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馬雪顏 于 河 張寧寧 王 洋 王振東 劉鐵鋼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北京 100029)
指導:谷曉紅
胃腸積熱是無形或有形熱邪壅于胃腸,致胃腸氣分熱盛的證候,病位涉及胃、大腸,多見于小兒,以手足心熱、唇紅、食欲異常、夜臥不安、大便干結(jié)、小便黃、舌質(zhì)紅苔黃厚、脈滑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1],飲食積滯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小兒臟腑嬌嫩,肺常不足,易受外邪侵襲,邪氣入肺易化熱,與壅于胃腸之熱上下相搏發(fā)為肺胃(腸)積熱證,可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扁桃體炎、鼻炎、肺炎喘嗽、便秘、遺尿、尿血、抽動障礙等癥狀。
谷曉紅教授為首都名中醫(yī),第六批北京市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醫(yī)30余載,擅長運用溫病學辨治思路治療溫病及相關熱證。銀萊湯是谷教授臨床治療肺胃(腸)積熱的經(jīng)驗方,適用于:胃腸積熱,郁而化熱,上蒸于肺,發(fā)為肺胃(腸)積熱;或肺衛(wèi)外感,邪熱不除,下傳胃腸致肺胃(腸)積熱。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萊菔子降氣化痰、消食導滯,二者共為君藥;連翹清宣肺經(jīng)熱邪;黃芩、魚腥草、前胡清熱化痰下氣;全瓜蔞清肺瀉熱滌痰、利膈寬胸、滑腸通便。諸藥合用,使上焦得宣、中焦得運、下焦得通。筆者有幸跟隨谷教授學習,受益匪淺,現(xiàn)將谷教授運用銀萊湯治療小兒肺胃(腸)積熱證驗案4則介紹如下。
王某,男,3歲6個月。2021年2月16日初診。
主訴:發(fā)熱13 h。家長訴昨日患兒外出汗出當風,夜9時許體溫升高,最高39.4 ℃,伴噴嚏、流清涕,予布洛芬混懸液2次,藥后熱退,旋即復升。查體:體溫38.2 ℃,咽鮮紅,雙側(cè)扁桃體Ⅱ°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C反應蛋白檢測未見明顯異常??淘\:發(fā)熱,無汗,面紅,唇鮮紅而干,流濁涕,色黃質(zhì)黏,口渴,納差,小便色黃,大便2日未行,指紋紫滯,舌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患兒平素喜食羊肉,于昨晚食2盤羊肉。西醫(y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醫(yī)診斷:感冒,肺胃(腸)積熱證。治以辛涼宣肺,清瀉積熱。方選銀萊湯加味。處方:
金銀花20 g,萊菔子10 g,連翹15 g,前胡10 g,全瓜蔞15 g,魚腥草20 g,黃芩10 g,蘆根20 g,白茅根20 g,石膏15 g。2劑。顆粒劑,每日1劑,隔4 h分3次用粳米湯沖溫服。
2021年2月17日二診:患兒服藥后體溫降至37.6 ℃左右,大便通,排出污泥樣黑色黏便,量不多。今晨起體溫37.2 ℃,無發(fā)熱,唇紅,流涕,清濁相間,色黃濁者多,偶有咳嗽,咳聲重濁,口臭,手心熱,睡眠不寧,蹬被磨牙,舌仍紅,黃厚苔有褪去跡象。查體:咽紅,雙側(cè)扁桃體Ⅱ°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啰音。予初診方去石膏加浙貝母10 g、玄參10 g、辛夷10 g,2劑。顆粒劑,開水沖溫服,1劑分3次服,每日服用2次。囑清淡、不過量飲食。
