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嘉麗,徐慧賢,李楠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突發(fā)性耳聾是一種在極短時間內發(fā)生的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傷,常在幾分鐘、數小時或3 d內發(fā)生,至少有2個頻率聽力損失20分貝以上[1],以單耳發(fā)病多見,常伴有耳鳴、眩暈、耳脹悶堵塞感等癥狀。西醫(yī)認為,突發(fā)性耳聾常見病因為內耳微循環(huán)障礙,主要治療方法有高壓氧、血管擴張劑、糖皮質激素等手段,但其療效存在爭議。近年來,曹祖威[2]、何偉平[3]、戴如璋等[4]通過回顧性研究,均表明中醫(yī)綜合療法治療突發(fā)性耳聾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雷火灸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作用,戴紅霞等[5]的研究表明其可有效提高氣滯血瘀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聽力?;诖?,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評價在中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輔以雷火灸治療突發(fā)性耳聾的臨床療效,現將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耳鼻喉科住院治療,符合納入標準且資料完整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共327例。其中,男147例(45.0%),女180例(55.0%),年齡7~81歲。根據聽力曲線分型,低頻下降型32例(9.8%),高頻下降型23例(7.0%),平坦下降型131例(40.1%),全聾型141例(43.1%)。根據是否采用雷火灸治療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無雷火灸)160例,觀察組(有雷火灸)167例。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2015年發(fā)布的《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1]中的診斷標準;②單側耳發(fā)病,且為首次發(fā)?。虎郯l(fā)病時間≤90 d;④資料完整,能配合相關治療和檢查的患者。
1.2.2 排除標準 ①其他病因導致聽力損失(如先天性、外傷、腫瘤、感染性等導致的耳聾)的患者;②具有原發(fā)性免疫缺陷疾病,或休克、惡性心律失常的患者;③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④既往有惡性腫瘤病史的患者;⑤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或有禁忌癥的患者;⑥臨床資料不完整的患者。
1.3 治療方案
1.3.1 對照組 給予中醫(yī)常規(guī)治療。治療方案為:(1)中藥內服:根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發(fā)布的《暴聾中醫(yī)臨床路徑》進行辨證用藥。(2)中成藥靜脈滴注(簡稱靜滴):黃芪注射液2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滴,每日1次,靜滴時配合吸氧。(3)針灸療法:針灸包括體針、耳穴壓豆、穴位注射、穴位貼敷。①體針:局部取穴與遠端辨證取穴相結合。局部取穴以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為主。辨證取穴:外邪侵襲可加外關、合谷、曲池、大椎;肝火上擾可加太沖、丘墟、中渚;痰火郁結可加豐隆、大椎;氣滯血瘀可加膈俞、血海;腎精虧損可加腎俞、關元;氣血虧虛可加足三里、氣海、脾俞。實證用瀉法,虛證用補法,或不論虛實,一律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②耳穴貼壓:取內耳、脾、腎、肝、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貼壓以上穴位,不時按壓以保持穴位刺激,隔日治療1次。③穴位注射:交替選用耳門、聽宮、聽會、足三里等穴位,藥物選用丹參注射液,針刺得氣后注入藥液,每次每穴注入0.5~1 mL,每次1耳,每日1次。④穴位貼敷:將吳茱萸末以醋調和,敷貼于雙足涌泉穴,每晚1次。(4)聲頻共振治療:用聲頻共振治療儀對患者進行治療,每日1次,每次30 min。療程為10~14 d。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中醫(yī)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輔以雷火灸治療。選用中脘、關元、天樞、神闕、翳風、耳門、聽宮、聽會等穴位行雷火灸治療,每次熏灸20 min左右,以局部皮膚泛紅為宜,避免灼傷,每日1次。療程為10~14 d。
1.4 研究方法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觀察2組患者整體方面、聽力曲線為全聾型、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的臨床療效及治療前后聽力閾值的變化情況,同時觀察2組患者在年齡、病程、有無眩暈及既往外院治療史等影響突發(fā)性耳聾療效因素下的療效差異。
1.5 療效評定標準根據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2015年發(fā)布的《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1]進行療效判定。痊愈:受損頻率聽閾(本研宄中所有計算聽閾值均為受損頻率的氣導值)恢復至正常水平,或達到健耳水平,或達到此次患病前水平;顯效:受損頻率平均聽閾提升大于30 dB;有效:受損頻率平均聽閾提升介于15~30 dB;無效:受損頻率平均聽閾提升小于15 dB??傆行剩剑ㄈ龜担@效例數+有效例數)/總病例數×100%。
1.6 統計方法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和四分位數[M(P25,P75)]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用率或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表1~表3結果顯示: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患耳、既往是否外院治療、耳聾程度、聽力曲線分型及主要伴隨癥狀(眩暈、耳悶、耳鳴)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2 整體療效比較
2.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比較 表4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聽力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聽力閾值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基線資料比較(1)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1) [M(P25,P75)]
