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雅明,李惠平,郭建文,王立新,盧鴻基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廣東省中醫(yī)院神經(jīng)重癥科,廣東廣州 510120)
腦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傷性腦實質內的出血,占所有卒中患者的25%左右,其發(fā)病兇險、死亡率高,給患者的健康乃至生命帶來嚴重的威脅,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1-2]。卒中相關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是卒中患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發(fā)病率為7%~38%,可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的致殘率和死亡率[3-4]。臨床上,痰熱證是SAP患者主要的中醫(yī)證型[5],且痰熱易積聚腸間,出現(xiàn)大便秘結等腑實癥狀。通腑醒神膠囊是廣東省中醫(yī)院根據(jù)多年臨床經(jīng)驗研制而成,由番瀉葉、虎杖、人工牛黃等中藥組成,具有通腑醒神、化痰瀉濁、減輕腦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卒中后并發(fā)SAP的治療效果[6-8]。近年來,廣東省中醫(yī)院使用通腑醒神膠囊治療腦出血患者療效確切,現(xiàn)將回顧性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在廣東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住院治療的急性腦出血患者,共320例。根據(jù)有無使用通腑醒神膠囊,將320例患者分為通腑組166例和對照組154例。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1)腦出血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神經(jīng)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的《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9]。①急性起病;②局灶神經(jīng)功能缺損癥狀,常伴有頭痛、嘔吐、血壓升高及不同程度意識障礙;③頭顱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顯示出血灶;④排除非血管性腦部病因。(2)SAP診斷標準:參照《卒中相關性肺炎診治中國專家共識(2019更新版)》[10]。①無明顯其他原因出現(xiàn)的發(fā)熱(體溫≥38℃)。②白細胞數(shù)減少(≤4×109/L)或白細胞數(shù)增多(≥10×109/L)。③年齡≥70歲的老年患者,無明顯其他明確原因出現(xiàn)意識狀態(tài)的改變,并且至少符合下列標準中任意2項:a.新出現(xiàn)的膿痰,或24 h內出現(xiàn)痰液性狀改變,或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或需吸痰次數(shù)增加;b.新出現(xiàn)或加重的咳嗽或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呼吸頻率>25次/min);c.肺部聽診發(fā)現(xiàn)啰音或爆裂音或支氣管呼吸音;d.出現(xiàn)氣體交換障礙表現(xiàn),如低氧血癥(氧分壓/吸氧濃度≤300),需氧量增加;e.肺部影像學檢查應至少滿足下列表現(xiàn)中的1項:新出現(xiàn)或進展性的浸潤影、實變影或磨玻璃影(既往無心肺基礎疾病患者,單次胸部影像檢查具有上述表現(xiàn)中任意1項即可)。
1.2.2 納入標準 ①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間在廣東省中醫(yī)院腦病中心住院治療;②年齡≥18歲;③符合上述腦出血診斷標準;④發(fā)病時間≤7 d,處于急性期;⑤臨床資料完整的患者。
1.2.3 排除標準 ①24 h內出院或死亡的患者;②合并有肝、腎及血液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的患者;③由腦外傷、腦腫瘤、腦動靜脈畸形等引起的腦出血患者;④發(fā)病時間>7 d的患者;⑤臨床資料不完整,可能影響療效統(tǒng)計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參照《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9],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如控制血糖、降壓、脫水、抗感染及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等。
1.3.2 通腑組 在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給予通腑醒神膠囊治療。用法:通腑醒神膠囊(為本院制劑,由番瀉葉、虎杖、人工牛黃等中藥組成,具有通腑醒神、化痰瀉濁等功效),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7 d,若大便>3次/d則停用。
1.4 觀察指標①出院后的轉歸(死亡或好轉)。②出院時功能預后:運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11]進行評估,其中,0分為無任何癥狀;1分為無明顯殘疾;2分為輕度殘疾;3分為中度殘疾;4分為中重度殘疾;5分為嚴重殘疾;6分為死亡。③SAP的發(fā)生率、嚴重程度及病死率,其中,SAP的嚴重程度使用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12]進行評估。
1.5 統(tǒng)計方法采用SPSS 2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使用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或確切概率法。計量資料使用夏皮羅-威爾克檢驗(Shapiro-Wilk檢驗)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M(P25-P75)]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檢驗(Mann-WhitneyU檢驗)進行分析。均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對照組154例患者中,男97例,女57例;平均年齡(61±16)歲;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評分為12.0(6.0-15.0)分,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11.5(2.0-35.0)分;出血量為14.6(4.8-38.0)mL。通腑組166例患者中,男116例,女50例;平均年齡(64±15)歲;GCS評分為13.0(9.0-15.0)分,NIHSS評分為11.0(4.0-20.0)分;出血量為15.0(7.0-33.7)mL。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個人史、既往史和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2組患者的基線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結果見表1和表2。
表1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基線資料(計量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measurement data)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s或M(P25-P75)]
