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斌,馮 穎,孫 雯
(揚州大學建筑科學與工程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測繪地理信息項目類型多樣,規(guī)模各異。規(guī)模較小的項目如單幢建筑物施工放線、單個住宅小區(qū)竣工測量等,項目管理方法比較簡單,管理難度較低,通常情況下一個作業(yè)小組憑既往經驗就能勝任。但對于一些規(guī)模較大的項目,以及隨著測繪技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一些新型項目,如數字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時空信息云平臺建設、實景三維城市建設等,由于這類項目周期較長、投資較大、技術較復雜,而且參與主體較多導致項目變更較多,因此項目管理的難度和風險也隨之加大,經驗式的項目管理方法已無法確保項目順利完成,必須運用專業(yè)的項目管理理論和方法進行系統的、全過程、全方位的計劃、組織、指揮、控制與協調。基于此目標,本文將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簡稱PMI)發(fā)布的項目管理知識體系(A Guide to the Project Management Body of Knowledge,簡稱PMBOK)引入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管理,探索基于PMBOK的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管理方法,以對測繪項目進行高效的成本、質量、進度等方面的管理,確保項目成功。
“在當今社會,一切都是項目,一切都將成為項目(Paul Grace)”。任何項目都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即一個期望的結果或產品。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取決于很多因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是否具有高效、強有力、高水平的項目管理。
測繪項目包括大地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等多種類型,不同類型的項目都有著明確的目標體系,包括質量、成本和工期目標等。同時,測繪生產過程受到各種因素制約,包括限定的質量標準、可支配的資源,以及技術條件、法律法規(guī)、自然環(huán)境等,因此,有測繪項目必然有測繪項目管理。
測繪項目管理就是將知識、技能、工具與技術應用于項目活動,并創(chuàng)造滿足客戶或用戶需要的測繪地理信息產品和服務[1]。因此項目管理的作用就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在限定的資源條件下(如資金、作業(yè)人員、測繪儀器等),在預算費用范圍內,提交滿足委托方要求的測繪成果,并使相關各方均感到滿意,最終實現項目預定目標。
作為管理科學的分支,現代項目管理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近年來,項目管理的理論方法發(fā)展迅速,管理技術和工具日趨豐富,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
項目管理界全球最大也是最專業(yè)的非營利性組織PMI總結了項目管理實踐中成熟的理論、方法、工具和技術,于1996年發(fā)布了第一版PMBOK。該指南以項目經理為主要讀者對象,是世界項目管理領域內專業(yè)知識的總和,包含了項目管理所需的知識、概念、技術及技巧,給項目管理者構建了一個完整、翔實的項目管理體系框架,并提供了適用性很強的項目管理流程、知識及方法,是行業(yè)公認的項目管理知識要點的系統性集成[2]。
2017年,PMI官方發(fā)布了第六版PMBOK,將項目管理過程歸為五大過程組,并將管理項目需普遍使用的專業(yè)知識劃分為十大知識領域[3]。五大過程組是指啟動、規(guī)劃、執(zhí)行、監(jiān)控和收尾,各過程組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十大知識領域是指項目整合管理、項目范圍管理、進度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資源管理、溝通管理、風險管理、采購管理和相關方管理。
2021年7月,PMI發(fā)布了第七版PMBOK。與既往版本相比,該版存在較大變化,用“十二大項目管理原則、八大項目績效域”替代之前的“五大過程組、十大知識領域”,并由基于過程的項目管理標準轉為基于原則的項目管理標準[4]。
一個測繪項目一般由不同的參與單位、不同的管理層次承擔不同的具體任務,其工作任務、工作性質和追求的利益可能不同,形成了不同類型的項目管理。本文以測繪生產單位項目經理的角度來闡述PMBOK在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管理中的應用。
測繪項目的啟動是指開始一個新的測繪項目或現有測繪項目進入一個新階段(如聯合測繪項目的規(guī)劃測繪階段、房產測繪階段)。
