIKOR多屬性決策方法,避免了聚合算子和TOPSIS法在決策機制上的缺點。Liang等[15]構造了勾股模糊VIKOR決策方法,并研究了網絡銀行網站質量評價問題。Liao和Xu[16]將VIKOR方法應用到猶豫模糊集,研究了猶豫模糊MADM。
距離是多屬性決策方法研究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在Picture模糊環(huán)境下一些距離[1,17]已被提出。Dutta[17]指出在醫(yī)療診斷中,大多數情況下中立度在IFS中未被考慮,而PFS可以有效克服此不足,為此構建了PFS間的一些距離測度,并應用于醫(yī)療診斷。Guong[1]將IFS之間的Hamming距離和Euclidean距離拓展到了PFS上。
然而上述的距離[1,17]依然存在不足:
(1)文獻[1]中距離未考慮棄權度,因此存在信息缺失。雖然文獻[17]的距離考慮了猶豫度的影響,但某些情況下,也無法對備選方案進行排序擇優(yōu)。
(2)兩種距離[1,17]將4個隸屬度都視為同等重要,未能反映決策者的心理偏好。而現實決策中,決策者往往對于贊同、中立、棄權和猶豫4個信息的傾向程度是不一樣的。
(3)由于PFS能夠反映出猶豫程度這個特點。因此,Picture模糊距離的構造也應該具有該特點。而文獻[1,17]中距離是固定的,故本文構建一種含有參數的距離,可以在不同心態(tài)范圍內變化,進而所得到的排序結果也有所改變。
鑒于此,針對現有距離[1,17]的缺點,借鑒IFS距離[18]的思想,本文構建了一種新的含有參數的Picture模糊距離,并將其與VIKOR法結合,提出新的Picture模糊VIKOR決策模型。最后,通過算例分析表明本文所提決策模型的有效性和優(yōu)點。
定義1[1]設Y為一個非空集合,則稱
P={(y,uP(y),ηP(y),vP(y),πP(y))|y∈Y}
(1)
為Picture模糊集(PFS)。其中uP(y),ηP(y),vP(y)∈[0,1]分別為隸屬度、中立度和非隸屬度,πP(y)=1-uP(y)-ηP(Y)-vP(Y)為棄權度,為方便稱為a=(y,ua(y),ηa(y),va(y),πa(y))Picture模糊數(PFN),簡記a=(ua,ηa,va,πa)。
Guong構造了如下兩種PFS間的距離[1]。
定義2[1]設A={(yj,uA(yj),ηA(yj),vA(yj),πA(yj))|yj∈Y},B={(yj,uB(yj),ηB(yj),vB(yj),πB(yj))|yj∈Y}為兩個PFS,則
(1)Hamming距離:
ηB(yj)|+|vA(yj)-vB(yj)|)
(2)
(2)Euclidean距離:
(3)
Dutta[17]通過對IFS距離的擴展,提出了另一種PFS間的距離。
定義3[17]稱
(4)
為PFS間的距離。其中A,B含義同定義2。
下面通過例1來說明文獻[1,17]中距離的不足。
例1令a=(0.34,0.12,0.24,0.3),β=(0.24,0.12,0.34,0.3),γ=(0.34,0.02,0.34,0.3)為三個PFNs,則文獻[1,17]計算距離結果如下:
Hamming距離[1]結果:d(a,β)=0.0667,d(a,γ)=0.0667。
Euclidean距離[1]結果:d(a,β)=0.0816,d(a,γ)=0.0816。
Dutta[17]提出距離結果:d(a,β)=0.1,d(a,γ)=0.1。
說明文獻[1,17]都無法對Picture模糊數a與β、a與γ進行區(qū)分。下面構造一種新的Picture模糊距離。
例1運算結果說明距離[1,17]存在不足。下面,本文提出新的距離來彌補該不足,且引入參數來反映決策者關于不同隸屬度的傾向程度,刻畫新距離的區(qū)分度高。
定義4稱如下表達式
(5)
定理1公式(5)為Picture模糊數間的距離。
注1非負性、對稱性和三角不等式為驗證距離的充要條件[19,20]。模糊集之間距離[18~20]還要滿足一些其他特殊條件。
下面分析距離(5)中賦值不同時的含義。
情況1當ρ1,ρ2,ρ4的取值均小于ρ3時,決策者表現為風險回避或者悲觀型,其中