表2 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基線資料比較(2)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2) [例(%)]
表3 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基線資料比較(3)Table 3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3) [例(%)]
表4 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hearing threshol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P25,P75),dB]
2.2.2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5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69.46%(116/167),對照組為50.00%(80/160),組間比較,觀察組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3 2組患者住院天數比較 表6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住院天數為9(7-11)d,較對照組的10(7-13)d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聽力曲線為全聾型患者的療效比較
2.3.1 2組聽力曲線為全聾型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比較 根據聽力損失累計的頻率和程度,全聾型表現為所有頻率聽力均下降,平均聽閾≥81 dB。表7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全聾型患者聽力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全聾型患者聽力閾值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治療后及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5 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臨床療效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comprehensive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例(%)]
表6 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住院天數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hospitalization day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sudden deafness [M(P25,P75)]
2.3.2 2組聽力曲線為全聾型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8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全聾型患者的總有效率為55.36%(62/112),對照組為46.77%(29/62),組間比較,觀察組全聾型患者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7 2組聽力曲線為全聾型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比較Table 7 Comparison of hearing threshold of the patients with totally-deaf audiometric cur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P25,P75),dB]
表8 2組聽力曲線為全聾型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8 Comparison of clinical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totally-deaf audiometric curve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而2組聽力曲線為平坦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治療后聽力閾值、治療前后聽閾差值及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其他類型的突發(fā)性耳聾,因此次收集的病例數量較少,暫未行相關比較。
2.4 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療效比較
2.4.1 2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比較 極重度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為0.5 kHz、1 kHz、2 kHz、4 kHz聽力閾值>80 dB。表9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的聽力閾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的聽力閾值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聽力閾值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組間治療后及治療前后差值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9 2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治療前后聽力閾值比較Table 9 Comparison of hearing threshold of patients with extremely-severe hearing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M(P25,P75),dB]
2.4.2 2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表10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的總有效為76.47%(65/85),對照組為48.48%(32/66),組間比較,觀察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而聽力損失程度為輕度、中度、重度患者的療效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故不予列出。