表1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基線資料(計量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measurement data)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s或M(P25-P75)]
組別對照組通腑組P值例數(shù)/例154 166年齡/歲61±16 64±15 0.081病情嚴重程度NIHSS評分/分11.5(2.0-35.0)11.0(4.0-20.0)0.674 GCS評分/分12.0(6.0-15.0)13.0(9.0-15.0)0.235出血量/mL 14.6(4.80-38.0)15.0(7.0-33.7)0.490
表2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基線資料(計數(shù)資料)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enumeration data)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 [例(%)]
2.2 2組患者病死率比較表3結果顯示:治療后,通腑組的病死率為9.0%(15/166),對照組為18.8%(29/154),組間比較,通腑組的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3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病死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 [例(%)]
2.3 2組患者出院時功能預后比較表4結果顯示:治療后,通腑組的良好預后率(mRS評分≤2分)為39.8%(66/166),對照組為29.2%(45/154),組間比較,通腑組出院時的良好預后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4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出院時功能預后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functionalprognosis at discharg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 [例(%)]
2.4 2組患者SAP發(fā)生率、嚴重程度及病死率比較
2.4.1 2組患者SAP發(fā)生率比較 表5結果顯示:治療后,通腑組的SAP發(fā)生率為36.7%(61/166),對照組為42.2%(65/154),組間比較,通腑組的SAP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5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卒中相關肺炎(SAP)發(fā)生率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 [例(%)]
2.4.2 2組患者SAP嚴重程度及病死率比較 表6結果顯示:治療后,通腑組患者的SAP病死率為9.8%(6/61),對照組為27.7%(18/65),組間比較,通腑組患者的SAP病死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通腑組SAP患者的CPIS為6.0(4.5-7.0)分,對照組為6.0(5.0-7.5)分,組間比較(曼-惠特尼秩和檢驗),通腑組SAP患者的CPIS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6 2組急性腦出血患者卒中相關肺炎(SAP)嚴重程度及病死率比較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of 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ICH [M(P25-P75)]
中醫(yī)認為,腦出血屬于“中風”范疇,其病性多屬本虛標實。肝腎陰虛、氣血虧虛為本,風、火、痰、氣、瘀等病理因素為標,兩者互相影響,互相作用,最終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脈絡閉阻或血溢脈外而發(fā)為中風。出血性中風急性期多以標實為主,以風證、火熱證、痰證最為多見[13]。臨床研究[14-15]表明,近50%的中風患者急性期會出現(xiàn)痰熱腑實證,多在中風后2~3 d更為顯著。“痰熱腑實”病機學說最早見于金元時期,由于中風發(fā)生后,氣機升降失調,濁氣不降,痰濁阻于中焦,導致糟粕蓄積而成腑實,或因中風急性期火熱之邪亢盛,灼傷津液,導致痰火互結,胃腸燥熱而成腑實。腑氣不通,中焦氣機不暢,濁邪上擾神明,可進一步導致中風病情加重。此外,肺與大腸通過經(jīng)絡的相互絡屬互為表里關系,既在生理上相互聯(lián)系,又在病理上相互影響。大腸傳導失職,濁氣內停,循經(jīng)上擾于肺,則出現(xiàn)喘、咳等癥狀;肺失肅降,腑氣不通,則影響大腸傳導功能而出現(xiàn)大便秘結等癥狀。有關腦-腸軸、腦-腸-肺軸等中醫(yī)理論對中風急性期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作用?,F(xiàn)代醫(yī)學研究[16]證明,大腦與胃腸道之間通過神經(jīng)、體液、免疫等途徑聯(lián)系形成雙向調節(jié)系統(tǒng)腦-腸軸,腸道內的微生物是腦、腸互動關系的重要物質。正常情況下,腸道菌群處于動態(tài)平衡狀態(tài),可避免細菌的侵害,維持宿主的健康。急性腦出血后,腦-腸軸功能紊亂,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免疫功能低下,大量毒素通過外周血液進入腦組織,加重腦損傷。腸道菌群失調還可導致細菌易位感染,通過肺-腸軸多種信號通路,削弱肺對外界病原菌的免疫力,增加卒中相關性肺炎(SAP)風險[17]。因此,調整腸道功能,通過腦-腸-肺軸通路調節(jié)全身免疫及炎癥反應,在腦出血和SAP的治療中至關重要。
通腑醒神膠囊主要包括番瀉葉、虎杖、人工牛黃、天竺黃、瓜蔞仁等中藥成分。方中以番瀉葉通腑瀉下,虎杖活血化瘀、化痰解毒,與番瀉葉共為君藥,二者合用以增強通腑之效;人工牛黃、天竺黃共為臣藥,具有熄風化痰、開竅醒神的作用;瓜蔞仁潤肺化痰、潤腸通便。諸藥合用,可迅速清瀉痰瘀之邪,糾正氣血逆亂,使氣血得以重新輸布,絡脈得通,濁邪得降,則蒙蔽清竅之邪得以清除,從而達到通腑瀉濁、化痰醒神之功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配合使用通腑醒神膠囊,可使腦出血病死率由18.8%降至9.0%(P<0.05),出院時的良好預后率由29.2%升至39.8%(P<0.05);亞組分析,治療后SAP發(fā)病率由42.2%降至36.7%,死于SAP者從27.7%降至9.8%,且通腑組的臨床肺部感染評分(CPIS)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我們認為通腑醒神膠囊降低腦出血死亡率的機制可能是:(1)通腑醒神膠囊具有化痰醒神、通腑瀉濁等作用,可通過糾正腦-腸軸、腦-腸-肺軸通路紊亂,降低SAP死亡率及嚴重程度,從而降低腦出血死亡率。(2)通腑醒神膠囊具有減輕腦水腫、改善微循環(huán)等作用,可通過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降低腦出血死亡率。
綜上所述,對于腦出血患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通腑醒神膠囊,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并且能夠降低SAP患者死亡率及嚴重程度。但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的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確切的結論有待多中心、大樣本的隨機對照試驗加以證實。