(i)當ρ1=0時,為強風險回避型或強悲觀型;
(ii)當ρ2ρ4ρ1ρ3時,為弱風險回避型或弱悲觀型;
(iii)其余情況均為中風險回避型或中悲觀型。
情況2當ρ2,ρ3,ρ4的取值均小于ρ1時,決策者表現為風險追求型或樂觀型,其中
(i)當ρ3=0時,為強風險追求型或強樂觀型;
(ii)當ρ2ρ4ρ3ρ1時,為弱風險追求型或弱樂觀型;
(iii)其余情況均為中風險追求型或中樂觀型。
情況3其余情況都表示決策者表現為風險中立或者平和型。
接下來,對ρi(i=1,2,3,4)作進一步解釋:
(1)贊同、中立、反對的信息重要程度相同且兼顧棄權:ρ1=ρ2=ρ3=ρ,ρ4=1-3ρ;
(2)僅考慮贊同與反對信息的重要程度,不考慮中立與棄權:ρ1+ρ3=1,ρ4=ρ2=0;
(3)僅考慮贊同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不考慮反對:ρ1+ρ2+ρ4=1,ρ3=0;
(4)僅考慮反對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不考慮贊同:ρ2+ρ3+ρ4=1,ρ1=0。
新距離中參數ρi(i=1,2,3,4)的變化影響方案的排序結果,這也為決策者的選擇提供了彈性的空間,下面通過例2簡要說明新距離的優(yōu)點。
例2仍采用例1的數據,本文新距離分別計算d(a,β),d(a,γ)結果如下:
(1)令ρ1:ρ2:ρ3:ρ4=1∶2∶3∶4。則d(a,β)=0.07,d(a,γ)=0.075。
(2)令ρ1:ρ2:ρ3:ρ4=4∶3∶2∶1。則d(a,β)=0.08,d(a,γ)=0.075。
由例1和例2結果反映出新距離具有可分性,說明了本文所提新距離的優(yōu)點: 4個信息的傾向程度不同,可以獲得不同的結果。
步驟1建立Picture模糊決策矩陣D=(dij)m×n,決策者以PFN的形式表達方案Ai關于屬性Zj的評價信息dij=(uij,ηij,vij,πij)。
步驟2確定正理想方案A+和負理想方案A-,其中
(6)
步驟3確定群體效益值Si和個體遺憾值Ri
(7)
(8)
步驟4利用Si和Ri確定備選方案Ai的折衷值Qi,其中
(9)
δ∈[0,1]表示決策機制系數,δ>0.5表示決策者采用大多數人的觀點,δ<0.5表示反對情況,δ=0.5而表示決策過程同時考慮群體效益和個體遺憾,本文選取δ=0.5。
步驟5計算妥協解,并對候選方案進行排序:
(1)如果同時滿足下面兩個條件,方案A(1)為最優(yōu)妥協解。其中Q(A(1))表示依據Qi排序,排序在第一位的方案(最小值),Q(A(2))表示依據Qi排在第二位的方案。
條件2決策過程可接受的穩(wěn)定性,當按照Si和Ri排序,A(1)依然排第一位時(排序中最小的),滿足穩(wěn)定性要求。
(2)如果上述兩個條件其中一個不滿足,則獲得一組折衷解:
(a)若只有條件2不滿足,則A(1)和A(2)都為折衷解;
例3某風險投資公司準備對5個企業(yè)Ai(i=1,2,…,5)進行投資,考慮如下3個指標:經濟效益Z1,未來前景Z2,環(huán)境污染Z3,相應的權重為ω=(ω1,ω2,ω3)=(0.3,0.4,0.3)。決策者依據3個屬性對5個企業(yè)評估,評估矩陣D=(dij)5×3如表1所示。
表1 Picture模糊決策矩陣D
步驟1決策矩陣見表1。
步驟2正、負理想方案結果如下:A+={(1,0,0,0),(1,0,0,0),(1,0,0,0)},A-={(0,0,1,0),(0,0,1,0),(0,0,1,0)}。
步驟3依據公式(7~8)獲得Si和Ri(令ρ1∶ρ2∶ρ4∶ρ3=1∶1∶1∶1) 的結果:Si={0.2457,0.3683,0.3577,0.386,0.35},Ri={0.104,0.1493,0.1627,0.16,0.152}。
步驟4由公式(9)計算備選方案的折衷值Qi結果如下:Qi={0,0.8213,0.8967,0.977,0.7775}。
下面采用文獻[1,17]的距離和本文新距離對最佳候選方案的確定進行對比,結果見表2。