2.5 其他相同影響因素下2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將年齡、病程、有無眩暈及既往外院治療史等影響突發(fā)性耳聾療效因素進行分組。表11結果顯示:在年齡<60歲、病程≤7 d、病程>14 d、無伴眩暈、有既往外院治療史患者中,觀察組的臨床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
表10 2組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0 Comparison of clinicalefficacy of patients with extremely-severe hearing loss between the two groups[例(%)]
表11 其他相同影響因素下2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11 Comparison of clinical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sudden deafness patients with other influence factors [例(%)]
突發(fā)性耳聾屬中醫(yī)“暴聾”范疇。中醫(yī)認為,瘀血阻竅貫穿于暴聾始終,無論外邪、情志、氣滯等因素,終可致瘀血阻滯耳竅脈絡,引起經絡不通而發(fā)生耳聾耳鳴。因此,暴聾治則常包括活血化瘀通竅。雷火灸在艾絨內加入沉香、穿山甲、干姜、茵陳、木香、羌活、乳香、麝香等藥物,在燃燒時可產生熱量而激發(fā)耳周經脈氣血,開放局部腠理,促使藥效到達腧穴及耳周組織內,以發(fā)揮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作用[6]。戴紅霞等[5]用雷火灸治療氣滯血瘀型突發(fā)性耳聾,結果表明雷火灸可改善患者聽力,緩解耳鳴、焦慮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戴如璋等[4]通過回顧性分析,觀察運用中醫(yī)規(guī)范化治療的791例突發(fā)性聾患者的臨床資料發(fā)現,年齡、病程、聽力損失程度、聽力曲線類型、眩暈、既往西醫(yī)院治療史等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影響中醫(yī)規(guī)范化治療的療效。本研究針對以上影響因素,進一步比較了2組的療效差異。
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突發(fā)性耳聾患者327例,2組患者均采用中醫(yī)綜合方案治療,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加用雷火灸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患耳、既往外院治療史、耳聾程度、聽力曲線分型及主要伴隨癥狀(眩暈、耳悶、耳鳴)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可進行組間療效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整體上的聽力閾值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整體上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說明2組治療方案對突發(fā)性耳聾患者聽力均有改善,而加用雷火灸治療的觀察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下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發(fā)病增加,突發(fā)性耳聾治愈率及有效率降低。以60歲為界,2組年齡≥60歲患者的總有效率均低于年齡<60歲患者;在年齡<60歲或年齡≥60歲患者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其中在年齡<60歲患者中2組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1)。一般而言,病程越長,對療效的影響越大。2組在病程≤7 d的患者中的總有效率均為最高,其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甚至高達80.00%;值得注意的是,病程>14 d的患者中,觀察組的總有效率仍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雷火灸能充分發(fā)揮中醫(yī)特色療法的效果,能有效提高中醫(yī)綜合療法的療效。部分學者認為,伴隨眩暈癥狀可影響突發(fā)性耳聾預后。本研究發(fā)現,無論有無眩暈,觀察組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而雷火灸的效能在無眩暈癥狀時更能體現出來(P<0.01)。既往外院治療無效者,往往病程較長,且常有因初次療效不達預期而導致焦慮、失望等心理因素,然盡管有外院治療史,配合雷火灸的觀察組的療效仍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經外院治療無效者,仍可予中醫(yī)綜合治療以提高聽力或鞏固療效,且加入雷火灸治療更有利于突發(fā)性耳聾的恢復。
全聾型患者常包括極重度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無論是極重度還是全聾型患者,其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我國2015年突發(fā)性耳聾診療指南提示,全聾型多與內耳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有關。有研究表明,全聾型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血栓彈力圖分析顯示纖維蛋白原功能、血小板功能明顯增強,提示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增強[7]。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174例全聾型突發(fā)性耳聾(包括極重度突發(fā)性耳聾)患者的療效,結果顯示觀察組配合雷火灸輔助治療的效果顯著。這可能與雷火灸發(fā)揮的物理作用(包括紅外共振輻射、熱學特性等)、化學作用(如鎮(zhèn)痛、擴血管、抗炎等)密切相關[8],二者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抑制血栓形成,以及抑制血管通透性、擴張血管、加快血液循環(huán),最終改善內耳微循環(huán),使神經系統的生理功能恢復正常,從而改善患者的聽力閾值[9]。
本研究的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2組中醫(yī)綜合治療方案治療突發(fā)性耳聾均有效,而加用雷火灸的觀察組患者聽力閾值降低幅度明顯大于無雷火灸的對照組,提高了整體治療有效率,并縮短了住院時長。通過分析發(fā)現,在<60歲、無伴眩暈、病程≤7 d或>14 d、聽力曲線為全聾型患者(包括聽力損失程度為極重度患者)中,即使伴有外院治療史,觀察組的療效也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雷火灸對中醫(yī)綜合方案治療突發(fā)性耳聾具有一定增效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