2劑服完,患兒諸癥減退。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現(xiàn)場指導捏脊、摩腹等,并予生活指南宣傳冊。2021年4月因咳嗽前來就診,訴患兒生病次數(shù)較前明顯減少,飲食結(jié)構(gòu)也在逐漸改變,繼予銀萊湯調(diào)治數(shù)次,諸癥悉平。
按:本案患兒既往多次高熱,服麻杏石甘湯等加減治療后,初效佳但后效減。患兒初發(fā)病時流清涕,就診時已為濁涕,色黃質(zhì)黏,為表邪未解,入里化熱之象。初診時如不詳細追問患兒平素飲食起居和病史,僅結(jié)合無汗、口渴、指紋紫滯、舌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等癥,易誤辨為肺熱壅盛證?;純浩剿靥羰常嗍逞蛉?,不吃蔬菜,家長溺愛不知節(jié)制,結(jié)合諸癥辨為肺胃(腸)積熱證?!端貑枴け哉摗吩疲骸帮嬍匙员叮c胃乃傷。”《溫熱逢源》曰:“蓋肺中之熱,悉由胃腑上熏,清肺而不先清胃,則熱之來路不清,非釜底抽薪之道也?!毙号K腑嬌嫩,氣血未充,易虛易實,乳食過飽或肥甘無節(jié),停滯中脘,傳化遲滯,胃腸漸傷,則生積熱,熱盛熏蒸,灼傷肺絡而發(fā)病迅速,且易導致反復感冒,此時需盡快祛除積熱,病情方可緩解。谷教授應用銀萊湯加用歸肺、胃二經(jīng)的蘆根、白茅根、石膏,上宣肺經(jīng)熱邪,下清胃腸積熱,邪熱得清,積滯得去則熱退身涼,諸癥得減。用粳米湯調(diào)服諸藥,除用之以保護脾胃外,取其通利小便、增加石膏溶解度之效[2]。二診時,患兒表熱已解,體溫恢復正常,去清熱瀉火之石膏,因咳嗽、鼻塞流涕,加浙貝母、玄參、辛夷化痰止咳、通竅利咽。幼兒臟腑嬌嫩,易虛易實,熱退后調(diào)整組方用藥,繼清余熱的同時又要顧護幼兒脾胃,避免損傷陰液。
谷教授臨床治療小兒熱病較少使用金石之品,倡導中病即止,熱病后期常加用玄參等以清熱滋陰為主。服藥頻次上,谷教授主張外感熱病隔4 h服藥1次,以維持藥效加快退熱,熱退后改為1日內(nèi)服藥2次以防復熱。谷教授認為,患兒便下污泥樣黑色黏便而非干結(jié)燥屎,乃平素多食油膩所致,正如柳寶詒《溫熱逢源》所言:“膏粱之人,多食油膩,即有熱灼,糞不即燥,往往有熱蘊日久,糞如污泥,而仍不結(jié)為燥栗者,此不可不知也。”
韓某,女,4歲。2015年4月21日初診。
主訴:咳嗽15 d?;純杭韧磸涂人?、發(fā)作性憋喘數(shù)月,外院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對癥治療后緩解。查體:咽部充血,雙側(cè)扁桃體Ⅰ°腫大,雙側(cè)頜下結(jié)節(jié),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喘鳴音,右下肺可聞及濕啰音。刻診:咳嗽,咳聲重濁,無明顯喘憋,唇鮮紅,易汗出,眠不安,大便偏干,指紋色紫,舌紅、苔黃厚,脈弦滑。西醫(yī)診斷:毛細支氣管炎;中醫(yī)診斷:肺炎喘嗽,肺胃(腸)積熱證。治以清宣通降,化痰止咳。方選銀萊湯加減。處方:
金銀藤20 g,萊菔子15 g,前胡15 g,全瓜蔞15 g,魚腥草20,葶藶子8 g,桑葉15 g,桑白皮15 g,杏仁12 g,牛蒡子12 g,紫蘇子10 g,紫蘇梗10 g,蘆根20 g,枇杷葉12 g,浙貝母12 g。3劑。每2日1劑,水煎,1劑分4次服,早晚各服1次。
2015年4月28日二診:患兒服藥后咳嗽明顯減輕,唇色正常,睡眠改善??淘\:微咳,口臭,頻摳鼻,牙痛,手心熱,足汗多,大便偏干,每日一行,舌紅、苔黃厚較前好轉(zhuǎn),脈弦滑。查體:咽部輕度充血,頜下結(jié)節(jié)減小,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予初診方去前胡、杏仁、枇杷葉、魚腥草,加菊花12 g、竹茹8 g、蒲公英10 g、玄參15 g,3劑。囑家長注重患兒日常護理,科學喂養(yǎng)。