啟動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1)項目立項:測繪項目的立項一般是以委托測繪合同的簽訂、中標通知書的發(fā)放、指令性任務的下達等為依據。
(2)明確項目需求,編制任務書:在接受任務時,項目組必須與委托方充分溝通,明確測繪范圍、測繪內容、執(zhí)行技術標準、收費標準、完成工期、工程費支付日期和方式、成果形式與交付形式、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委托方的需求就是項目的需求,也就是項目管理的目標。明確項目需求后,應對眾多的目標因素進行分類、歸納、排序和結構化,形成一個層次化的、相互協調的目標系統,在此基礎上編制任務書。
(3)識別相關方:現代大型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參與主體較多且各主體的利益訴求也不同。因項目的目標是通過對問題的解決來最佳地滿足相關各方對項目的需要,所以許多目標因素都是由項目相關各方提出來的,因此在項目啟動階段需要識別項目相關方,分析和記錄他們的利益訴求、影響力和對項目的影響(如不動產測量中相鄰宗地權利人是否同意入戶測量)。
(4)指派項目經理:項目經理居于整個項目的核心地位,對項目的成功有決定性影響,是“項目的唯一責任點”。實踐證明,一個強的項目經理領導一個弱的項目經理部,比一個弱的項目經理領導一個強的項目經理部成就會更大。
項目規(guī)劃一般不是一次性的,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多輪反復、持續(xù)精化,最終形成項目計劃體系。項目計劃體系一般包括范圍管理計劃、需求管理計劃、進度管理計劃、成本管理計劃、質量管理計劃、資源管理計劃、溝通管理計劃、風險管理計劃、采購管理計劃、相關方參與計劃以及變更管理計劃等[5],由于項目是多目標的,有許多項目要素和管理職能,且不同的項目類型、同一項目的不同層次,其規(guī)劃的內容和范圍都不同,因此應根據實際情況針對性編制各種計劃。對項目成敗起決定性作用的計劃一般有:
(1)規(guī)劃范圍管理:范圍管理就是解決“做什么事情”的問題,保證項目包含且只包含所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既不多做也不少做,如某規(guī)劃測繪項目包括放線、地下管線測量、竣工地形測量等內容;而另一個同樣是規(guī)劃測繪項目,除上述內容外,還包括日照要素測繪、場地原始高程測繪、建筑面積測算等內容。范圍管理常采用工作分解結構技術(Work Breakdown Structure,WBS)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由粗到細、由上而下、由整體到局部,將項目的任務逐層分解到可預測、可管理的單個活動(也稱工作包)。工作包是計劃和控制的主要對象,其范圍可大可小,如圖根控制測量是一個工作包,一幢建筑物的放線甚至一臺全站儀的檢校也都是一個工作包。
(2)組建項目團隊:在明確項目工作內容的基礎上,因事設崗,因崗定人,組建項目團隊。一個配置合理、相互合作的測繪團隊是項目成功的保障。團隊成員一般包括專業(yè)技術人員和項目管理人員。團隊建立后,為明確組織內部的指令關系、內部成員不同的分工、各項工作的規(guī)范流程,需要確定組織結構形式,包括直線式、職能式、項目式、矩陣式等。
(3)規(guī)劃質量管理:根據現行的各種測量標準規(guī)范如《工程測量通用規(guī)范》(GB 55018-2021)、《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2009)、《數字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18316-2008)等通用要求,以及委托方的專門要求(如某三維傾斜攝影測量項目要求的分辨率為2 cm),按照行業(yè)標準《測繪技術設計規(guī)定》(CH/T 1004-2005)的規(guī)定進行測繪技術設計,規(guī)定成果主要技術指標和規(guī)格、設計作業(yè)方案等。對于一些比較重要、技術復雜的測繪項目,還應組織專家對技術設計方案進行論證。
(4)規(guī)劃進度管理:編制進度計劃時,首先要定義測繪項目所包含的不同測繪活動,分析各項活動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依賴關系,對各項活動的先后順序進行合理安排與確定,然后分別估算每項獨立活動的持續(xù)時間和整個項目的工期,在充分考慮現有資源和各種制約因素后制訂進度計劃。進度計劃一般采用橫道圖(粗橫道圖、細橫道圖)或網絡圖(單代號網絡圖、雙代號網絡圖、時標網絡圖等)來表達。
(5)規(guī)劃成本管理:成本計劃一般采取自下而上法,即先根據項目進度計劃確定項目所需資源的種類和數量(如需要的人力、儀器設備、技術等),然后估算完成各項活動或工作包所需的費用,最后將這些費用匯總得到項目的計劃成本。估算依據可參照《測繪生產成本費用定額》結合市場行情進行適當調整,估算內容包括直接費用(人工、材料、儀器設備等)和間接費用(管理費用、不可預見費用等),估算方法有類比估算法、專家經驗估算法、參數模型估計法等。