表2 不同距離下的排序結果
由表2可以看出本文距離與文獻[1,17]中的距離關于最佳候選方案的確定一致。說明本文決策方法是有效的。
在本節(jié),分別將文獻[1,17]的距離和本文新距離與VIKOR方法結合處理決策問題,進而體現本文新距離的優(yōu)點。
由方法[1,17]和本文方法(ρ1∶ρ2∶ρ3∶ρ4=1∶1∶1∶1∶)所得結果如表3所示。(限于篇幅,僅列出折衷解)
表3 4種距離下的折衷解
表3反映本文決策方法確定最佳方案為A1,而方法[1,17]未能對候選方案進行擇優(yōu)。驗證了本文決策方法優(yōu)于文獻[1,17]中的決策方法。
為討論新距離中ρi(i=1,2,3,4)賦值不同對排序結果的影響,下面將分4種情況進行分析。
(1)若贊同、中立、反對同等重要且考慮棄權時ρ1=ρ2=ρ3=ρ,ρ4=1-3ρ,候選方案結果如表4所示。
表4 情況(1)時不同ρ值下的折衷解
若決策者為風險中立型,則隨ρ1,ρ2,ρ3增大,而ρ4減小,最佳方案由A4變?yōu)锳1。
(2)若僅考慮贊同和反對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不考慮中立與棄權時ρ1+ρ3=1,ρ2=ρ4=0,候選方案結果如表5所示。
表5 情況(2)時不同ρ值下的折衷解
表5反映當決策者表現為:弱風險回避型轉變?yōu)槿躏L險追求型時,最佳候選方案均為A1
(3)若僅考慮贊同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不考慮反對信息時ρ1+ρ2+ρ4=1,ρ3=0。
(a)若固定ρ1而改變ρ2,ρ4值時,候選方案結果見表6。
表6 情況(3)-(a)時不同ρ值下的折衷解
當決策者表現為風險中立型時,固定ρ1,隨ρ2的增大而ρ4減小,最佳候選方案A4由變?yōu)锳1。
(b)若固定ρ2,改變ρ1,ρ4的值,即決策者表現為風險中立型轉變?yōu)閺婏L險追求型時,若固定ρ2,隨ρ1增大而ρ4減小,最佳候選方案由A4逐漸變成A1。
(c)若固定ρ4,改變ρ1,ρ2的值,即決策者表現為風險中立型轉變?yōu)閺婏L險追求型時,若固定ρ4,隨ρ1增大而ρ2減小,最佳候選方案由A1,A5變成A1。
(4)若僅考慮反對信息的重要程度,而不考慮贊同時ρ2+ρ3+ρ4=1,ρ1=0。
(a)若固定ρ2,改變ρ3,ρ4的值,候選方案結果見表7。
表7 情況(4)-(a)時不同ρ值下的折衷解
當決策者表現為風險中立型轉變?yōu)閺婏L險回避型時,固定ρ2,隨ρ3增大而ρ4減小,最佳候選方案由A1,A4轉變?yōu)锳1且保持穩(wěn)定。
(b)若固定ρ3,改變ρ2,ρ4的值,即決策者表現為風險中立型,固定ρ3,隨ρ2增大而ρ4減小,最佳候選方案由A4變?yōu)锳1。
(c)固定若ρ4,改變ρ2,ρ3的值,即決策者表現為強風險回避型轉變風險中立型時,固定ρ4,隨ρ2增大而ρ3減小,最佳候選方案始終為A1。
綜合分析表明:參數賦值的不同,使得信息的傾向程度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決策結果。在靈敏度分析時,限于篇幅僅列舉了4種情況,實際上決策者可以根據不同的偏好對參數賦值,如ρ1,ρ2,ρ4的賦值均小于ρ3,決策者表現出風險回避型;若ρ2,ρ3,ρ4的賦值均小于ρ1,決策者表現出風險追求型;其余情況均表現出風險中立型。因此,決策者可以依據自身的偏好確定各個信息傾向程度,進而獲得決策結果。
與傳統的Picture模糊距離對比,本文所構建的新距離不僅避免了信息的缺失,而且考慮了決策者的心理偏好。通過將新距離推廣到了VIKOR方法中提出了新的決策模型,并與文獻[1,17]的方法對比體現出本文決策模型的優(yōu)點是能夠體現決策者針對不同隸屬度的傾向性。靈敏度分析體現新決策模型的靈活性,即參數的不同賦值使得候選方案的擇優(yōu)也有所不同。對于參數值的確定決策者可以依據實際情況以及自身心理偏好,為決策者提供了靈活的選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