按:本案患兒既往反復咳嗽,尤其在發(fā)熱后出現(xiàn)持續(xù)性干咳和發(fā)作性呼吸困難,診斷為毛細支氣管炎?;純浩剿厣杂酗嬍巢还?jié)或冷熱不調(diào)或其旁有咳嗽發(fā)熱者,則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等癥狀,且平素唇舌偏紅、汗多、眠欠安、大便干,此為典型的胃腸積熱上熏于肺之肺胃兩感證,方選銀萊湯化裁治之。金銀藤易金銀花增強通經(jīng)絡之功,與萊菔子共為君藥;去苦寒之黃芩,加桑白皮、牛蒡子、浙貝母清熱化痰止咳;杏仁、紫蘇子、紫蘇梗降氣化痰;蘆根、枇杷葉甘涼清熱,養(yǎng)陰生津。二診時,患兒咳嗽明顯減輕,去前胡、杏仁、枇杷葉、魚腥草,針對口臭、頻摳鼻、牙痛、手心熱、足汗多等癥,加菊花、蒲公英清利頭目、清熱解毒,竹茹清熱利濕,玄參瀉火解毒、涼血滋陰。
谷教授臨床診治小兒肺炎喘嗽,辨證屬肺胃(腸)積熱證者,常予銀萊湯加減治療,若發(fā)熱甚則重用金銀花至30 g,無明顯發(fā)熱但外感未除則減量,表邪已祛則改用金銀藤。谷教授認為不能見咳僅止咳,要追溯咳嗽之根本原因,辨證施治。本案患兒平素為胃腸積熱態(tài),痰、熱、積內(nèi)蘊,外因觸動則易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喘,治療時首清胃腸積熱,配合隨證加減,故療效顯著。
葛某,女,10歲。2020年10月17日初診。
主訴:多發(fā)性抽動3月余。家長訴3個月前患兒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頻繁眨眼,后逐漸出現(xiàn)挑眉、撅嘴等面部抽搐表現(xiàn)。2個月前就診于兒童醫(yī)院,診斷為抽動障礙。刻診:眨眼,挑眉,撅嘴,動耳,搖頭,手心汗出,喜食肉,便調(diào)眠好,舌苔黃厚,脈弦滑。西醫(yī)診斷:抽動障礙;中醫(yī)診斷:肝風,肺胃(腸)積熱證。治以清瀉積熱,息風止動。方選銀萊湯加減。處方:
金銀花15 g,萊菔子15 g,陳皮10 g,雞內(nèi)金15 g,白術(shù)20 g,蒲公英15 g,焦三仙(各)15 g,鉤藤20 g,僵蠶15 g,蔓荊子10 g,白蒺藜10 g,女貞子15 g。5劑。每2日1劑,水煎,1劑分4次服,早晚各服1次。
2020年11月14日二診:患兒抽動次數(shù)明顯減少。于昨日出現(xiàn)微咳,大便初頭粗,舌尖紅、舌上小紅點、苔黃微膩,脈弦滑。予初診方去蒲公英、蔓荊子、白蒺藜、女貞子,加全瓜蔞20 g、冬瓜仁10 g、菊花10 g,5劑。
2020年12月12日三診:患兒偶有皺眉、挑眉,其他部位無抽動,眠欠安,踢被,納可,喜食肉,舌苔微厚,大便成形。予二診方去白術(shù)、焦三仙、冬瓜仁,加蘆根20 g、桑葉12 g、玄參15 g、杏仁12 g,5劑。
隨訪至今,患兒病情平穩(wěn)。
按:患兒自幼偏食挑食,喜食肉類,日久蘊于胃腸而生積熱。熱則生風,積熱上熏可出現(xiàn)頭面部諸動證,同時積熱引動肝風,風陽上擾則可出現(xiàn)眨眼、挑眉等。初診方中金銀花、萊菔子清瀉肺胃之積熱,鉤藤、僵蠶涼肝息風,雞內(nèi)金、焦三仙化積消滯。積滯得去,熱無所依,風象自息。二診時,患兒出現(xiàn)咳嗽、大便初頭粗、舌尖紅、舌上小紅點、苔黃微膩,為天氣漸冷,外出受涼后寒邪入里化熱之象,加全瓜蔞、冬瓜仁增強肺胃同治之功,菊花清肺熱平肝風?;純悍幒蟪閯哟螖?shù)明顯減少,去蒲公英、蔓荊子、白蒺藜等。三診時,患兒諸癥已趨康復,加蘆根、冬桑葉等清潤之品善后。