測繪項目的執(zhí)行就是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則完成計劃中確定的所有工作。本階段的主要任務就是運用動態(tài)控制原理,定期收集項目的實際數據,與計劃值(目標值)進行動態(tài)比較分析,包括總目標和分目標等多層次的比較分析。如出現偏差,及時采取經濟、技術、合同、組織管理等措施進行糾偏,以同時實現項目的總目標和各子目標(如質量目標、進度目標、成本目標等)。
(1)質量控制:質量控制是測繪項目管理的重中之重,既包括成果質量,也包括過程質量;既包括技術設計質量,也包括施測作業(yè)質量;既包括內業(yè)質量,也包括外業(yè)質量;既包括作業(yè)人員的觀測水平,也包括儀器檢校質量。我國目前已形成以400多項生產標準、40多項質檢標準為核心的技術標準體系。質量控制需要按照質量管理計劃中明確的質量目標,嚴格執(zhí)行“兩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實行全面、全過程、全員“三全”管理[6]。質量管理的基本方法是PDCA循環(huán)法,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這4個階段不斷循環(huán),每循環(huán)一次就提高一步。通過一次次的循環(huán),測繪質量得到不斷提高。
(2)進度控制:首先進行進度對比檢查,常用的方法有橫道圖比較法、前鋒線比較法、S形曲線比較法、香蕉曲線比較法等。如果存在延誤,則需要對拖延原因進行分析,判斷出現延誤的工作是否為關鍵工作,進度偏差值是否超過總時差、自由時差,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解決措施,例如增加資源投入、更換測繪儀器、將部分任務分包或者減小工作范圍等。
(3)成本控制:首先進行成本核算得出費用的實際發(fā)生額,然后進行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常用的方法有比較法(對比法)、比率法、掙值法等,其中掙值法是進行綜合控制的一個重要工具,所謂綜合控制就是通過分析同時得到項目的進度偏差和費用偏差。掙值法通過計算“已完成工作量的預算費用”(即掙值)、“已完成工作量的實際費用”“計劃工作量的預算費用”3個參數,以費用來衡量進度,同時考核成本和進度是否按計劃執(zhí)行。
(4)測繪作業(yè)安全管理:安全管理包括作業(yè)人員安全(包括交通安全、防暑降溫、防觸電、防毒蟲惡犬咬傷等)、測繪儀器設備安全(防倒落、防丟失、防暴曬雨淋等)、成果資料安全(做好數據備份,定期進行病毒檢查)等方面,并做好應急預案。
(5)涉密測繪成果管理:涉密測繪成果既包括地形圖等紙質成果,也包括數據、信息等數字化形式成果。生產單位須依照國家保密法律、法規(guī)和有關規(guī)定,加強技術防護,強化保密管理,認真做好生產、加工、提供、傳遞、使用、復制、保存和銷毀全過程各環(huán)節(jié)成果管理工作。
收尾階段是測繪全過程的最后階段,沒有這個階段,測繪成果就不能順利交付,測繪單位也無法結算測繪費用。收尾階段的主要內容包括檢查驗收、編寫技術總結、資料歸檔等。
(1)檢查驗收:測繪產品實行“二級檢查一級驗收”制度。檢查中的一級檢查即過程檢查,由項目部檢查人員采用全數檢驗方式對各工序、各質量元素進行檢查。二級檢查即最終檢查,由測繪單位的質量管理機構或專職檢查人員采用全數檢驗或抽樣檢驗方式進行檢查,并檢查一級檢查記錄。驗收由委托方組織,也可委托具有資質的測繪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站實施。檢查和驗收的主要依據是委托測繪合同、技術設計書以及《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2009)、《數字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18316-2008)等國家規(guī)范標準、部門規(guī)范標準、行業(yè)及地方標準。
(2)編寫技術總結:測繪任務完成后,需要編寫測繪技術總結,以對測繪技術設計文件和技術標準、規(guī)范等的執(zhí)行情況,技術設計方案實施中出現的主要技術問題和處理方法,成果質量、新技術的應用等進行分析研究、總結,并作出客觀描述和評價。測繪技術總結分為項目總結和專業(yè)技術總結,對于規(guī)模較小的項目,可將項目總結和專業(yè)技術總結合并為項目總結。測繪技術總結的編寫參照行業(yè)標準《測繪技術總結編寫規(guī)定》(CH/T 1001-2005)。
(3)文件歸檔:文件歸檔是項目完成的標志。歸檔材料包括委托合同、成果資料(包括技術設計書、技術總結、檢查報告、測繪成果、控制點成果等)、生產過程資料(包括原始觀測資料、檢查記錄、問題處理意見、計算過程數據、儀器檢定資料等),須嚴格審核。
測繪項目的類型比較多,盡管其成果形式不同,但都是為社會提供測繪產品或服務。項目管理的目的就是要確保項目成功,實現項目預定目標。PMI推出的PMBOK是對項目管理所需知識、技能和工具進行的概括性描述,對項目管理起到指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因其專業(yè)性強、適用性廣,現已廣泛應用于各領域的項目管理中,得到廣泛認可。因此,應用PMBOK進行測繪地理信息項目的管理,有助于測繪生產機構提高管理水平,保證成果的質量,提高企業(yè)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