谷教授認為治療抽動障礙必詳查病因,不可一味息風止痙,如因肺胃(腸)積熱引起風動,則需以清瀉肺胃(腸)積熱為主,兼平肝息風,配合心理疏導、行為指導、小兒推拿等。谷教授治療慢性疾病時并非采取長期、持續(xù)口服中藥,而是運用“留白”思想予間斷服用藥物,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身體自我修復的時間,如連續(xù)服藥5 d后停服2 d,以14 d為1個療程。
李某,男,10歲。2013年5月12日初診。
主訴:遺尿5年,每晚1~2次,氣味重?;純浩剿匦郧槠诩痹?,咽喉時有不利(咽干、咽痛、咽癢、咽中有痰難以咯出),夜汗多,夢囈,手心熱,時有鼻衄,大便干,日一行,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西醫(yī)診斷:遺尿;中醫(yī)診斷:遺尿,肺胃(腸)積熱證。治以清瀉積熱,固脬止遺。方用銀萊湯加減。處方:
金銀花15 g,萊菔子10 g,全瓜蔞10 g,黃芩8 g,蘆根15 g,白茅根15 g,炒梔子10 g,桑葉10 g,桑白皮10 g,枇杷葉8 g,生龍骨15 g,生牡蠣15 g,赤芍10 g,柴胡8 g,黃柏6 g,牛蒡子8 g,浙貝母8 g,升麻4 g,桔梗6 g。7劑。每日1劑,水煎,早晚各服1次。囑患兒睡前1 h控制飲水量,臨睡前排空小便,入睡后注意患兒的遺尿時間,按時喚醒排尿,逐漸培養(yǎng)自主排尿習慣。
2013年5月26日二診:患兒服藥期間未遺尿,無鼻衄,無夢囈,咽喉利,掌心熱減輕,大便仍干,舌淡紅、苔根部黃膩,脈弦滑。予初診方去金銀花、全瓜蔞、黃芩、蘆根、白茅根、炒梔子、枇杷葉、赤芍、柴胡、黃柏、牛蒡子,加忍冬藤15 g、蒲公英10 g、厚樸8 g、紫蘇子8 g、紫蘇梗8 g、陳皮8 g,7劑。
隨訪3個月,患兒遺尿未復發(fā)。
按:本案患兒性情急躁、大便干、手心熱、舌紅苔黃厚膩、脈弦滑均為胃腸積熱證表現(xiàn)?;馃嵘涎诜蝿t咽喉不利、鼻衄;熱擾心神則夢囈、夜間汗多;熱灼小腸使其分清泌濁失司而小便味重;肺胃(腸)之熱下移膀胱,膀胱失約則出現(xiàn)遺尿。萊菔子、全瓜蔞消積通腑;黃芩、黃柏、炒梔子清胃腸及三焦之熱;金銀花、枇杷葉、牛蒡子、升麻、桔梗清肺胃之熱,利咽喉;蘆根、白茅根、桑葉、桑白皮,清肺胃熱同時生津潤燥,防治鼻衄;柴胡、赤芍疏泄肝氣;生龍骨、生牡蠣鎮(zhèn)靜安神、固澀斂汗;生甘草清熱解毒,調(diào)和諸藥。全方重在清熱通腑,積熱除則邪無上下走竄之勢。二診時,患兒無遺尿,諸癥均減,去金銀花、全瓜蔞等。患兒大便干,舌淡紅,根部仍黃膩,提示邪熱未盡、痰濕內(nèi)蘊,加忍冬藤、蒲公英繼清余熱,加厚樸、紫蘇子、紫蘇梗、陳皮等燥濕化痰、升降氣機,調(diào)暢水道。
谷教授治療本案遺尿患兒,并未應用大量固澀縮尿之品,但效果顯著,功在謹守病機,治其根本。初診服藥后遺尿即無,其他癥狀亦改善明顯,中病即止,正如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小兒則》中所說:“其臟氣清靈,隨撥隨應,但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則一藥可愈,非若男婦損傷積痼癡頑者之比?!?/p>
谷教授組方銀萊湯謹遵孔光一先生之教誨:“邪在肺衛(wèi)者,應隨其性而宣泄之,輕清宣透,氣機宣達,郁熱自然散去。切忌大苦寒涼,否則寒遏熱伏,百病叢生?!盵3]方中金銀花、萊菔子、魚腥草均為藥食同源之品;黃芩苦寒,考慮小兒服藥依從性,臨床應用中如熱象不著常減少用量;同時避免使用苦寒傷脾胃之品,多選用清靈無毒之藥。治療時除藥物干預外,還應重視調(diào)護,改善飲食結(jié)構(gòu),鼓勵協(xié)同使用捏脊、點穴等。此外,谷教授對肺胃(腸)積熱證患兒的治療還從飲食、作息、運動等方面入手,調(diào)整其體質(zhì)從而減少疾病的發(fā)生,以達未病先防、防治結(jié)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